卷一·上焦篇·秋燥

  五四、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

  桑杏汤方(辛凉法)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栀皮(一钱) 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

  五五、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亦救肺卫之轻剂也。

  桑菊饮方(见前)

  五六、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

  沙参麦冬汤(甘寒法)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生甘草(一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生扁豆(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五七、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龈胀咽痛之类。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翘荷汤(辛凉法)

  薄荷(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生甘草(一钱) 黑栀皮(一钱五分) 桔梗(二钱) 绿豆皮(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

  〔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五八、诸气 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喻氏云:诸气 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绝无一方治肺之燥者。诸痿喘呕之属于上者,亦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呕属阳明,以喘属肺,是则呕与痿属之中下,而惟喘属之上矣,所以千百方中亦无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之属于肺者,非表即下,非行气即泻气,间有一、二用润剂者,又不得其肯綮。总之,《内经》六气,脱误秋伤于燥一气,指长夏之湿为秋之燥。后人不敢更端其说,置此一气于不理,即或明知理燥,而用药夹杂,如弋获飞虫,茫无定法示人也。今拟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门冬虽能保肺,然味苦而气滞,恐反伤胃阻痰,故不用也;其知母能滋肾水清肺金,亦以苦而不用;至于病寒降火正治之药,尤在所忌,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证。

  如沃焦救焚,不厌其频,庶克有济耳。

  清燥救肺汤方(辛凉甘润法)

  石膏(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霜桑叶(三钱) 人参(七分) 杏仁(泥,七分) 胡麻仁(炒研,一钱) 阿胶(八分) 麦冬(不去心,二钱) 枇杷叶(去净毛,炙,六分)

  水一碗,煮六分,频频二、三次温服。痰多加贝母、栝蒌;血枯加生地黄;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75.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1/03/2024
下一篇 03/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五·解产难·产后瘀血论

      张石顽云:“产后元气亏损,恶露乘虚上攻,眼花头眩,或心下满闷,神昏口噤,或痰涎壅盛者,急用热童便主之。或血下多而晕,或神昏烦乱,芎归汤加人参、泽兰、童便,兼补而散之(此条极须斟…

  • 卷六·解儿难·万物各有偏胜论

      无不偏之药,则无统治之方。如方书内所云∶某方统治四时不正之气,甚至有兼治内伤产妇者。   皆不通之论也。近日方书盛行者,莫过汪 庵《医方集解》一书,其中此类甚多,以其书文理颇通…

  • 卷六·解儿难·泻白散不可妄用论

      钱氏制泻白散,方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治肺火皮肤蒸热,日晡尤甚,喘咳气急,面肿热郁肺逆等证。历来注此方者,只言其功,不知其弊,如李时珍以为泻肺诸方之准绳,虽明如王晋三、…

  • 卷二·中焦篇·秋燥

      一○○、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   五汁饮(方法并见前)   玉竹麦门冬汤(甘寒法)   玉竹(三钱) 麦冬(三钱) 沙参(二钱) 生甘草(钱)   水五杯…

  • 卷六·解儿难·行浆务令满足论

      近时人心不古,竞尚粉饰,草草了事。痘顶初浑,便云浆足,病家不知,惟医是听。浆不足者,发痘毒犹可医治;若发于关节隐处,亦致丧命,或成废人;患目烦躁者,百无一生,即不死而双目失明矣…

  • 卷六·解儿难·六气当汗不当汗论

      六气六门,止有寒水一门,断不可不发汗者。伤寒脉紧无汗,用麻黄汤正条;风寒挟痰饮,用大小青龙一条。饮者,寒水也,水气无汗,用麻黄甘草、附子麻黄等汤,水者,寒水也,有汗者即与护阳。…

  • 卷五·解产难·产后三大证论三

      《心典》云:“血虚汗出,筋脉失养,风入而益其劲,此筋病也;亡阴血虚,阳气遂厥,而寒复郁之,则头眩而目瞀,此神病也;胃藏津液而灌溉诸阳,亡津液胃燥,则大肠失其润而大便难,此液病也…

  • 卷三·下焦篇·秋燥

      七十八、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   肾主五液而恶燥,或由外感邪气久羁而伤及肾阴,或不…

  • 卷五·解产难·保胎论一

    每殒胎五、六月者,责之中焦不能荫胎,宜平日常服小建中汤。下焦不足者,天根月窟膏,蒸动命门真火,上蒸脾阳,下固八脉,真精充足,自能固胎矣。

  • 卷六·解儿难·疹论

      若明六气为病,疹不难治。但疹之限期最迫,只有三日。一以辛凉为主,如俗所用防风、广皮、升麻、柴胡之类,皆在所禁。俗见疹必表,外道也。大约先用辛凉清解,后用甘凉收功。赤疹误用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