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剂的介绍、用法、注意事项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的原则立法。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温、热、火三者异名同性。温盛为热,热极为火,其区别只是程度不同。

里热证的成因不外内生与外感两端。外感六淫,皆可入里化热;五志过极,脏腑偏胜,亦可化火;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虚热乃生。

治疗里热证应当在清法的指导下辨证使用清热剂。因里热有在气分、血分、脏腑等的区别;有实热、虚热之分;有轻重缓急之殊,因此本章方剂按治法相应分为清气分热、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等五类。

清气分热剂,主治热在气分证。症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此时当用清热生津法治之,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与苦寒质润的知母为主组方。由于里热炽盛易伤津耗气,因此应在清泄里热的同时,适当配入养阴生津的药物,如天花粉、石斛、芦根等,或配入补气药,如人参、炙甘草等。若兼挟热结、肝风、湿郁等证,需与泻下、熄风、化湿诸法配合使用。代表方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清营凉血剂,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证。邪热传营见有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等;热入血分则见出血,发斑,昏狂,谵语,舌绛起刺,脉数等。其组方常用水牛角、生地等清营凉血药物为主。其中由于入营邪热由气分传来,故应采用“清营透热”之法,于清营的药物中适当配入具有宣通气机作用的银花、连翘、竹叶等以促进营分邪热透出气分而解。热入血分每多迫血妄行而致出血、发斑;而且络伤血溢每易留瘀,热与血结亦可成瘀,故当采用“凉血散血”之法,于凉血解毒药中配入具有活血作用的丹皮、赤芍等以促其瘀血消散,同时可使止血而不留瘀。代表方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剂,适用于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若温疫热毒充斥内外,症见大热渴饮,谵语神糊,吐衄发斑,舌绛,唇焦等症;温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症见头面红肿热痛,咽喉肿痛,舌苔黄燥等;三焦火毒炽盛,症见烦热,错语,吐衄发斑及外科的热毒痈疡等;热毒聚于胸膈,可见身热面赤,胸膈烦热,口舌生疮,便秘溲赤等证。由于热毒有轻重之异,其部位有上下内外之别,兼挟证亦有不同,故组成该类方剂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临床常以黄芩、黄连、连翘、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等清热解毒泻火药为主组方。若疫毒壅于上焦,攻冲头面,可在清热解毒药中配伍辛凉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僵蚕等;热毒壅聚上中二焦,兼见便秘溲赤者,可配大黄、芒硝等以导热下行;若热毒炽盛,充斥三焦,可以“三黄”、栀子之属,苦寒直折;热在气分配伍石膏、知母之属以清热泻火;若热毒深重,侵犯血分,可酌配生地、丹皮之属以凉血解毒;疮疡肿毒初起,热毒壅聚,气滞血瘀,当配伍理气活血,散结疏邪药以促其消散。代表方如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清脏腑热剂,适用于邪热偏盛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由于一脏有一脏的生理、病理特点,一药有一药的性效归经,而且脏腑的经脉连属,相互关系,及有无兼挟,兼挟何邪等,亦各有不同,因此,组成本类方剂除按所治脏腑火热证候不同,分别使用不同的清热药外,还应根据各自的兼挟不同配伍适当药物。如心经热盛,用黄连、栀子、木通、莲子心等以泻火清心,肝胆实火,用龙胆草、夏枯草、青黛等以泻火清肝;肺中有热,用黄芩、桑白皮、石膏、知母等以清肺泻热;热在脾胃,用石膏、黄连等以清胃泻热;热在大肠,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等以清肠解毒。如热盛伤阴,配生地、阿胶、麦冬、石斛等以养阴生津;壮火食气者,当配人参、黄芪、山药等以补气扶正;兼挟湿热,配泽泻、车前子、本通等以清利湿热;如有气滞血瘀,配当归、木香、槟榔等以行气和血;如火热内郁,根据“火郁发之”之理,配藿香、羌活、防风等以发散郁火;如恐寒凉伤阳,可配少许吴萸、肉桂等以为反佐。其代表方如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

清虚热剂,适用于阴虚发热证中以虚热内扰为主要病机者,气虚、阳虚、血虚所致发热,不属本类方剂的治疗范围,用时当注意鉴别。是证或因热病后期,热留阴分,阴液已伤所致,症见暮热早凉,舌红少苔;或由肝肾阴虚,虚火内扰,以致骨蒸潮热,盗汗面赤,久热不退之虚热证。由于此种虚热证有阴液耗伤与虚热内扰两个方面,尚有兼病兼证之别,故本类方剂常以滋阴清热的鳖甲、知母、生地与清透伏热的青蒿、秦艽、银柴胡等配合成方。若兼气虚者,常配黄芪、山药等以益气;兼血虚者,配当归、熟地等以补血;热甚者,佐以苦寒泻火之黄柏、黄芩等。代表方剂如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清热剂的应用原则,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若邪热在表,应当解表;里热已成腑实,则宜攻下;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又宜表里双解。

应用清热剂须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要辨别里热所在部位。若热在气而治血,则必将引邪深入;若热在血而治气,则无济于事。此即叶天士所谓“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之理。二是辨别热证真假,勿为假象迷惑,如为真寒假热,不可误用寒凉。三是辨别热证的虚实,要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即如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此时当改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四是权衡轻重,量证投药。热盛而药量太轻,无异于杯水车薪;热微而用量太重,势必热去寒生;对于平素阳气不足,脾胃虚弱,外感之邪虽已入里化热,亦应慎用,必要时配伍醒脾和胃之品,以免伤阳碍胃。五是对于热邪炽盛,服清凉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凉剂中少佐温热药,或采用凉药热服法,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的反佐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241.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除粉刺

    (酒刺、青春豆、痤疮)鲜黄瓜汁、白醋等量调匀,先用热水洗脸后再搽脸,一日三次,搽后过10分钟用温水洗去,连用半月可愈。以后不发。

  • 滑嫩肌肤玉竹膏

    方法:玉竹1000克,磨成粗末加水煎煮3次,然后弃渣取汁浓缩加白蜜250克调成膏状装瓶。每日早晚空服30克,白开水冲服。《神农本草经》中说玉竹有润泽肌肤、轻身不老,可治少女肤色枯萎…

  • 黄芪汽锅鸡

    【原料】嫩母鸡1只,黄芪30克,精盐5克,料酒15克,葱、生姜各10克,味精、胡椒粉适量。【制作工艺】鸡宰杀后,去毛,剁去爪,剖去内脏,洗净后先入沸水锅内焯至皮伸,再用凉水冲洗,滤…

  • 治疗雀斑的外台秘药

    祛斑液(《外台秘药》):羊胆、猪胰、细辛各等份。用竹签将猪胰的血丝、筋膜挑去,羊胆划破,倒入锅内加入适量水和入猪胰、细辛。煎三沸后,滤渣取液,储瓶备用。每晚涂搽面部,次日清晨用浆水…

  • 杏仁膏香口

    用料:生杏仁50克,食盐100克。制法:杏仁浸泡后去皮尖,食盐上锅炒至变色,共捣成膏状。用法:刷牙时使用。

  • 桑菊银翘合剂,重加石膏治疗产后高烧一例

    治风热外感,习有邪在皮毛与重在于肺之分,在典型病例上,确有可分与应分之必要,但在临床多数病人身上,常常是既有邪在皮毛之恶风发热,又有邪重在肺之咳嗽咽痛、鼻塞等同时存在见此,就不能再…

  • 脾肾虚,小便频,脸浮肿,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的中医治疗验方

    下焦蕴毒脾肾虚,劳累过后小便频。脾虚偏重脸浮肿,下肢肿胀便溏稀。食少纳差舌胖大,边有齿痕沉缓脉。头晕目眩肾虚重,失眠多梦舌体瘦。腰痛腿软舌淡红,脉象沉细肾气亏。脾虚偏重应健脾,益气…

  •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2

    炒麦芽、焦山楂、炒神曲各10g,炒内金5g,炒莱菔子6g。制用法:共为细面,加白面和水调成糊状,睡前敷患儿脐上,外用纱布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5天为1疗程。疗效:1疗程即愈。

  • 丹皮的功效与作用,牡丹皮的副作用与禁忌

    丹皮,又名牡丹皮,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产于安徽、山东等地。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生用或炒用。《本草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后…

  • 高血压的偏方2

    玉米须治高血压用料:玉米须适量。制法:煮水。用法:当茶饮用。长期饮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