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用药特点和主治病证

”大青龙汤”为仲景《伤寒论》中的一张名方,其方实为麻黄汤倍用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乃治疗风寒两伤,营卫俱实的良方。仲师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感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浮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以为逆也。?’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然而,本方延用至今,其功能已被后世医家更多发挥。对其现代临床运用的研究也有很大深入,本文在此略作赘述。

1 方名意思

从大青龙汤组成看,它具有麻黄汤和越婢汤的双重作用。既能发散表邪,辛温解表,又可清透里热。辛凉解表,故为治疗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的良方。方中倍用麻黄,使其发汗之力峻猛,使罹患风寒外束,郁热于里,烦躁不宁的患者,得服此药后,能够使表邪郁热得汗出而解,药进身凉,神清气爽,犹如青龙在天,行云布雨,涤除亢热,使万物清新。故而仲景将本方之效喻为青龙在天之功,故《医宗金鉴.删补名方记》解其方名时有语:”名大青龙者,龙兴云雨也。”

2 用药特点

本方为一张发汗力量强峻的方剂,它的配伍及煎煮上均有其独特的特点。

2.1 配伍特点 本方组成药物共七昧即:麻黄18g 桂枝6g 炙甘草 6g、杏仁 12g、生姜9g、大枣12枚、石膏40~80g。其中麻黄用以发汗散寒,解表利尿;桂枝用以解肌祛风水除饮;伍以杏仁降气平喘,宣肺解表;甘草和中益气;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滋助汗源,使邪去不伤正,因证中见汗不得m,郁热于里之烦躁的症状,故以加辛甘而寒的石膏,清透里热以解其烦。而本方全方奥妙之所在也正是重 麻黄与石膏相配,其原因也就在于外感风寒太重,肌表被困,毛孔闭塞,非大力而不能发其汗,解其表,而郁热在里,已见烦躁,单纯用辛温发汗,容易造成发汗太过,而伤其正气,或者是亢热太甚,汗仍不得出的副作用,所以麻黄、桂枝合用,再配以石膏,始有云腾致雨之象,使郁热得除。

2.2 煎煮法 在仲景《伤寒论》巾对大青龙汤煎煮使用上,仲景强调“先煮麻黄,减二斤,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汗。”而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中的麻黄碱、麻黄油,有强烈的挥发作用,先煎能使其作用减弱,虽然大青龙汤中麻黄用量颇大,而在先煎情况下,无疑还会使麻黄的有效成份损失很大影响疗效,所以笔者在临床上使用麻黄时并不先煎,为了防止其发汗太过,适当减其用量,疗效也很显着,具体用药如下:石膏先煎10min分钟,再入杏仁、甘草等药物,煎煮10min,最后入麻黄武火煎5min,服药后勿当风,取微汗热退为宜。

3 主治病证

大青龙汤使用至今其临床应用范围已颇广泛,可涉及多种病证,但根据临床所见,其主要脉证是:恶风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烦躁,苔黄,脉浮紧;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或肿,苔黄润,脉弦紧。故而但见风寒外束,阳热内郁,或邪盛于表,内有郁热,溢饮,见上脉证者均可应用本方治疗。

4 现代发挥

根据大青龙汤发散风寒,清热散水的功效,后世医家又赋予其新的主治内容,现代应用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高热、流脑、哮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肾炎、无汗烦躁、无汗身痒、溢饮等症均已取得较理想的疗效。这里选择几例比较有代表性的病案略作综述。

4.1 上呼吸道感染 韩某某,男,28岁,上午体温39.5。c,虽值暑但被单裹身后恶寒,肌肤干燥,少汗烦躁,不得眠,周身疼痛,胸口不适,头项强痛不敢转侧,喜热饮而色赤,口淡苔白,脉浮数有力。处方:麻黄 10g、桂枝6g、杏仁9g 甘草6g、石膏 30g、生姜6 大枣12枚,水煎服,当日上午10时服,头汗,下午2时服之,l小时后,汗 病减,夜能安寐,次晨各症消失。

4.2 急性肾炎 计治疗43例,症见恶寒发热,咽喉疼痛,尿少浮肿,血压增高,神疲纳差,查舌苔白腻,脉浮数或滑数,尿常规,蛋白尿(+~+++),潜血(+~+++)或见管型轻度肾功能损害。处方:麻黄 1Og、桂枝 15g,石膏20g 杏仁10g,蜱蜕 10g,地龙 10g,自茅根20g、益母草15g、车前子 15g、大枣6枚,甘草 10g。1剂/d,水煎服,5次口服,2w1疗程。1疗程治愈17例,2疗程治愈20例,有效4例。

4.3 无汗烦躁症 刘某某,女,29岁,夏日冷水洗浴后,每至夏季,身热,无汗烦躁 15a,服清热解毒及养阴凉血药无效,刻诊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身热溲赤,便黄,查:面赤,体温38.2℃,脉滑,证属寒客腠理,热不得泄,治宜开泄腠理,热不得泄,清透郁热。处方:麻黄 15 g、桂枝10g、杏仁6 甘草6 大枣5枚、生姜9 石膏60g,2剂后周身汗出,头无汗,面部如虫行皮中,麻黄改用10g,继服2剂,体温正常,未再复发。

4.4 溢饮 张某某,女,32岁,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难举,经过咖问得知,冬天刖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其证属水寒之邪都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虽经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不愈。处方:麻黄10g,桂枝6g、生石膏26g、杏仁10g、生姜10g、大枣12枚,炙甘草6g。服药一剂得汗而解。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39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偏方治冻疮

    敷中药取白芨10克,凡士林100克,先将白芨研成细末,再将凡士林加入白芨粉中调成软膏,每天3次外涂患处,连用10天可治愈。(王先英)羊油冬季气温低,很多人常会生冻疮,手脚肿痛难忍,…

  • 蜂蜜对抗感冒

    入秋后,中午虽然还很热,但早晚已有阵阵凉意。由于时热时凉,温差大,稍不留意就很容易感冒伤风。我们俗称的“伤风”或“感冒”,系指鼻、咽、喉部的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呼吸道感…

  • 清经汤加减治疗不孕症

    阳盛内热成不孕,月经先期月两至。色红质稠挟血块,烦热痛经脉滑数。清经解热地骨皮,生地青蒿白芍芩。丹皮瞿麦车前子,黄柏黄连栀元参。 方药: 清经汤加减: 青蒿10g 地骨皮10g 生…

  • 雀斑的治疗方法1

    用陈醋浸泡生鸡蛋一个,3-5天后取出来,用蛋清白搽面部患处,每日数次。

  • 晕车

    乘车前切一片生姜含口中,或用一块伤湿解痛膏药贴在肚脐上(孕妇禁用)。晕车较重者,可两方同用,有特效。

  • 养心定志汤

    用料:太子参15克,茯神(茯苓)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丹参10克,桂枝8克,炙甘草5克,麦门冬10克,川芎10克,五味子6克,延胡索10克,龙骨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 半夏泻心汤在岭南湿病中的应用

    【摘要】 岭南位于南方, 夏长冬暖, 气候炎热潮湿, 四季湿气皆盛, 由于其地理特点、气候因素以及饮食习惯, 形成了岭南地区的特征性湿病。其湿气外束肌表、内滞于脾肺, 影响脾胃运化…

  • 《张锡纯医方精要》

    本书分“师古不泥,衷中参西,一代名医——张锡纯”、“张锡纯医方今用”、“张锡纯经验医方辑录”三部分。   书 目: 第一部分 师古不泥,衷中参西,一代名医——张锡纯 一、生平里籍二…

  • 补血通络法治疗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临床经验

    摘要:介绍王玉林主任运用补血通络法治疗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经验。王老分析了本病的病名渊源、病因病机,确立了补血通络的治疗大法,并以此自创了五藤汤作为基础方治疗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

  • 升麻葛根汤功效与作用,升麻葛根汤加减运用医案

    【组成】升麻6g 葛根15g 生白芍6g 生甘草3g【主治】麻疹初起,疹出不透,身热恶风,头痛身痛,咳嗽喷嚏,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脉数。【病案】林某,女,37岁,5月20日初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