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的食用方法

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植物,后人将其性味、功用、归经总结为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然而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半夏通过巧妙配伍,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半夏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小编将给大家详细介绍。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是我们现在非常常用的一味药,而今人用半夏,每因其人咳吐痰多,或体内有素痰,或辨证而归于痰者.盖“怪病皆由痰作祟”之说广为人知,辨证遇难处即多责之于痰,由此角度观古方,以至于将半夏与痰视为密不可分,或痰不皆用夏,而用夏皆由痰.然观《本草崇源集说》所论半夏,谓“盖此药是太阴、阳明、少阳之大药,祛痰却非专长,仲景诸方加减,俱云呕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未闻以痰多者加半夏也.”此为一家之言,且未加详论,或可质疑,但此说确发人所未发,更当审而思之.如我们现用的《中药学》六版教材,就把半夏列于化痰药之首,将其归为脾、胃、肺经,而古书中记载的半夏是归于足少阳胆,而并非手太阴肺经.在见习当中,我发现有的老师喜用清夏,有的老师则愿用法夏,有一次曾问及一位老师原因,师日:因其化痰力量更强.由此也可以看出老师用半夏的主要目的.

半夏的化痰之力也许是无可质疑的,而痰有多种:《本经逢源》说:“半夏同茯苓、苍术治湿痰;同瓜蒌、黄芩治热痰;同南星、前胡治风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这么说来,如果单用半夏治痰则此痰又归为何类?上述之痰皆分别与湿、热、风、寒等邪气相合,或可说乃由他邪所致,如果治疗他邪则痰自除,那么半夏何用?如果理解为他邪是因是本,痰是果是标,就可以完全解释了么?实际应不尽如此.半夏自古用之甚广,其妙用远不止于此.

半夏的主要功用,我认为可以用散、下、润、和四字概之.其一,半夏味辛善行,散而开郁结化饮邪,亦能散血而治破伤跌仆.古人记载其可以“救暴卒”,言“凡遇五绝之病,用半夏末(此指生半夏)吹人鼻中即治.”(五绝即缢死、溺死、压死、魇死、产死.)其二,半夏下气而为止呕要药,尤善治气逆之由水气相激者.其下气的特点是可以使气不自中焦而上,这与杏仁、旋覆花等的降肺气,即降上焦之气不同.其三,半夏之润乃由其体滑而味辛,时珍谓其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能行脾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泻小便。

《内经》言:“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成无己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气而润肾燥,和剂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滑润也.”这里的半硫丸即硫黄与半夏等分,生姜糊丸.王好古亦云:“半夏疏脾湿而润肾燥。”古书言辛能化液,我理解半夏的“润肾燥”有两个方面:一、脾易留湿,湿困中焦,水人即被遏成邪,不得化生阴津精血.先天肾精不得后天所补,故成此所谓之肾燥.半夏引阳人阴,阳入阴而化之散之,气得行,水得利且为人身之用,肾燥得解.二、肾藏一身元阴元阳,阴阳互根互用,阳得阴精之充盛而有所依附,阴得阳气之温煦而不滞不泥.半夏辛温助阳,使肾阴化生有源有力,故日润肾燥.在准备这篇文章之前,我对半夏的感觉,是其就像一个既不讲道理,又不近人情的莽夫,每每尝试开方,想用之却又不敢用之,一惧其毒,二畏其燥,惟恐邪未去而正已伤肩外,我发现现在药房中有的半夏饮片是装成6克一小袋的,足以证明现在许多大夫开方的常用剂量是6克,甚至更少,至多用9克、10克,然仲景方中半夏多用半升,折算当时标准为五两,即现今之15克,其中必有道理.正像王好古所言,半夏乃疏脾湿,其以治湿见长,但并非源其性燥,而是以疏为用.脾苦湿,必得味辛气温以为之燥,此燥乃指湿去则土燥,即脾的生理之燥,而非半夏之性燥也.至于古人谓“阴虚劳损”不宜用,是因其人本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重竭其津液,成无己谓此乃“医之罪也,岂药之咎哉?”也正因为如此,朱丹溪以其滋阴大家,尚言:“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也.”

最后,半夏之和,既可助柴胡和阴阳以调寒热,又可和胃建中,且大小半夏汤以配伍之功使和之轻重有所不同.《本经疏证》妙言:“小半夏汤是耕耘顽矿而疏通之,使生气得裕;大半夏汤是沃润不毛而肥沃之,使生气得种4 99半夏乃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足少阳胆经之要药.少阳枢机不利,半夏为柴胡之使以和解少阳,且小柴胡汤中取柴胡由阴而达阳,半夏由阳而化阴,可以说是绝妙之配伍.大小半夏汤同主呕而谷不得下,小半夏之胃反呕吐,是饮停胃逆,可见胃犹有权;而大半夏汤之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胃几近无权,故小半夏汤用一升半夏八两生姜,而大半夏汤则用二升半夏加人参三两、白蜜一升.药之轻重分明,和之力量亦迥然有别.在上述四点当中,散、下之力为众人熟而惯用,而润、和二功今人则未能尽用之.深而究之,此四性关键可为一“和”字可统.盖人之生为阴平阳秘,协调为用,人之病必有阴阳不和.半夏二月生苗,长于夏之半,得一阴之气而枯,即生于阳,成与阴;其气化于阳盛之候,遇一阴初生,以阳之极而归阴,故能引阳人阴,且更可使人身正气自阳人阴,能不使人身邪气自阳人阴.《灵枢》日:“阳气者,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这就是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的例子,其中的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为阴阳不和;头为诸阳之会,阳为阴格则眩;咽喉为群阴之交,阴为阳搏则肿痛;肠鸣者阴已降而不得入;气逆者阳方升而不得降;汗出者,阳加于阴,阴不与阳和.半夏功在使阴不拒阳,阳能人阴.故《本经疏证》云:“半夏非能散也,阴不格阳,阳和而气布矣;半夏非能降也,阳能人阴,阴和而饮不停矣.99我理解此处的“非”并不是否定,而是将其散与降的机理用人体阴阳变化加以阐明.

李时珍云: “半夏能主痰饮得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如《和剂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用硫黄补火解凝,用半夏以润燥结。

朱丹溪云: “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也是用半夏涎滑能润及辛以润燥之功。

半夏的食用方法

1、中医有“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的方子,即半夏15克、秫米(小米)15克熬汤,睡前服用。这比较适合痰湿重、脾虚的人,如有舌苔白腻、舌体胖、有齿印、肚子怕冷、易溏泄等症状。

2、【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疏肝解郁中药汤剂。

3、半夏可与黄连、瓜蒌配伍, 如《伤寒论》之小陷胸汤;若湿热蕴伏, 清浊相干之上吐下泻, 胸脘痞闷, 可与厚朴、黄连、芦根、石菖蒲等 相伍, 如《霍乱论》之连朴饮;若属中虚痰阻气逆之心下痞 , 又 可 与 旋覆花 、代赭石 、生姜 、甘草等相配伍, 如《伤寒论》之旋覆代赭汤。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40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中成药疗病秘典》

    本文目录 1 内容提要2 编辑推荐3 目录内容提要越来越多的人生病吃药选择了大街小巷的药店购药,而购药更青睐于在防病治病的医疗实践中有着广泛而有效作用的中成药。为了帮助老百姓合理正…

  • 《蒙医成方选》

    本书收集1011个蒙药有效处方,治疗32类各种疾病,都有详细处方 制法 功能 用法用量 ,具有很典型的蒙医蒙药的属性特点,有蒙汉对照蒙医成方…

  • 胃癌方三十一

    知母50克,冰糖100克,老公鸡1只。将公鸡去毛,内脏,切碎,与知母冰糖共熬成膏,每服2-5大匙,长期应用。本方源于《中国红十字》1987.4期,功能益气养血,和胃调中。

  • 肋间神经痛药膳4

    甘草人参蒸鲮鱼配方:人参10g,白术10g,甘草6g,大枣6枚,鲮鱼500g,豆豉30g,绍酒20g,姜10g葱15g,盐4g,酱油20g。制作:鲮鱼洗净,去鳃、内脏、鳞;人参白术…

  • 巧用生姜疗咳嗽

    天气变冷,老年人正气不足,最容易患伤风感冒及咳嗽。这些虽然看起来是小毛病,治愈却较难,而且小毛病背后还可能有隐患。这里介绍一则小验方,治疗感冒后咳嗽有良效。取生姜一块,洗净,去皮切…

  • 补肾的几种常用中药

    时下,社会上补肾之风盛行,于是各种补肾药、保健品充斥市面,各种宣传令人心动,人们面对厂家的大力宣传,不知如何选购。然而,作为纯中药的补肾药或保健品,其配方虽不一样,但不外乎是几种常…

  • 归脾汤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

    过敏紫癜因气虚,瘀斑色淡反复发。面白少华病程长,便血腹痛细软脉。补气摄血归脾治,归脾加减当归参。熟地白芍旱莲草,炙芪茅根草侧柏。衄血熟地易生地,血尿血余胶乌梅。便血三七木香煨,槐米…

  •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和治疗医案

    高血压病乃现代医学之病名。属祖国医学的“头痛”、“眩晕”、“肝阳”、“肝风”等范畴。本病大多是由肝火上扰、痰热内盛、脉络瘀滞、肝阳偏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所致。多年来笔者临床对高…

  • 玉竹封髓丹

    组成:玉竹9克,天冬9克,干地黄9克,黄柏(盐水炒)4.5克,砂仁3克,炙甘草3克,蜂蜜。功效:益阴增液,补土伏火。主治:口腔溃疡。用法:水煎服。

  • 治疗高血压的中医效方

    一方:怀牛膝15~30g,生龙骨30g,生牡蛎15~30g,生麦芽6g,生代赭石30g,玄参15g,天冬9g,熟地12g,赤石脂9g,甘草6g,铁锈水(引)3~6剂。心火盛者加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