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的食用方法

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植物,后人将其性味、功用、归经总结为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然而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半夏通过巧妙配伍,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半夏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小编将给大家详细介绍。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是我们现在非常常用的一味药,而今人用半夏,每因其人咳吐痰多,或体内有素痰,或辨证而归于痰者.盖“怪病皆由痰作祟”之说广为人知,辨证遇难处即多责之于痰,由此角度观古方,以至于将半夏与痰视为密不可分,或痰不皆用夏,而用夏皆由痰.然观《本草崇源集说》所论半夏,谓“盖此药是太阴、阳明、少阳之大药,祛痰却非专长,仲景诸方加减,俱云呕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未闻以痰多者加半夏也.”此为一家之言,且未加详论,或可质疑,但此说确发人所未发,更当审而思之.如我们现用的《中药学》六版教材,就把半夏列于化痰药之首,将其归为脾、胃、肺经,而古书中记载的半夏是归于足少阳胆,而并非手太阴肺经.在见习当中,我发现有的老师喜用清夏,有的老师则愿用法夏,有一次曾问及一位老师原因,师日:因其化痰力量更强.由此也可以看出老师用半夏的主要目的.

半夏的化痰之力也许是无可质疑的,而痰有多种:《本经逢源》说:“半夏同茯苓、苍术治湿痰;同瓜蒌、黄芩治热痰;同南星、前胡治风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这么说来,如果单用半夏治痰则此痰又归为何类?上述之痰皆分别与湿、热、风、寒等邪气相合,或可说乃由他邪所致,如果治疗他邪则痰自除,那么半夏何用?如果理解为他邪是因是本,痰是果是标,就可以完全解释了么?实际应不尽如此.半夏自古用之甚广,其妙用远不止于此.

半夏的主要功用,我认为可以用散、下、润、和四字概之.其一,半夏味辛善行,散而开郁结化饮邪,亦能散血而治破伤跌仆.古人记载其可以“救暴卒”,言“凡遇五绝之病,用半夏末(此指生半夏)吹人鼻中即治.”(五绝即缢死、溺死、压死、魇死、产死.)其二,半夏下气而为止呕要药,尤善治气逆之由水气相激者.其下气的特点是可以使气不自中焦而上,这与杏仁、旋覆花等的降肺气,即降上焦之气不同.其三,半夏之润乃由其体滑而味辛,时珍谓其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能行脾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泻小便。

《内经》言:“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成无己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气而润肾燥,和剂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滑润也.”这里的半硫丸即硫黄与半夏等分,生姜糊丸.王好古亦云:“半夏疏脾湿而润肾燥。”古书言辛能化液,我理解半夏的“润肾燥”有两个方面:一、脾易留湿,湿困中焦,水人即被遏成邪,不得化生阴津精血.先天肾精不得后天所补,故成此所谓之肾燥.半夏引阳人阴,阳入阴而化之散之,气得行,水得利且为人身之用,肾燥得解.二、肾藏一身元阴元阳,阴阳互根互用,阳得阴精之充盛而有所依附,阴得阳气之温煦而不滞不泥.半夏辛温助阳,使肾阴化生有源有力,故日润肾燥.在准备这篇文章之前,我对半夏的感觉,是其就像一个既不讲道理,又不近人情的莽夫,每每尝试开方,想用之却又不敢用之,一惧其毒,二畏其燥,惟恐邪未去而正已伤肩外,我发现现在药房中有的半夏饮片是装成6克一小袋的,足以证明现在许多大夫开方的常用剂量是6克,甚至更少,至多用9克、10克,然仲景方中半夏多用半升,折算当时标准为五两,即现今之15克,其中必有道理.正像王好古所言,半夏乃疏脾湿,其以治湿见长,但并非源其性燥,而是以疏为用.脾苦湿,必得味辛气温以为之燥,此燥乃指湿去则土燥,即脾的生理之燥,而非半夏之性燥也.至于古人谓“阴虚劳损”不宜用,是因其人本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重竭其津液,成无己谓此乃“医之罪也,岂药之咎哉?”也正因为如此,朱丹溪以其滋阴大家,尚言:“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也.”

最后,半夏之和,既可助柴胡和阴阳以调寒热,又可和胃建中,且大小半夏汤以配伍之功使和之轻重有所不同.《本经疏证》妙言:“小半夏汤是耕耘顽矿而疏通之,使生气得裕;大半夏汤是沃润不毛而肥沃之,使生气得种4 99半夏乃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足少阳胆经之要药.少阳枢机不利,半夏为柴胡之使以和解少阳,且小柴胡汤中取柴胡由阴而达阳,半夏由阳而化阴,可以说是绝妙之配伍.大小半夏汤同主呕而谷不得下,小半夏之胃反呕吐,是饮停胃逆,可见胃犹有权;而大半夏汤之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胃几近无权,故小半夏汤用一升半夏八两生姜,而大半夏汤则用二升半夏加人参三两、白蜜一升.药之轻重分明,和之力量亦迥然有别.在上述四点当中,散、下之力为众人熟而惯用,而润、和二功今人则未能尽用之.深而究之,此四性关键可为一“和”字可统.盖人之生为阴平阳秘,协调为用,人之病必有阴阳不和.半夏二月生苗,长于夏之半,得一阴之气而枯,即生于阳,成与阴;其气化于阳盛之候,遇一阴初生,以阳之极而归阴,故能引阳人阴,且更可使人身正气自阳人阴,能不使人身邪气自阳人阴.《灵枢》日:“阳气者,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这就是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的例子,其中的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为阴阳不和;头为诸阳之会,阳为阴格则眩;咽喉为群阴之交,阴为阳搏则肿痛;肠鸣者阴已降而不得入;气逆者阳方升而不得降;汗出者,阳加于阴,阴不与阳和.半夏功在使阴不拒阳,阳能人阴.故《本经疏证》云:“半夏非能散也,阴不格阳,阳和而气布矣;半夏非能降也,阳能人阴,阴和而饮不停矣.99我理解此处的“非”并不是否定,而是将其散与降的机理用人体阴阳变化加以阐明.

李时珍云: “半夏能主痰饮得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如《和剂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用硫黄补火解凝,用半夏以润燥结。

朱丹溪云: “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也是用半夏涎滑能润及辛以润燥之功。

半夏的食用方法

1、中医有“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的方子,即半夏15克、秫米(小米)15克熬汤,睡前服用。这比较适合痰湿重、脾虚的人,如有舌苔白腻、舌体胖、有齿印、肚子怕冷、易溏泄等症状。

2、【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疏肝解郁中药汤剂。

3、半夏可与黄连、瓜蒌配伍, 如《伤寒论》之小陷胸汤;若湿热蕴伏, 清浊相干之上吐下泻, 胸脘痞闷, 可与厚朴、黄连、芦根、石菖蒲等 相伍, 如《霍乱论》之连朴饮;若属中虚痰阻气逆之心下痞 , 又 可 与 旋覆花 、代赭石 、生姜 、甘草等相配伍, 如《伤寒论》之旋覆代赭汤。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409.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肺脓疡疾病描述及治疗

    疾病描述肺脓疡是由多种病原菌所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病1变。早期为化逐性肺炎,继而形成脓肿。本病起病急骤,以高热、咳嗽和咳吐大量浓臭痰为主要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常伴有出汗、…

  • 红枣干姜治老年尿频

    取红枣30个、干姜3片。加适量水用文火把红枣煮烂,再加入红糖,每晚临睡前服用。睡下后,取仰卧姿势,两腿伸直,闭目深呼吸5分钟,然后摩擦双手至热,将右手的食、中指按关元穴(关元穴、中…

  • 饴糖

    饴糖;甘,温。脾,胃,肺。补虚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 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心脏现代名,中医悸怔喘肿属。心悸气喘和水肿,症状特征不可忽。风湿病邪犯血脉,伤及心脏病因生。 注:风湿性心脏病属中医“心悸”“怔忡”、“喘症”、“水肿”范围。以心悸,气喘,水肿…

  • 阴痒小验方

    车前子15克,苦参、黄柏各6克。水煎服。此方适于湿热阴痒。

  • 鹅口疮的中医治疗验方

    口腔溃疡鹅口疮,口舌糜烂起白膜。流涎拒食因疼痛,心脾热盛起病秧。 注:口腔炎包括口腔溃疡,鹅口疮(雪口)等。以口舌糜烂或口起白膜,流涎拒食为主要特征。中医称之为“口糜”、“鹅口”、…

  • 新加三才封髓汤

    组成:天门冬10克,生地黄15克,太子参10克,盐黄柏10克,砂仁6克,生甘草3克,藿石斛10克,润玄参10克,莲子心5克。功效:滋阴清热,降心火。主治:虚火上炎所致的口疮。用法:…

  • 哪些因素导致乳腺癌?

    1、乳腺癌的前期病变:从正常细胞一下子变到癌细胞显然是不可能的,它们之间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步过程。研究发现,癌变过程是一个增生过程,如果只是细胞数量的增加,而没有形态上的改变,…

  • 李琦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经验

    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约30%的1型糖尿病和20%-50%的2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肾病[1]。寻求有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法和药物已成为科研工作者…

  • 党参补气生血

    党参是常用的补气中药,其性平、味甘,入脾、肺经,具补中益气、和胃养血等功效,最宜用于平素倦怠乏力,精神不振,自觉气短,稍一活动就喘促的气虚患者,由于补气也有助于生血,所以党参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