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白皮

椿白皮
(《食疗本草》)

【异名】香椿皮(《经验方》),春颠皮(《分类草药性》)。

【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

【植物形态】香椿(《经验方》),又名:猪椿(孟诜),红椿(《植物名实图考》),春阳树、春菜树、椿芽树、白椿、香树。
乔木,高达16米。树皮赭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幼时具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50厘米,有特殊气味;具小叶10~22,对生或近对生,具短柄;长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8~15厘米,基部偏斜,圆或阔楔形,先端尖,全缘或有稀疏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色淡,叶脉或脉间有长束毛;叶柄红色,基部肥大。圆锥花序顶生;花萼短小,5裂;花瓣5,白色,卵状椭圆形;退化雄蕊5,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花盘远较子房为短。蒴果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厘米,顶端开裂为5瓣。种子椭圆形有翅。花期5~6月。果期9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植。

本植物的叶(椿叶)、果实(香椿子)以及树汁(春尖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时最易剥离。干皮可径从树上剥下;根皮须先将树根挖出,刮去外面黑皮,以木棍轻捶之,使皮部与木质部松离,再行剥取;并宜仰面晒干,否则易发霉变黑。

【药材】①椿根白皮(《经验方》)
干燥根皮为块状或长卷形,厚薄不一,外表面为红棕色,内表面有毛须。质轻松,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淡。

②椿木皮(《唐本草》)
又名:春尖皮。干燥树皮呈长片状。外表面红棕色裂片状,有顺纹及裂隙,内表面黄棕色,有细皱纹。质坚硬,断面显著纤维性。稍有香气,味淡。

椿(香椿)、樗(臭椿)为两种不同科属的植物,而在历代本草中常合并叙述,两者功用大体相同,商品亦多将椿皮、樗皮统称为"椿白皮"或"椿根皮"目前使用较广者为樗白皮,仅在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使用椿白皮,参见"樗白皮"条。

【化学成分】树皮,含川糠素、甾醇、鞣质。

【炮制】椿白皮:除去栓皮,清水浸泡,捞出,润透,及时切丝或切成方块,晒干。炒椿白皮:先将麸皮撒入锅内,加热至烟起时,再将椿白皮倒入,拌炒至两面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椿白皮100斤,用麸皮1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椿)根,采出拌生葱蒸半日,出生葱,细锉,用袋盛挂屋南畔,阴干用。"

②《本草求原》:"去粗皮,醋炙、蜜炙用。"

【性味】苦涩,凉。

①《唐本草》:"味苦,有毒。"

②《本草经疏》:"苦,微寒。"

③《本经逢原》:"甘,平,无毒。"

④《医林纂要》:"苦甘涩,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足阳明经血分。"

【功用主治】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治久泻,久痢,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遣精,白浊,疳积,蛔虫,疮痹。

①《雷公炮炙论》:"利溺涩。"

②《唐本草》:"主甘匿。"

③孟诜:"女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月信来多,亦止赤带下;疗小儿疳痢。"

④《医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湿,去血中湿热。治泄泻、久痢、肠风,崩、带,小便赤数。"

⑤《分类草药性》:"治下血,吐血;发表散寒,攻小儿痘疹。"

⑥《中国药植图鉴》:"治痔疮,跌打损伤,接骨,消伤肿痛。"

⑦《四川常用中草药》:"能发表,透麻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涂。

【宜忌】《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不可用,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凡带下积气未尽者亦不宜遽用。"

【选方】①治休息痢,昼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诸药不效:诃子五钱(去核梢),椿根白皮一两,母丁香三十个。上为细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陈米饭汤入醋少许送下,五更,三日三服。(《脾胃论》诃黎勒丸)

②治湿气下痢,大便血,白带,去脾胃陈积之疾:椿根皮四两,滑石二两。上为末,粥丸桐子大,空心白汤下一百丸。(《丹溪心法》)

③治小儿疳痢,渴瘦:椿木根(干,末之)、粟米(春粉),以蜜和作丸,服五丸至七丸、十丸,以瘥为度。(《广济方》)

④治脏毒,赤白痢:香椿(净洗刷,剥取皮,日干)为末,饮下-钱。(《经验方》)

⑤治淋浊,白带:椿根白皮二两。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腹中痞块:香椿白皮二斤(切碎)。入锅内煎水,去渣熬成膏,摊布上,先以姜擦去腹皮垢腻,以火烘热药,贴痞块上,其初微痛,半日后即不痛,俟其自落。或加麝香少许,贴后,周围破烂出水。(《岭南采药录》)

⑦治胃溃疡出血:椿芽木皮烧存性、金银花藤八钱。水煎服。(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⑧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香椿树根皮六钱。水煎服。(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名家论述】①朱震亨:"椿根白皮,性凉而能涩血。凡湿热为病,泻痢、浊带、精滑、梦遗诸证,无不用之。有燥下湿及去肺胃陈痰之功,治泄泻有除湿实肠之力,但痢疾滞气未尽者,不可遽用。宜入丸散,亦可煎服,不见有害。予每用炒研糊丸,看病作汤使,名固肠丸也。"

②《纲目》:"椿皮色亦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盖椿皮入血分而性涩,樗皮入气分而性利,不可不辨。其主治之功虽同,而涩利之效则异,正如茯苓、芍药,赤白颇殊也。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气分受病有郁者,宜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

③《本草经疏》:"椿,《本经》味苦,有毒。甄权言微热,震亨言凉而燥。然考其用,必是微寒苦燥之药。《本经》主甘匿及洗疥疮风疽;藏器去口鼻疳虫疥匿者,因肠胃有湿热,故现是证,苦凉而燥,所以外治皆得也。藏器又主杀蛔虫蛊毒下血及赤白久痢;《日华子》治肠风泻血;萧炳云,得地榆主疳痢;孟诜云,止女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赤带,皆取其苦能燥湿,寒能除热,涩能收敛之功耳。"

④《本草汇言》:"香椿,杀蛔虫、解蛊毒、止疳痢之药也。陈氏方云,此药甘香,温涩而燥,甘香能骤发新邪(谓发疮疥、风痍及疝气、脚气之类),涩燥能收敛陈气(谓除蛔虫、蛊毒、疳痢、胃噎、奔豚之类)。故孟氏方治妇人血崩或产后血行不止,并平常月信采多及赤白带下,取椿根煎汁服即止,则其性之止涩可知矣。"

⑤《本草求原》:"椿根气平,色赤而香,樗根气寒,色白而臭,二者皆苦能燥湿泻热,涩能收阴实肠,治湿热为病,泻利、浊带、精滑梦遗、便数诸证,燥痰湿,去疳虫。但椿涩胜,久痢血伤者宜之;樗苦胜,暴痢气滞者宜之。按古方治带浊,下痢血痢,都是用椿皮者多,而樗皮少用。其功专在于燥以达阳,涩以收阴,使阳不陷于阴中,而诸证自除。凡患湿热,必病于血,正不以入气入血区分也。故肠风下血,有用臭椿皮同苍术、枳壳治者,此可见矣。"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42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檫树

    檫树(《广西药植名录》) 【异名】蔡木(《植物名实图考》),独脚樟、半枫樟、枫荷桂(《广西药植名录》),天鹅枫(《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樟科植物檫木的根或茎、叶。 【植…

  • 千里光_千里光的副作用_千里光的功效

    基础信息 别名:千里及、千里急、黄花演、眼明草、九里光、金钗草、九里明、黄花草、九岭光、一扫光、九龙光、千里明、百花草、九龙明、黄花母、七里光、黄花枝草、粗糠花、野菊花、天青红、白…

  • 小叶蛇总管

    小叶蛇总管(《广西中药志》) 【异名】山薄荷、蛇总管(《南宁市药物志》),蛇通管(《广西中药志》),盘龙七、母猪花头(《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香茶菜的全草。 【植物…

  • 野辣子

    野辣子(《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枪花药的全草。 【植物形态】枪花药一年生草本,高约20厘米。根须状。茎直立,多分枝,有纵棱,具细柔毛。叶对生,倒卵形,先端钝,基部渐…

  • 蚬肉

    蚬肉(《唐本草》) 【来源】为蚬科动物河蚬等的肉,植物形态详"蚬壳"条。 【药理作用】日本蚬的提取物如注入犬的门静脉或股静脉后,血流中可出现腺甙类物质,肝静脉中最多,因此其主要释放…

  • 白头翁茎叶

    白头翁茎叶(《日华子本草》) 【异名】白头翁草(《圣济总录》)。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茎叶,植物形态详"白头翁"条。 【功用主治】治腰膝肢节风痛,浮肿及心脏病。 ①《日华子…

  • 积雪草_积雪草的副作用_积雪草是中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连钱草、地钱草、马蹄草、老公根、葵蓬菜、崩口碗、落得打、地棠草、大马蹄草、土细辛、崩大碗、雷公根、刚果龙、缺碗草芋子草、马脚迹、芽黄草、草如意、蚶壳草、含壳草、乞食…

  • 鸡肉_鸡肉的适用范围_鸡肉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家鸡、烛夜 性味: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温中益气;补精;填髓。主虚劳赢瘦;病后体虚;食少纳呆;反胃;腹泻下痢;消渴;水肿;小便频数;崩漏带下;产后乳少 生长采收 来…

  • 铜罗伞

    铜罗伞(《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异名】胡豆、岩藤、杨桃叶罗伞。 【来源】为豆科植物庭藤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庭藤直立灌木或亚灌木,高30~90厘米,近秃净。单数羽状复叶,互生…

  • 碧桃干_碧桃干可用什么代替_碧桃干怎么吃

    基础信息 别名:桃枭、鬼髑髅、桃奴、枭景、干桃、气桃、阴桃子、桃干、瘪桃干 性味:酸、苦;平 功能主治:敛汗涩精,活血止血,止痛。。主盗汗;遗精;吐血;疟疾;心腹痛;妊娠下血 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