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毒散组成,方歌方解,临床医案,功效与作用

【组成】柴胡去苗 前胡去苗,洗 川芎 枳壳去瓤,麸炒 羌活去苗 独活去苗 茯苓去皮 桔梗 人参去芦 甘草三十两(各900g)

【方歌】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盗,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方解】本方证系正气素虚,又感风寒湿邪。风寒湿邪袭于肌表,正邪交争,故见憎寒壮热、无汗;客于肢体、骨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犯肺,肺气郁而不宣,津液聚而不布,故咳嗽有痰、鼻塞声重、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浮按之无力,正是虚人外感风寒兼湿之表证。治当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方中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为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配伍,共为君药。川芎行气活血,并能行气止痛;柴胡解肌透邪,助君药解表祛邪、宣痹止痛之力,俱为臣药。桔梗宣肺利咽止咳;枳壳理气;前胡降气化痰止咳;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绝生痰之源,皆为佐药。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之品。方中人参益气以扶其正,亦属佐药,一则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诸药合用,共奏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之功。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败毒散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是一首益气解表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为用方要点。

2.临床加减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表证兼气虚者。

感冒见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流行性感冒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痰多、痰白者加陈皮、杏仁、炒莱菔子化痰降气止咳;痰黄者加竹茹、白茅根、白前清热化痰;鼻塞、流涕著者加苍耳子、辛夷宣通鼻窍;腹胀、嗳腐吞酸,舌苔腻者加山楂、炒麦芽、鸡内金消食和胃;咽红咽痛者加玄参、牛蒡子解毒利咽。支气管炎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活血止痛。

3.典型医案 某男,37岁,2012年6月13日初诊。头晕、低热1天。昨日开始受凉后出现低热,体温最高37.6℃,头晕,颈肩酸痛,咽喉不适感,恶风寒,无汗,鼻塞,鼻中灼热感。无咳嗽、无咽痛。食纳稍差,大小便正常。舌淡暗,苔薄白,脉浮数。诊断:感冒,辨证属外感风寒,处以人参败毒散加减。药用:党参10g,茯苓10g,川芎10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10g,前胡10g,枳壳10g,桔梗10g,淡豆豉20g,连翘10g。3剂。经电话随访,服药1剂即有微汗,颈肩酸痛、头晕、低热均已愈,服3剂后鼻塞等症亦消失。[张李兴,刘立昌.刘立昌运用人参败毒散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14,33(10):854-856.]

【使用注意】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现在常用的人参炮制产品有生晒参、红参。生晒参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红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气不摄血、崩漏下血。亦有人参补气、红参补阳的说法,可供临床参考。

【附方】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卷八)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枳壳 茯苓 荆芥 防风 桔梗 川芎各一钱五分(5g)甘草五分(3g)用法:水煎服。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主治: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者。

荆防败毒散即败毒散减去人参、生姜、薄荷,加荆芥、防风而成。其开肌膝、去风寒之功更强,而无益气扶正之功,所以体实之人而见败毒散证者,用之尤宜,并治疮疡初起而有寒热无汗者。

相关文章:

败毒散的组成功效与主治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结膜炎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外感风寒诱发腰痛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94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心悸的疾病描述及治疗

    疾病描述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眼、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同时并见。心悸…

  • 《临床奇效新方》

      目录 第一章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感冒合剂 祛暑化湿汤 二、辛凉解表剂 苍耳子合剂 柴葛银花汤 解表清热汤 清解退热汤 祛暑合剂 清暑解热方 祛风消赤汤 抗感冲剂 抗感合剂…

  • 肾气丸的临床新用

    该方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等篇。组方:干地黄24 g,山茱萸12 g,山药12 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 g,桂枝3 g,炮附子3 g。功能:补肾壮阳,化气行水。主治:肾阴…

  • 《湖北苗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苗家医药得到了长足发展。50年代中期,由于西南各地刚解放不久,政府医疗机构刚刚建立,缺医少药现象普遍严重,这一时期苗族医药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发展很快,走村窜…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床新用

    方药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功效:解表退热,除湿止痒。 方药组成:麻黄2两(去节),连翘2两,杏仁40个(去皮尖),赤小豆1 L,大枣12枚(擘),生梓白皮1L(切),生姜2两…

  • 中药滑石的功效与作用,上开腠理而发表

    滑石的性味、主治,我们已经熟知。但刘老在临床中却经常运用滑石治疗外感疾病,认为它能解肌发汗,它发汗而不伤气阴,这一特点胜过羌活等药。刘老的理解是:滑石之所以能够“上开腠理而发表”,…

  • 《现代实用方剂》

    本书精选方剂近500首,治疗临床各科疾病173种,包括汤剂,散剂,搽剂,洗剂等多种剂型。绝大多数经过临床30例以上样本的验证。

  • 脐痈的中医治疗验方

    湿热火毒入小肠,结于脐中而成痈。脐痈生于肚脐中,急性化脓病非轻。初起微肿微胀痛,渐肿如瓜高若铃。伴有寒热势酿脓,色白色红触痛疼。溃出脓水无臭味,脓稠脓厚易敛轻。溃出臭脓夹粪块,成为…

  • 斑秃方八

    侧柏叶240克(焙干),当归(全身)120克。将药共研为末(忌铁器),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早、晚各1服,用黄酒或盐汤送下。

  • 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外感风寒诱发腰痛

    杨xx,男,43岁,四川名山县城南乡农民。1974年7月25日初诊。自诉:二十多岁即患腰痛,1971年经医治而愈,三年未再发作。今年5月,因感冒又发生腰痛,服中西药俱无效,且疼痛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