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

巴戟天
(《本经》)

【异名】巴戟(《本草图经》),鸡肠风(《中药志》),兔子肠(《中药材手册》)。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

【植物形态】巴戟天,又名:三蔓草(《唐本草》),不雕草(《日华子本草》),鸡眼藤、黑藤钻、糠藤、三角藤。
缠绕或攀缘藤本。根茎肉质肥厚,圆柱形,支根多少呈念珠状,鲜时外皮白色,干时暗褐色。有蜿蜒状条纹,断面呈紫红色。茎圆柱状,有纵条棱,小枝幼时有褐色粗毛,老时毛脱落后表面粗糙。叶对生,长椭圆形,长3~13厘米,宽1.5~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全缘,下面沿中脉上被短粗毛,叶缘常有稀疏的短睫毛;叶柄有褐色粗毛;托叶鞘状。花序头状,花2~10朵,生于小枝顶端,罕为腋生;花萼倒圆锥状,长3~4毫米,先端有不规则的齿裂或近平截;花冠肉质白色,花冠管的喉部收缩,内面密生短毛,通常4深裂;雄蕊4枚,花丝极短;子房下位,4室,花柱2深裂。浆果近球形,直径5~9毫米,成熟后红色,顶端有宿存的筒状萼管。花期4~5月。果期9~10月。
野生于山谷、溪边或山林下,亦有栽培。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采集】冬、春季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晒至6~7成干,用木糙轻轻捶扁,晒干;或先蒸过,晒至半干后,捶扁,晒干。

【药材】干燥的根呈弯曲扁圆柱形或圆柱形,长度不等,直径约1~2厘米。表面灰黄色。有粗而不深的纵皱纹及深陷的横纹,甚至皮部断裂而露出木部,形成长约1~3厘米的节,形如鸡肠,故土名"鸡肠风"。折断面不平,横切面多裂纹;皮部呈鲜明的淡紫色,木郎黄棕色,皮部宽度为木部的两倍。气无,味甜而略涩。以条大、肥壮、连珠状、肉厚、色紫者为佳。条细瘦、肉薄、色灰者质次。
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炮制】巴戟天:拣去杂质,用热水泡透后,趁热抽去木心,切段,晒干。炙巴戟:取甘草,捣碎,置锅内加水煎汤,捞去甘草渣,加入拣净的巴戟天,煮至松软能抽出木心时(此时余汤不宜多),取出,趁热抽去木心,晒干。(每巴戟天100斤,用甘草6斤4两)盐巴戟:取拣净的巴戟天,用盐水拌匀,入笼蒸透,抽去木心,晒干。(每巴戟天100斤,用盐2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巴戟天,须用枸杞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却用酒浸一伏时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黄,去菊花,布拭令干用。"

②《纲目》:"以酒浸一宿,判焙入药,若急用,只以温水浸软去心用。"

【化学成分】 根含蒽醌、黄酮类化合物。

【性味】辛甘,温。

①《本经》:"味辛,微温。"

②《别录》:"甘,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味苦。"

【归经】入肝、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肾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心、肾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

【功用主治】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治阳痿,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宫虚冷,风寒湿痹,腰膝酸痛。

①《本经》:"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②《别录》:"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

③《药性论》:"治男子梦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

④《日华子本草》:"安五脏,定心气,除一切风。疗水肿。"

⑤《纲目》:"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

⑥《本草求原》:"化痰,治嗽喘,眩晕,泄泻,食少。"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治肾虚腰脚无力,痿痹瘫痪,风湿骨痛,神经衰弱,阳萎遗精,早泄,失眠;妇女不育。"

【用法与用量】内服:熬汤,1.5~3钱;入丸、散、浸酒或熬膏。

【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覆盆子为之使。恶朝生、雷丸、丹参。"

②《本草经疏》:"凡病相火炽盛,便赤,口苦,目赤目痛,烦躁口渴,大便燥秘,法咸忌之。"

③《得配本草》:"火旺泄精,阴虚水乏,小便不利,口舌干燥,四者禁用。"

【选方】①治虚羸阳道不举,五劳七伤百病。能食,下气:巴戟天、生牛膝各三斤。以酒五斗浸之,去滓温服,常令酒气相及,勿至醉吐。(《千金方》)

②治妇人子宫久冷,月脉不调,或多或少,赤白带下:巴戟三两,良姜六两,紫金藤十六两,青盐二两,肉桂(去粗皮)、吴茱萸各四两。上为末,酒糊为丸。每服二十丸,暖盐酒送下,盐汤亦得。日午、夜卧各一服。(《局方》巴戟丸)

③治风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得:巴戟一两半,牛膝三两(去苗),羌活一两半,桂心一两半,五茄皮一两半,杜仲二两(去粗皮,炙微黄,判),干姜一两半(炮裂,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饮下三十丸。(《圣惠方》巴戟丸)

④治小便不禁:益智仁、巴戟天(去心,二味以青盐、酒煮),桑螵蛸、兔丝子(酒蒸)各等分。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用盐酒或盐汤送下。(《奇效良方》)

⑤治白浊:菟丝子(酒煮一日,焙干)、巴戟(去心,酒浸煮),破故纸(炒)、鹿茸、山药、赤石脂、五味于各一两。上为末,酒糊丸。空心盐汤下。(《普济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1012.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野巴子

    野巴子(《云南中草药》) 【异名】崩疮药(《广西药植名录》),狗尾巴香、香芝麻蒿、皱叶香薷(《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细皱香薷的全草。 【植物形态】细皱香薷直立灌木…

  • 草柏枝

    草柏枝(《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玄参种植物草柏枝的根。 【植物形态】草柏枝多年生矮小草本,高10~16厘米。根茎短,直立或斜生,其下有根数条,丛生,细而弯曲。茎直立。不分…

  • 栝楼_栝楼能和制附子一起吃吗_栝楼可以泡水喝吗

    基础信息 别名:果裸、王菩、地楼、泽巨、泽冶、王白、天瓜、瓜蒌、泽姑、黄瓜、天圆子、柿瓜、狗苦瓜、野苦瓜、杜瓜、大肚瓜、药瓜、鸭屎瓜、山金匏、大圆瓜、吊瓜 性味:味甘;微苦;性寒 …

  • 列当_列当的营养价值_列当与肉苁蓉的区别

    基础信息 别名:草苁蓉、栗当、花苁蓉、兔子拐杖、独根草、兔子腿、降魔杆、蒿枝七星 性味: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强筋骨;润肠。主肾虚阳痿;遗精;宫冷不孕;小儿佝偻病;腰膝冷…

  • 菥蓂子

    菥蓂子(《本经》)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种子。植物形态详"菥蓂"条。 【采集】5~6月果实成熟时采取全株,打下种子,晒干,扬净。 【药材】干燥种子黑褐色,细小,长约1.5毫…

  • 桑根

    桑根(《南京民间药草》)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根,植物形态详"桑叶"条。 【药理作用】桑树根的乙醇及丙酮浸出液在体外有抑制真菌的作用。 【性味】《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

  • 马鬃

    马鬃(《日华子本草》) 【异名】马髻毛(《别录》),马牦(《千金方》)。 【来源】为马科动物马的鬃毛或尾毛。原动物详"马肉"条。 【性味】《纲目》:"有毒。" 【功用主治】治女子崩…

  • 椒目

    椒目(《本草经集注》) 【异名】川椒目(《赤水玄珠》)。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种子。植物形态详"花椒"条。 【药材】干燥的种子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3~5毫米,表面黑色有光…

  • 芍药

    芍药   【释名】 将离、梨食、白芍、余容、延。白者名金芍药,赤者名木芍药。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1、腹中虚痛。用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加水二碗,…

  • 雀头血

    雀头血(《别录》) 【来源】为文鸟科动物麻雀头部的血液。动物形态详"雀"条。 【功用主治】《别录》:"主雀盲。" 【用法与用量】外用:点眼,每日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