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解儿难·痉因质疑

  痉病之因,《素问》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此湿字,大有可疑,盖风字误传为湿字也。余少读方中行先生《痉书》,一生治病,留心痉证,觉六气皆能致痉。风为百病之长,六气莫不由风而伤人,所有痉病现证,皆风木刚强屈拗 之象。湿性下行而柔,木性上行而刚;单一湿字,似难包得诸痉。

  且湿字与项强字即不对,中行《痉书》一十八条,除引《素问》《千金》二条,余十六条内,脉二条,证十四条,俱无湿字证据。如脉二条∶一曰:痉夫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二曰∶《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皆风木之象,湿之反面也。余十四条:风痉致痉居其十,风家禁下一条,疮家禁汗一条,新产亡血二条,皆无所谓湿也者。即《千金》一条,曰:太阳中风,重感于寒,湿则变痉也。上下文义不续,亦不可以为据。中行注云:痉,自《素问》以来,其见于《伤寒论》者,乃叔和所述《金匮》之略也;《千金》虽有此言,未见其精悉。可见中行亦疑之。且《千金》一书,杂乱无章,多有后人羼杂,难以为据。《灵枢》《素问》二书,非神圣不能道,然多述于战国汉人之笔,可信者十之八、九,其不可信者一、二;如其中多有后世官名地名,岂轩岐逆料后世之语,而先言之哉?且代远年湮,不无脱简错误之处。瑭学术浅陋,不敢信此湿字,亦不敢直断其非,阙疑以俟来者。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2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1/03/2024
下一篇 03/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五·解产难·保胎论二

      每殒胎必三月者,肝虚而热,古人主以桑寄生汤。夫寄生临时保胎,多有鞭长莫及之患,且方中重用人参合天冬,岂尽人而能用者哉!莫若平时长服二十四味专翕膏(方见下焦篇秋燥门),轻者一料,…

  • 卷三·下焦篇·寒湿

      四十二、湿之为物也,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于土中者为湿。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   此统举湿在天地人身…

  • 卷四·杂说·寒疫论

      世多言寒疫者,究其病状,则憎寒壮热,头痛骨节烦疼,虽发热而不甚渴,时行则里巷之中,病俱相类,若役使者然;非若温病之不甚头痛骨痛而渴甚,故名曰寒疫耳。盖六气寒水司天在泉,或五运寒…

  • 卷四·杂说·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

      原文云:或问天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经皆揭病出条例以立论,而不揭燥火,燥火无病可论乎?曰∶《素问》言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者,盖以四…

  • 卷六·解儿难·儿科风药禁

      近日行方脉者,无论四时所感为何气,一概羌、防、柴、葛。不知仲景先师,有风家禁汗,亡血家禁汗,湿家禁汗,疮家禁汗四条,皆为其血虚致痉也。然则小儿痉病,多半为医所造,皆不识六气之故…

  • 卷一·上焦篇·温疟

      五十、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故但热不寒,令人消烁肌肉,与伏暑相似,亦温病之类也。彼此实足以相混,故附于此,可…

  • 卷五·解产难·产后宜补宜泻论

      朱丹溪云:“产后当大补气血,即有杂病,从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虚,皆不可发表。”张景岳云:“产后既有表邪,不得不解;既有火邪,不得不清,既有内伤停滞,不得不开通消导;不可偏执。 …

  • 卷六·解儿难·痉病螈病总论

      《素问》谓太阳所至为痉,少阳所至为螈。盖痉者,水也;螈者,火也;又有寒厥,热厥之论最详。   后人不分痉、螈、厥为三病,统言曰惊风痰热,曰角弓反张、曰搐搦、曰抽掣、曰痫、痉、厥…

  • 卷六·解儿难·痘疮稀少不可恃论

      相传痘疮稀少,不过数十粒,或百余粒,根颗圆绽者,以为状元痘,可不服药。遇则以为三、四日间,亦须用辛凉解毒药一帖,无庸多服;七、八日间,亦宜用甘温托浆药一帖,多不过二帖,务令浆行…

  • 卷二·中焦篇·寒湿

      四三、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