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蔹莓

【中文名】乌蔹莓(《唐本草》)

【类别】全草类

【异名】拔、茏葛(《尔雅》),龙尾、虎葛(《尔雅》郭璞注),五叶莓(陶弘景),笼草、乌蔹草(《蜀本摹》),五叶藤(《履巉岩本草》),五爪龙草(《医学正传》),赤葛、赤泼藤(《纲目》),五龙草(《本草述》),母猪藤(《草木便方》),五叶茑(《现代实用中药》),血五甲(《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过山龙(《南京民间药草》),绞股兰(《江苏植药志)),猪婆藤、五爪藤、鸡丝藤(《中国土农药志》),五爪金龙(《浙江民间草药》),小母猪藤(《四川中药志》),地老鼠、铁散仙、酸甲藤、五甲藤、铁称陀(《湖南药物志》),五将草、过江龙(江西《草药手册》),地五加(《贵州草药》),野葡萄藤、老鸦眼睛藤、老鸦藤、黄眼藤、鲫鱼藤(《上海常用中草药》),止血藤(《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乌蔹莓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乌蔹莓
多年生蔓生草本。茎紫绿色,有纵棱,具卷须,幼枝有柔毛,后变光滑。叶为掌状复叶,具小叶5枚,排列成鸟爪状,中间小叶椭圆状卵形长4~6厘米,宽2.5~3厘米,小叶柄长2~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圆形,两侧的4枚小叶渐小,成对着生于同一小叶柄上,但又各具小分叶柄,小时的边缘具较均匀的圆钝锯齿,总叶柄长3~5厘米。聚伞花序腋生,横径6~15厘米,序梗长3~12厘米;花小,黄绿色,具短梗;萼杯状;花瓣4,卵状三角形;雄蕊4,与花瓣对生,花药长椭圆形;雌蕊1,子房上位,2室。浆果倒圆卵形,横径约7毫米,成熟时黑色。种子2~4粒。花期6月。果期8~9月。
生长于旷野、山谷、林下。分布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

此外,尚有变种毛叶乌蔹莓的全草,广西民间称为"红母猪藤",亦同等入药。

【化学成份】全草含阿拉伯聚糖(araban)、粘液质、硝酸钾、甾醇、氨基酸、酚性成分、黄酮类。根含生物碱、鞣质、淀粉、树胶。果皮中含乌蔹甙。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苦酸,寒。

①《唐本草》:"味酸苦,寒,无毒。"

②《履巉岩本草》:"甘,寒,无毒。"

③《贵阳民间药草》:"苦辛,平,无毒。"

【归经】《闽东本草》:"入心、肝、胃三经。"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治痈肿,疔疮,痄腮,丹毒,风湿痛,黄疸,痢疾,尿血,白浊。用于咽喉肿痛、疖肿、痈疽、疔疮、痢疾、尿血、白浊、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①陶弘景:"捣敷疮肿,蛇虫咬处。"

②《唐本草》:"主风毒热肿,游丹,蛇伤,捣敷并饮汁。"

③《履巉岩本草》:"治痈疽发背,捣烂罨患处。"

④《纲目》:"凉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疖肿。"

⑤《草木便方》:"清热解毒,涂疮毒,消结核,九子虚气疡。补益虚损。"

⑥《分类草药性》:"去风散痰。治五种黄病,母猪风;涂疮毒。"

⑦《江苏植药志》:"热水泡,熏腿可止痛。"

⑧《贵阳民间药草》:"治风湿瘫痪。"

⑨《湖南药物志》:"治偏头风,痔疮。"

⑩《闽东本草》:"治热泻,血痢。"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研末、浸酒或捣汁。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一切肿毒,发背、乳痈、便毒、恶疮初起者:五叶藤或根一握,生姜一块。捣烂,入好酒一盏,绞汁热服,取汗,以渣敷之。用大蒜代姜亦可。(《寿域神方》)

②治项下热肿,俗名虾蟆瘟:五叶藤捣敷之。(《丹溪纂要》)

③治发背、臀痈、便毒:乌蔹莓全草水煎二次过滤,将两次煎汁合并一处,再隔水煎浓缩成膏,涂纱布上,贴敷患处,每日换一次。(《江西民间草药》)

④治无名肿毒:乌蔹莓叶捣烂,炒热,用醋泼过,罨患处。(《浙扛民间草药》)

⑤治臁疮:鲜乌蔹莓叶,捣烂敷患处,宽布条扎护,每日换一次。或晒研末,每药末一两,同生猪脂三两,捣成膏,将膏摊纸上,贴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⑥治喉痹:马兰菊、五爪龙草、车前草各一握。上三物,杵汁,徐徐饮之。(《医学正传》)

⑦治九子滥痒:母猪藤、九子连环草、何首乌。炖肉服。(《四川中药志》)

⑧治肺劳咳血:乌蔹莓根三至四钱,煎服。或加侧柏、地榆、青石蛋各三钱,同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⑨治风湿关节疼痛:乌蔹莓根一两,泡酒服。(《贵州草药》)

⑩治小便尿血:五叶藤阴干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卫生易简方》)

⑾治白浊,利小便:乌蔹莓根捣汁饮。(《浙江民间草药》)

⑿治毒蛇咬伤,眼前发黑,视物不清:鲜乌蔹莓全草捣烂绞取汁二两,米酒冲服。外用鲜全草捣烂敷伤处。(《江西民间草药》)

⒀治蜂螫伤:五爪龙鲜叶,煎水洗。(江西《草药手册》)

⒁治跌打损伤:五爪龙捣汁,和童尿热酒服之,取汗。(《简便单方》)

⒂治跌打接骨:血五甲根晒干,研细,用开水调红糖包患处。(《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⒃小便尿血。用乌蔹莓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开水送下。

⒄项下热肿(俗名蛤蟆瘟)。用乌蔹莓捣烂敷涂。

⒅乳痈、恶疮初起。用乌蔹莓的藤或根一把、生姜一块。一起捣烂,加好酒一碗,绞取汁,热服令发汗,同时以药渣敷患处。方中的生姜,用大蒜代亦可。

⒆跌打损伤。用乌蔹莓捣汁,加童便,以热酒送服。

【临床应用】①治疗化脓性感染
取新鲜全草或茎叶洗净,捣烂如泥,敷于患处。或取叶、根研成细末,和凡士林调成20%的软膏;或取其原汁烘干碾粉外用,每日换药1次。治疗疖肿、痈、蜂窝组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外伤感染创口、烧伤感染残余创面、脓疱疮、天疱疮、冻疮溃烂、湿疹、皮炎等,具有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的作用。对一般早中期疖、痈等化脓性感染,敷后即感到清凉舒服,经1~2次即可见炎症消退;对破溃或化脓创面,治疗后脓液明显减少,肉芽新鲜,加速上皮生长。对绿脓杆菌感染创面。经敷药1~2次,可见分泌物培养转阴。鲜草捣泥外敷也可用于关节扭伤和软组织挫伤。使用中未见有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此外,也可配成1:1或1:2的鲜草煎剂内服。

②用于接骨及消肿
取洗净泥沙、剔去硬结的新鲜根1斤,糯米饭半碗,千捶成膏敷患处。或在秋冬时采根洗净切片晒干,研成粉末,密封,用时以白酒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一般敷药12~24小时,如局部感灼热应立即换药,否则容易发泡。治疗关节炎时,一般敷3~7天即可。曾治1例右手尺骨骨折,断面整齐,患部肿痛,经整复后敷上五将草药膏,固定,3天换药1次,1星期去夹板,半月即愈。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2438.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叶上珠根

    叶上珠根(《云南中草药》) 【异名】叶上果根(《贵州草药》),叶上花根(《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西藏青荚叶或中华青荚叶的根。植物形态详"叶上珠"条。 【采…

  • 鸊鷉

    鸊鷉(《本草拾遗》) 【异名】鷉、须赢(《尔雅》),刁鸭(《食疗本草》),油鸭(《纲目》),水鸰仃(《医林纂要》),水葫芦(《中国动物图谱·鸟类》)。 【来源】为鸊鷉科动物小鸊鷉的…

  • 岩莴苣

    岩莴苣(《贵州草药》) 【异名】锈草、岩枇杷。 【来源】为苦苣苔科植物岩莴苣的全草。 【植物形态】岩莴苣多年生草本。根生叶4~6枚,有肉质叶柄,长3~6厘米;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质…

  • 廉姜

    廉姜(《本草拾遗》) 【异名】葰(《广雅》),姜汇(《吴都赋》),山姜(《广州植物志》),姜活,见秆风(《中国经济植物志》),座杆、剑杆、大杆、姜叶淫羊霍(《贵州草药》)。 【来源…

  • 罂粟

    罂粟(《本草图经》) 【异名】罂子粟(《本草拾遗》),御米、象谷、米囊、囊子(《开宝本草》),莺粟(《滇南本草》)。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罂粟的种子。 【植物形态】罂粟一年生或两年…

  • 孩儿草_孩儿草的功效与作用_孩儿草的药用价值

    基础信息 别名:蓝色草、由甲草、黄峰草、子哥利、红鼻王、火炭草、四方梗、鱼尾草、积药草、土夏顶替草、疳积草 性味:味微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消积滞;泻肝火;清湿热。主小儿食积;目…

  • 羊乳

    羊乳(《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乳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 【化学成分】每100克约含水分87克,蛋白质3.8克,脂肪4.1克,碳水化物5克,灰分0.9克,…

  • 棕榈叶

    棕榈叶(《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片,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 【化学成分】参见"棕榈皮"条。 【功用主治】《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劳伤,虚弱。" 【…

  • 鸟不宿

    鸟不宿(汪连仕《采药书》) 【异名】鸟不踏、刺根白皮(汪连仕《采药书》),鸟不停(《周益生家宝方》),老虎草、昏树(《纲目拾遗》)。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或楤木的茎枝。原植物详…

  • 横经席

    横经席(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异名】跌打将军、碎骨莲、皮子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梳篦木、独角风(《广西中草药》)。 【来源】为藤黄科植物薄叶胡桐的根。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