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丁香
(《药性论》)

【别名】丁子香(《齐民要术》),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

【植物形态】丁香

常绿乔木,高达10米。叶对生;叶柄明显;叶片长方卵形或长方倒卵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狭窄常下展成柄,全缘。花芳香,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花径约6毫米;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色,长管状,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带淡紫,短管状,4裂;雄蕊多数,花药纵裂;子房下位,与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头不明显。浆果红棕色,长方椭圆形,长1~1.6厘米,直径6~8毫米,先端宿存萼片。种子长方形。

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

本植物的树根(丁香根)、树皮(丁香树皮)、树枝(丁香枝)、果实(母丁香)、花蕾蒸馏所得的挥发油(丁香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药材】

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有少数出产。

【性味】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辛,热。"

【归经】入胃、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肾四经。"

【功用主治】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

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

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不可见火。畏郁金。"

②李杲:"气血胜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气也。"

③《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选方】①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丁香一两,干柿蒂一两。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②治小儿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两。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二十丸。(《百一选方》)

③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④治霍乱,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⑤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⑥治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怪证奇方》)

⑦治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证治要诀》)

⑧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

【临床应用】治癣
丁香16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时后去渣。每日外搽患处3次,观察31例病史在2年以上的体癣及足癣患者,一般在治疗1天后症状即见消退,2天后患处开始有皮屑脱落。病史较长或曾经其它癣药治疗而不能控制者,则于治疗后2~3天症状才开始消退,一般经3~5天亦能治愈。但有20%左右治愈后仍反复发作。一法用1:10的丁香煎液外涂,每日1~3次,治疗数种皮肤霉菌病共31例,结果8例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有效病例通常在涂药后3~7日痒感减轻,炎症减退,落屑减少,以后局部症状逐渐好转。治疗期中如中断用药,效果多不明显或无效。疗效与病原苗未见明显关系,曾对6例治愈患者进行短期随访,1例于1个月后复发,6例经2~12月观察未见复发。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264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杜松实

    杜松实(《国药的药理学》) 【异名】杜松子(《宁夏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柏科植物杜松的果实。 【植物形态】杜松,又名:崩松、棒儿松、刺柏。灌木或乔木,高达10米余。树皮暗灰褐…

  • 睡菜_睡菜可以食用吗_睡菜的功能主治

    基础信息 别名:绰菜、瞑菜、醉草、锡打、水胡豆 性味:甘;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养心安神;清热利尿。主胃炎;消化不良;心悸失眠;湿热黄疸;胆囊炎;水肿;小便不利或赤热涩痛…

  • 牛耳大黄

    牛耳大黄(《草木便方》) 【异名】土大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四季菜根(《四川中药志》),火风棠(《重庆草药》),羊蹄根(《吉林中草药》)。 【来源】为蓼科植物皱叶酸模的根。 …

  • 鼹鼠

    鼹鼠(《别录》) 【异名】隐鼠(陶弘景)。 【来源】为鼹鼠科动物麝鼹或缺齿鼹的全体或肉。 【动物形态】①麝鼹体长100~126毫米,尾长14~23毫米,颅基长27~29毫米。为形体…

  • 刮筋板

    刮筋板(《四川中药志》) 【异名】刮金械,走马胎(《天宝本草》),云南土沉香(《中国树木分类学》)。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草沉香的幼嫩全株。 【植物形态】草沉香常绿小乔木,高30~…

  • 柠鸡儿果

    柠鸡儿果(《内蒙古中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小叶锦鸡儿的果实。 【植物形态】小叶锦鸡儿多分枝矮灌木,高50~100厘米。树皮黄灰色,幼时黄白色;枝幼时被毛;长枝上的托叶宿存并硬…

  • 万丈深茎叶

    万丈深茎叶(《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万丈深的茎叶。植物形态详"万丈深"条。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苦微甜,平。 【功用主治】发汗。治外感无汗,风湿筋骨疼痛。…

  • 蒟蒻

    蒟蒻(《开宝本草》) 【异名】蒻头(《开宝本草》),白蒟蒻、鬼芋(《本草图经》),鬼头(《纲目》),磨芋(《植物名实图考》),花杆莲(《南京民间药草》),黑芋头(《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 犀角

    犀角(《本经》) 【异名】低密(《纲目》),乌犀角(《证治准绳》),香犀角(《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 【动物形态】①印度犀,又名:独角…

  • 荔枝

    荔枝(《本草拾遗》) 【异名】离支(《上林赋》),荔支(《齐民要术》),丹荔(《纲目》),火山荔(《生草药性备要》)。丽枝(《纲目拾遗》),勒荔(《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