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不食草

鹅不食草
(《食性本草》)

【异名】食胡荽(《品汇精要》),野园荽(《濒湖集简方》),鸡肠草(《纲目》),鹅不食(《生草药性备要》),地芫荽(《医林纂要》),满天星、沙飞草、地胡椒、大救驾(《简易草药》),三节剑(《分类草药性》),山胡椒、连地稗(《岭南采药录》),球子草(《广州植物志》),二郎戟、小救驾(《贵州民间方药集》),杜网草、猪屎草(《福建民间草药》),砂药草(《江苏植药志》),白地茜(《南宁市药物志》),猪屎潺(《广西中药志》),通天窍(《四川中药志》),雾水沙、猫沙、小拳头(《广东中药》),铁拳头、散星草、地杨梅、三牙钻、蚊子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白珠子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带花全草。

【植物形态】石胡荽(《四声本草》)
一年生匍匐状柔软草本。枝多广展,高8~20厘米,近秃净或稍被绵毛。叶互生;叶片小,匙形,长7~20毫米,宽3~5毫米,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齿。头状花序无柄,直径3~4毫米,腋生;总苞片约2列,边缘膜质;花托平坦或稍隆起;花杂性,淡黄色或黄绿色,管状;雌花位于头状花序的外围,多列,花冠短;两性花,数朵,位于头状花序的中央,花冠钟状,顶端4裂;雄蕊4,围绕花柱四周,花药短,基部钝形;花柱裂片短,钝或截头形。瘦果四棱形,棱上有毛,无冠毛。花期9~11月。
生于稻田或阴湿处、路旁。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贵州、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花开放时采收,去净泥杂,晒干。

【药材】干燥的全草,相互缠成团,灰绿色或棕褐色。茎细而多分枝,颜色较深,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或日形成空洞。叶小,多皱折、破碎不全,完整的叶片呈匙形,边缘有3~5个锯齿,叶脉不明显,质极脆,易碎落。头状花序小,球形,黄色或黄褐色。微有香气,久嗅有刺激性,味苦、微辛。以灰绿色、有花序、无杂质、嗅之打喷嚏者为佳。
主产浙江、湖北、江苏、广东等地。此外,广西、河南、江西、福建、安徽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全草中含多种三萜成分、蒲公英赛醇、蒲公英甾醇、山金车烯二醇及另一种未知的三萜二醇尚含有豆甾醇、谷甾醇、黄酮类、挥发油、有机酸等。

【药理作用】挥发油和乙醇提取液体部分有某些止咳、祛痰、平喘作用,沉淀部分止咳效果不明显,无祛痰作用。煎剂25~50%在马铃薯鸡蛋固体培养基内对结核杆菌有某些抑制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切段,晒干。

【性味】辛,温。

①《履巉岩本草》:"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辛苦。温。"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气分。"

【功用主治】祛风,散寒,胜湿,去翳,通鼻塞。治感冒,寒哮,喉痹,百日咳,痧气腹痛,阿米巴痢,疟疾,疳泻,鼻渊,鼻息肉,目翳涩痒,臁疮,疥癣,跌打。

①《本草拾遗》:"去目翳,按塞鼻中,翳膜自落。"

②《四声本草》:"通鼻气,利九窍,吐风痰。"

③《纲目》:"解毒,明目,散目赤肿、云翳,耳聋,头痛脑酸,治痰疟齁蛤,鼻塞不通,塞鼻息自落,又散疮肿。"

④《生草药性备要》:"理跌打折骨,上痛消肿。"

⑤《医林纂要》:"通郁,去寒,截疟,止痢。以于末搐鼻,可发嚏去寒郁。"

⑥《植物名实图考》:"治痧症。"

⑦《广西药植图志》:"治疳积。"

⑧《广西中药物》:"治喉毒。"

⑨《广东中药》Ⅱ:"治百日咳。"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性腰腿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捣汁。外用:捣烂塞鼻、研末搐鼻或捣敷。

【选方】①治伤风头痛、鼻塞,目翳:鹅不食草(鲜或干均可)搓揉,嗅其气,即打喷嚏,每日二次。(《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寒痰齁喘:野园荽研汁和酒服。(《濒湖集简方》)

③治脑漏:鲜石胡荽捣烂,塞鼻孔内。(《浙江民间草药》)

④治单双喉蛾:鹅不食草一两,槽米一两。将鹅不食草捣烂,取汁浸糯米磨浆,给患者徐徐含咽。(《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目病肿胀红赤,昏暗羞明,隐涩疼痛。风痒,鼻塞,头痛,脑酸,外翳攀睛,眵泪稠粘:鹅不食草二钱,青黛一钱,川芎一钱。为细末,先噙水满口,每用米许搐入鼻内,以泪出为度。不拘时候。(《原机启微》搐鼻碧云散)

⑥治胬肉攀睛:鲜鹅不食草二两:捣烂,取汁煮沸澄清,加梅片一分调匀,点入眼内。(《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脾寒疟疾:石胡荽一把,杵汁半碗,入酒半碗,和服。(《濒湖集简方》)

⑧治间日疟及三日疟:鲜鹅不食草,捻成团,填鼻内,初感有喷嚏,宜稍忍耐,过一夜,效。(《现代实用中药》)

⑨治阿米巴痢疾:石胡荽、乌韭根各五钱。水煎服,每日一剂;血多者加仙鹤草五钱。(《江西草药》)

⑩治疳积腹泻:鲜石胡荽三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⑾治痧症腹痛:球子草花序捣碎,以鼻闻之。使打嚏。(《浙江民间草药》)

⑿治湿毒胫疮:野园荽(夏月采取,晒干为末)每以五钱,汞粉五分,桐油调作隔纸膏,周围缝定,以茶洗净,缚上膏药,黄水出。(《简便单方》)

⒀治肿毒:野园荽一把,穿山甲(烧存性)七分,当归尾三钱。捣烂入酒一碗,绞汁服,以渣敷之。(《濒濒湖集简方》)

⒁治痔疮肿痛:石胡荽捣贴之。(《濒湖集简方》)

⒂治牛皮癣:鹅不食草捣涂。(《贵阳民间药草》)

⒃治蛇伤:鲜石胡荽捣烂,外敷伤部。(《泉州本草》)

⒄治跌打肿痛:鹅不食草适量,捣烂,炒热,敷患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⒅治鸡眼:先将鸡眼厚皮削平,用鲜石胡荽捣烂包敷患处,三至五天取下。(《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疟疾
将石胡荽制成注射剂(每毫升含生药2克),在发作前2小时注射1次,连用3月。每次剂置:1~3岁2毫升,4~8岁3毫升,9~14岁4毫升,15岁以上5毫升。观察各型疟疾现症病人187例,经1~3次用药,痊愈175例(93.6%)。与氯喹、伯喹对照组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别。治疗中有3例注射后发生恶心和轻度呕吐,停药后自行消失。

②治疗百日咳
据300余例的观察,治愈率一般在90%左右。大都在用药后24小时内典型痉咳开始减轻。治愈时间,短者3~6天,长者10~15天。制剂及剂量:㈠取鲜品5两,制成煎液500毫升,再加入等量糖浆。按患儿年龄大小,每日用20~40毫升,4次分服。㈡取鲜生药1斤,制成煎液500毫升,再加入糖浆至1000毫升。1~4岁3~10毫升,5~8岁11~20毫升。每日3次。㈢取全草1500克,制成蒸馏液500毫升,再和入等量糖浆。1~5岁5~10毫升,5岁以上15毫升,日服3~4次

③治疗软组织损伤
将鹅不食草研成粉末,成人每次用2~3钱(小儿减半),以黄酒6~8两(不饮酒者用酒水各半)、红糖1~2两同煮(沸后密盖勿令泄气),过滤后温服;药渣趁热敷于患部。亦可用粉剂每日3~6克,或以鲜草1~2两捣汁,分3次以温酒冲服。治疗胸、背、腰部等软组织损伤(包括跌伤、打伤、挫伤、扭伤等),均有效。据数十例观察,大多于用药后1~2天痊愈。除胃痛患者服酒煮剂后间有疼痛外,一般无副作用。亦有将鲜石胡荽制成注射剂(每1500克鲜药制成500毫升)作穴位注射,治疗关节扭伤、腰肌劳损、风湿疼痛等症,观察94例,痊愈31例,好转60例。有效率达97%。用法:于痛点或循经取穴注射,每次0.2~0.5毫升,隔日1次,一般3~5次为一疗程。

④治疗鼻炎
包括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等。大多数病例用药后头痛、鼻塞等症状消失或减轻。用法:将鹅不食草研成细粉吸入鼻孔,每日数次;或用棉花浸湿拧干后,包药粉少许,卷成细条塞鼻,20~30分钟后取出,每日1次;或制成油膏纱条,放置鼻腔内,1小时后取出。用药后除初起有喷嚏、流泪与流鼻涕外,余无不良反应。

【名家论述】①《纲目》:"鹅不食草,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通鼻气而落息肉;内达肺经而治齁蛤、痰疟,散疮肿;其除翳之功,尤显神妙。按倪惟德《原机启微集》云:治目翳搐鼻,碧云散用鹅不食草解毒为君,青黛去热为佐,川芎之辛破留除邪为使,升透之药也,大抵如开锅盖法,常欲邪毒不闭,令有出路。然力小而锐,宜常嗜以聚其力,凡目中诸病,皆可用之,生挼更神。"

②《本草汇言》:"石胡荽,利九窍,通鼻气之药也。其味辛烈,其气辛熏,其性升散,能通肺经,上达头脑,故主齁蛤痰喘,气闭不通,鼻塞鼻痔,胀闷不利,去目中翳障,并头中寒邪、头风脑痛诸疾,皆取辛温升散之功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2708.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珊瑚

    珊瑚(《唐本草》) 【来源】为矶花科动物桃色珊瑚等珊瑚虫分泌骨胳。 【动物形态】桃色珊瑚水生群栖腔肠动物,群体呈树枝状。分枝扩展如扇,分歧甚细,其表面生有多数水媳体,称为珊瑚虫;虫…

  • 酢浆草

    酢浆草(《唐本草》) 【异名】酸箕(李当之《药录》),三叶酸草(《千金方》),醋母草、鸠酸草、小酸茅(《唐本草》),雀林草(《外台秘要方》),酸浆、赤孙施(《本草图经》),醋啾啾、…

  • 龙葵子

    龙葵子(《药性论》) 【来源】为茄科植物龙葵的种子。植物形态详"龙葵"条。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 【化学成分】种子含油2%。所含脂肪酸主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并含…

  • 甘草头

    甘草头(《纲目》) 【异名】疙瘩草(《甘肃中药手册》)。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植物形态详"甘草"条。 【功用主治】行瘀血,消肿毒。 ①朱震亨:"生用,能行足…

  • 腐婢_腐婢的药用价值_腐婢是如何帮助病人的

    基础信息 别名:土常山、臭娘子、臭常山、凉粉叶、铁箍散、六月冻、臭黄荆、观音柴、虱麻柴、臭茶、小青树、糯米糊、捏担糊、墨子稔、豆腐木 性味:味苦;微辛;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

  • 川木香

    【中文名】:川木香【类别】:根类【英文名】:SichuanDolomiaeaRoot【别名】: 【来源】:为菊科植物川木香Dolomiaeasouliei(Franch.)Shih…

  • 桑耳

    桑耳(《本经》) 【异名】桑菌、木麦(《别录》),桑上寄生(《证类本草》),桑檽(《唐本草》),桑蛾、桑鸡(《广菌谱》)。 【来源】为寄生于桑树上的木耳。植物形态参见"木耳"条。 …

  • 羊角藤_羊角藤的副作用_羊角藤的功效与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巴戟、白面麻、红头根、山八角、穿骨虫、放筋藤、牛的藤、鸡眼藤、三角藤、猫红藤、黑风藤、鳝鱼藤、湘巴戟、乌藤、百眼藤、鸟泥藤、圹羊扭、羊角扭 性味:辛;微甘;温 功能…

  • 黄花倒水莲_黄花倒水莲哪些人不能吃_黄花倒水莲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黄花参、鸡仔树、吊吊黄、黄花用水莲、观音串、黄花大远志、黄花远志、吊黄、倒吊黄花、倒吊黄、黄花金盔、观音坠、黄花鸡骨草、黄金印、念健、牛耳音、白马胎、一身保暖 性味…

  • 红鸡踢香_红鸡踢香的禁忌_红鸡踢香的药用价值

    基础信息 别名:金背藤、红面将军、金耳环、羊奶奶 性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散瘀消肿;接骨止痛;平喘止咳。主跌打肿痛;骨折;风湿骨痛;哮喘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胡颓子科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