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

蟑螂
(《纲目拾遗》)

【异名】蜚、蠦蜰(《尔雅》),蜚蠊(《本经》),飞蟅(《广雅》),负盘(《尔雅》郭瑛注),石姜,滑虫(《唐本草》),茶婆虫、香娘子(《纲目》),赃郎(《纲目拾遗》),偷油婆(《分类草药性》),酱虫(《贵州民间方药集》),黄贼(《陆川本草》)。

【来源】为蜚蠊科昆虫东方蠊等的全虫。

【动物形态】东方蠊
体椭圆形,背腹扁平,长约2.5厘米,深褐色,有油状光泽。头部向腹面弯曲,大部分隐在前胸下面;头小,复眼1对,单眼2个,口器咀嚼式;触角甚长,丝状,环节圆筒形,约有100余节。前胸背板甚大,中,后胸较小;雄虫有短翅2对,仅掩盖腹部约2/3;雌虫的翘退化,前翅仅呈现2小片,后翅消失。足3对,多毛,胫节及跗节皆长。跗节分为5节,具2爪。腹部10节,末端有尾须1对。不完全变态;初孵的幼虫色白,经一次蜕变而成褐色之稚虫,复经5次蜕变而成成虫。
多栖于人家灶间内,昼隐夜出,喜食菜、饭及液体食物,取食时,每排出粪便及分泌恶臭的液体。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此外,常见的尚有美洲蠊及澳洲蠊等种。体大,均呈暗褐色,雌雄都有翅。

【采集】全年均可捕捉。沸水烫死,洗净,焙干。

【化学成分】东方蠊、美洲蠊等的坚韧而有强抗药性的表皮,含有巩膜质。巩膜质是蟑螂用其自身产生的水溶性蛋白质与醌之类鞣成的物质,其制造过程,基本上与用皮和鞣酸制革相似而较复杂。蟑螂的卵巢亦有巩膜质,其产生方式亦与表皮相同。表皮又含甲壳质,它是氨基已经乙酰化的氨基葡萄糖所成的多糖类,实际在表皮内,是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美洲蠊表皮的壳质化的部分,含壳质22%,在内表皮约含60%。表皮表面尚有蜡层,如此更增强表皮的避水能力与抗药性。此蜡层为蜡与一种溶剂所成,例如美洲蠊,此蜡是熔点56℃,分子量在300~350之间的蜡,溶剂在常温是液体,分子量在120~170之间。此外,在表皮中尚有少量类似虫胶的物质存在。

美洲蠊的肌肉水解,生成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苏氨酸、甘氨酸-丝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胱氨酸。美洲蠊的红肌比白肌较富于细胞色素;其肌肉带红色,认为是由于细胞色素a,b及c所致;红髋肌中的辅酶A,比白肌大4.5倍;体中能合成甾醇,并不用油酸、棕榈酸、三油酸甘油酯及香猫酮为原料,亦不因饲以胆甾醇而增其甾醇含量;体中胆甾醇的周转,较哺乳动物迟缓。

东方蠊的精化酶有蛋白酶、淀粉酶、酯酶、二肽酶、地衣酶、麦芽糖酶等。澳洲蠊消化道有酯酶、蛋白酶、淀粉酶,但显然不存在乳糖酶、纤维素酶及胃蛋白酶,东方蠊背部、尾部分泌一种带绿色粘液,干燥后成赭色无定形块,其中含多量蛋白质。此外尚含碳水化物、灰分等;蛋白质水解;生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等约10种氨基酸。视网膜杆含一感光色素,可能即是视紫红质。

蟑螂的马尔皮基氏系是一分泌器官而兼贮藏维生素的器官;例如美洲蠊此系贮藏维生素B1、B2(有游离与结合二型)、烟酸、泛酸、抗坏血酸。东方蠊雄者含维生素B2_11.5微克/克,雌者6.43微克/克;两性皆含多数的黄素单核甙酸;除B2外,尚有两个为量较多的类似物质。

【性味】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有毒。"

③《唐本草》:"辛辣。"

【功用主治】破瘀,化积,消肿,解毒。治癥瘕积聚,小儿疳积,疔疮,喉蛾,痈肿,蛇虫咬伤。

①《本经》:"主血瘀癥坚,寒热,破积聚,喉咽闭。"

②《别录》:"通利血脉。"

③《唐本草》:"下气。"

④《分类草药性》:"治一切饮食诸毒。同蜈蚣捣烂包鱼口,消疮,敷结毒,治喉蛾。"

⑤《陆川本草》):"驱风解热,通血脉。治小儿伤风感冒(煎水服),并治偏身不遂(与瘦肉捣肉饼蒸服),肿疡(外敷)。"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只;或焙干研末。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儿疳初起:蟑螂,去头、足、翅,新瓦焙干,常与食之。(《百草镜》)

②治臌胀:蟑螂一个(焙干),萝卜子一撮。共炒为末,好酒吞。(《周益生家宝方》)

③治疔疮:蟑螂大者七个,去头、足,壳,将砂糖少许,同捣烂,敷疔四围,露出头。(《纲目拾遗》)

④解诸疔毒:灶上红蟑螂五个。研烂,热酒冲服。取汗为度。(《养素园传信方》)

⑤治喉蛾:偷油婆、人指甲(煅)、开喉箭。为末吹喉。(《四川中药志》)

⑥治白火丹:蟑螂,瓦上焙干,为末,白滚汤服一、二个。兼治疔疮。(《纲目拾遗》)

⑦治对口:桂州荔枝肉二、三枚,蟑螂二、三个。同捣如泥,敷,露头。(《慈航活人书》)

⑧治无名肿毒:蟑螂十个,盐一撮。同捣烂敷之,留头。(《慈航活人书》)

⑨治吐血:蟑螂五个,止去翅净,在火盆净瓦上焙干,为末,用湿腐皮包一个,滚汤吞下。每日如此,吞五日,不可间断。(《纲目拾遗》)

⑩治梅毒:偷油婆、蛞蝓。焙焦,研末,兑猪胆汁服。(《四川中药志》)

⑾治蜈蚣及蛇、虫咬伤:偷油婆、剪刀草、海椒叶。共捣绒涂。(《四川中药志》)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273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黄芽白菜

    黄芽白菜(《滇南本草》) 【异名】黄芽菜(《咸淳临安志》),黄矮菜、花交菜(《戒庵漫笔》),大白菜、结球白菜(《广州植物志》)。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菜的叶球。 【植物形态】白…

  • 冬葵叶

    冬葵叶(《别录》) 【异名】冬葵苗叶(《本草图经》),芪菜巴巴叶(《云南中草药》),冬苋菜(《重庆草药》)。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嫩苗或叶。植物形态详"冬葵子"条。 【化学成…

  • 核桃楸果

    核桃楸果(《河北药植志》) 【异名】胡桃楸、马核果(《中国树木分类学》),楸马核果(《中国药植图鉴》)。 【来源】为胡桃科植物核桃楸的未成熟果实或果皮。 【植物形态】核桃楸,又名:…

  • 胡桐泪

    胡桐泪(《唐本草》) 【异名】胡桐律(《汉书》颜师古注),石律(《日华子本草》),石泪(《岭表录异》),胡桐碱(《纲目》)。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胡杨的树脂,在土中留存多年而成。 …

  • 漆叶

    漆叶(《本草图经》) 【来源】为漆树科植物漆树的叶。植物形态详"干漆"条。 【采集】随时可采。 【化学成分】含槲毒素。 【性味】《陆川本草》:"辛,温,微有小毒。" 【功用主治】治…

  • 牛白藤_牛白藤的功效与作用_牛白藤吃多了有什么影响

    基础信息 别名:有毛鸡屎藤、脓见消、癍痧藤、大叶龙胆草、土加藤甜茶、接骨丹、排骨连、凉茶藤、山甘草、脚白藤、半路哮、白束、大号山甘草、白藤草、土五加皮、涂藤头 性味:甘淡;凉 功能…

  • 山辛夷

    山辛夷(《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异名】羊皮袋、山栀子。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皮袋香的花。 【植物形态】皮袋香常绿灌木,高2~4米。幼枝密生锈色绒毛。叶互生,革质,卵形至倒卵状椭圆…

  • 绿豆粉

    绿豆粉(《纲目》) 【异名】真粉(《日用本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经水磨加工而得的淀粉。 【性味】《日用本草》:"味甘,凉平,无毒。"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治痈疽疮…

  • 水稻清

    水稻清(《云南中草药》) 【异名】竹叶牛奶树、水边柳、百了草、假槟榔、细叶水榕树(《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狭叶榕(《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桑科植物竹叶榕的全株。 【植物形态…

  • 桐木

    桐木(《纲目》)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木材。植物形态详"桐皮"条。 【化学成分】毛泡桐木部含泡桐素、异泡桐素、d-芝麻素、d-细辛素。幼枝含与丁香甙有关的、结构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