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

青蒿
(《本经》)

【异名】蒿(《诗经》),荍(《毛诗传》),草蒿、方渍(《本经》),三庚草(《履巉岩本草》),野兰蒿(《现代实用中药》),黑蒿(《山东中药》),白染艮(《闽东本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全草。

【植物形态】①青蒿,又名:香蒿(《说文》)。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全体平滑无毛。茎圆柱形,幼时青绿色,表面有细纵槽,下部稍木质化,上部叶腋间有分枝。叶互生;2回羽状全裂,第1回裂片椭圆形,第2回裂片线形,全缘,或每边1~3羽状浅裂,先端尖,质柔,两面平滑无毛,青绿色。头状花序排列成总状圆锥花序,每一头状花序侧生,稍下垂,直径约6毫米;总苞半球形,苞片3~4层,外层的苞片狭长,内层的卵圆形,边缘膜质;花托外围着生管状雌花,内仅雌蕊1枚,柱头2裂;内部多为两性花,绿黄色,花冠管状,雄蕊5枚,花丝细短,雌蕊1枚,花柱丝状,柱头2裂,呈叉状。瘦果矩圆形至椭圆形,微小,褐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长于河岸、砂地及海边。分布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②黄花蒿,详"黄花蒿"条。

以上植物的根(青蒿根)、果实(青蒿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夏季开花前,选茎叶色青者,割取地上部分,阴干。

【药材】①青蒿的干燥全草,长约60~90厘米。茎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有纵向的沟纹及棱线,全体无毛,质轻,易折断,断面呈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片部分脱落,残存的叶皱缩卷曲,绿褐色,质脆易碎。气香,味微苦。以质嫩、色绿、气清香者为佳。

②黄花蒿的干燥全草详"黄花蒿"条。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此外,部分地区习惯作青蒿使用的,尚有下列几种:

①茵陈蒿及滨蒿的老枝,前者使用于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后者使用于东北地区。参见"茵陈蒿"条.

②牡蒿的全草,在江苏、上海、四川等地使用。参见"牡蒿"条。

【化学成分】青蒿含有苦味质、挥发油和青蒿碱、维生素A。

【药理作用】青蒿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某些皮肤真菌有些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在试管内对钩端螺旋体的抗菌浓度为7.8毫克/毫升,效力与连翘、黄柏、蚤休相似,而弱于黄连、荔枝草、黄芩与金银花。

【炮制】青蒿:拣去杂质,除去残根,水淋使润,切段,晒干。鳖血青蒿:取青蒿段,置大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稍闷,待鳖血吸收后,入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青蒿段100斤,用活鳖200个取血)

【性味】苦微辛,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本草正》:"味苦微辛,性寒。"

③《本草求寡》:"味甘微辛,气寒,无毒。"

【归经】入肝、胆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胃。"

②《纲目》:"少阳、厥阴血分。"

③《本草新编》:"入胄、肝、心、肾四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

①《本经》:"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

②《唐本草》:"生按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

③《食疗本草》:"益气,长发,补中,明目,煞风毒。治骨蒸。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

④《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朋。亦暴干为末,小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

⑤《日华子本草》:"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敷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

⑥《滇南本草》:"去湿热,消痰。治痰火嘈杂眩晕。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

⑦《纲目》:"治疟疾寒热。"

⑧《本草新编》:"退暑热。"

⑨《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食积,洗疥癞。"

⑩《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宜忌】①《本草经疏》:"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凡产后脾胃薄弱,忌与当归、地黄同用。"

②《本草通玄》:"胃虚者,不敢投也。"

【选方】①治温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

②治少阳三焦湿遏热郁,气机不畅,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青蒿脑钱半至二钱,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钱,生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碧玉散(包)三钱。水煎服。(《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汤)

③治骨蒸劳,体瘦、发渴、寒热:青蒿一斤(取叶曝干,捣罗为末),桃仁一斤(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黄.研烂),甘草半(五)两(生捣罗为末)。另以童子小便三斗,于瓷瓮中盛,于糠火上煎令如稀饧,却倾于铜器中,下诸药,又于糠火上煎,以柳木篦搅之,看稀稠得所,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以粗疏布袋盛。每日空心温童子小便下三十丸,日晚再服。(《圣惠方》青蒿圆)

④治劳瘦:青蒿(细锉)嫩者一升,以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下,不以时。(《鸡峰普济方》青蒿煎)

⑤治虚劳,盗汗、烦热、口干: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参末、麦冬末各一两,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米饮下二十丸。(《圣济总录》青蒿丸)

⑥治疟疾寒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补缺肘后方》)

⑦治虚劳久疟:青蒿捣汁,煎过,如常酿酒饮。(《纲目》青蒿酒)

⑧治温疟痰甚,但热不寒:青蒿二两(童子小便浸焙),黄丹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仁存堂经验方》)

⑨治少阳疟疾,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脉左弦,偏于热重者:青蒿三钱,知母二钱,桑叶二钱,鳖甲五钱,丹皮二钱,花粉二钱。水五杯,煮取二杯。疟来前,分二次温服。(《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

⑩治赤白痢下: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作饼,日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盏半煎服。(《圣济总录》蒿豉丹)

⑾治暑毒热痢:青蒿叶一两,甘草一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⑿治阑尾炎、胃痛:青蒿、毕拨等量。先将青蒿焙黄,共捣成细末。早、午、晚饭前白开水冲服,每次二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⒀治酒痔便血:青蒿(用叶不用茎,用茎不用叶)为末,粪前(便血用)冷水、粪后(便血用)水酒调服。(《永类钤方》)

⒁治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卫生易简方》)

⒂治聤耳脓血出不止:青蒿捣末,绵裹纳耳中。(《圣惠方》)

⒃治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济急仙方》)

⒄治蜂螯人:青蒿捣敷之。(《补缺肘后方》)

⒅治金疮扑损:㈠青蒿捣封之。㈡青蒿、麻叶、石灰等分。捣和晒干,临时为末搽之。(《肘后方》)

【名家论述】①《本草新编》:"青蒿,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热之火,泄火热而不耗气血,用之以佐气血之药,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可使,无不宜也。但必须多用,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少用转不得力。又青蒿之退阴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独退骨中之火,即肌肤之火,未尝不共泻之也,故阴虚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又青蒿最宜沙参、地骨皮共用,则泻阴火更捷,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而沙参、地骨皮只能凉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

②《本经逢原》:"青蒿亦有两种,一种发于早春,叶青如绵茵陈,专泻丙丁之火,能利水道,与绵茵陈之性不甚相远;一种盛于夏秋,微黄似地肤子,为少阳、厥阴血分之药,茎紫者为良。"

③《重庆堂随笔》:"青蒿,专解湿热,而气芳香,故为湿温疫疠要药。又清肝、胆血分之伏热,故为女子淋带、小儿痉痢疳匿神剂,《本草》未言,特为发之。"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356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浙贝母_浙贝母的功效和作用_浙贝母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土贝母、浙贝、象贝、象贝母、大贝母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散结消肿。主风热或痰热咳嗽;肺痈吐脓;瘰疬瘿瘤;疮痈肿毒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

  • 刺楸树皮_刺楸树皮治什么病_刺楸树皮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丁桐皮、钉皮、刺楸皮、山上虎、狼牙棒、海桐皮、野海桐皮、刺五加 性味:味辛;苦;性凉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杀虫止痒。主风湿痹痛;腰膝痛;痈疽;疮癣 生长采…

  • 分心木_分心木的药用价值_分心木的功效与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胡桃衣、胡桃夹、胡桃隔、核桃隔 性味:苦;涩;性平 功能主治:涩精缩尿;止血止带;止泻痢。主遗精滑泄;尿频遗尿;崩漏;带下,泄泻;痢疾。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

  • 湿生扁蕾_湿生扁蕾有哪些好处_湿生扁蕾有什么用药禁忌

    基础信息 别名:龙胆草、沼生扁蕾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主感冒发热;肝炎;胆羹炎;肾盂肾炎;目赤肿痛;小儿腹泻;疮疖肿毒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

  • 土蜂

    土蜂(《本经》) 【别名】蜚零(《本经》),马蜂(《尔雅》郭璞注)。 【来源】为土蜂科昆虫土蜂的全虫。 【动物形态】土蜂体大,形圆长,长约2厘米。色黑,被细毛。前头部广阔,复眼1对…

  • 无腺?木

    无腺?木(《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异名】山莓梨。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无腺?木的根、叶、果。 【植物形态】无腺?木落叶乔木,高8~16米。枝黑褐色,散生皮孔,无毛或初被短柔毛。叶…

  • 铁包金

    铁包金(《岭南采药录》) 【异名】乌龙根、勾儿茶、乌口仔、小叶铁包金、假榄仔(《广东中药》),细纹勾儿茶(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老鼠耳的根。植物形态详…

  • 榆花

    榆花(《别录》) 【来源】为榆科植物榆树的花。植物形态详"榆白皮"条。 【功用主治】《别录》:"主小儿痫,小便不利,伤热。"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

  • 扶桑根

    扶桑根(《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根。植物形态详"扶桑花"条。 【性味】《广西中药志》:"味涩,性平。" 【功用主治】治月经不调,血崩,白浊,白带。 ①《民…

  • 母丁香

    母丁香(《雷公炮炙论》) 【异名】鸡舌香(《抱朴子》),亭炅独生(《酉阳杂俎)),雌丁香(《本草蒙筌》)。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果实。植物形态详"丁香"条。 【采集】果实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