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

青葙子
(《本经》))

【异名】草决明(《本经》),牛尾花子(《中药材手册》),狗尾巴子(《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苋科植物青葙的种子。植物形态详"青葙"条。

【采集】8~10月间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或花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干燥种子扁圆形,中心较边缘稍厚,直径1~1.5毫米,厚约0.5毫米。表面平滑,黑色,有光泽,侧面有一微凹的脐点。种皮薄而脆,易破碎,内面白色,微臭。商品中常有残留的黄白色果壳包被于种子上端,果壳如帽状,顶端有一细丝状的花柱,长约4~5毫米。以色黑光亮、饱满者佳。全国各地均有生产。苋科植物鸡冠花的种子(鸡冠子)不少地区习惯作青葙子使用,并已有较长的历史。二者外形相似,区别点在于:鸡冠果壳上残留的花柱,长约0.2~0.3厘米,约比青葙短1/3左右;如以扩大镜观察,鸡冠子表面有细小的凹点,而青葙子则不甚显著。参见"鸡冠子"条。

【化学成分】含脂肪油和丰富的硝酸钾,尚含烟酸。

【性味】苦,凉。

①《药性论》:"味苦,平,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③《品汇精要》:"味苦,性微寒,无毒。"

【归经】①《滇南本草》:"入肝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二经。"

【功用主治】祛风热,清肝火。治目赤肿痛,障翳,高血压,鼻衄,皮肤风热瘙痒,疥癞。

①《本经》:"疗唇口青。"

②《药性论》:"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主恶疮疥瘙,治下部虫露疮。"

③《日华子本草》:"治五脏邪气,益脑髓,明耳目,镇肝,坚筋骨,去风寒湿痹。"

④《滇南本草》:"明目。治泪涩难开,白翳遮睛。"

⑤《本草原始》:"除心经火邪。"

⑥《会约医镜》:"去风热。"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宜忌】《本草备要》:"瞳子散大者忌服。"

【选方】①治风热泪眼:青葙子五钱,鸡肝炖服。(《泉州本草》)

②治夜盲,目翳:青葙子五钱,乌枣一两。开水冲炖,饭前服。(《闽东本草》)

③治鼻衄出血不止:青葙子汁灌鼻中。(《广利方》)

④治头风痛:青葙子五钱至一两。煎水服。(《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高血压病
取青葙子1两,水煎2次,滤液混合,每日3次分服,临床试治5例,血压均在160~230/100~135毫米汞柱之间,经用药1周后,血压降至125~145/78~90毫米汞柱。

【名家论述】《纲目》:"青葙子治眼,与决明子、苋实同功,《本经》虽不言治眼,而云一名草决明,主唇口青,则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窍,唇口青者,足厥阴经之证;古方除热亦多用之,青葙子之为厥阴药,又可知矣,况用之治目,往往有验,尤可徵。"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3591.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金樱叶

    金樱叶(《纲目》) 【异名】塘莺薳(《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嫩叶。植物形态详"金樱子"条。 【性味】《生草药性备要》:"味辣,性平。" 【功用主治】治痈肿…

  • 杏叶防风

    杏叶防风(《滇南本草》) 【异名】骚羊古、瘙疡股(《草木便方》),蜘蛛香,山当归(《分类草药性》),小菊花、山茴香、大寒药(《贵州民间方药集》),九月白花草、天蓬草、土当归、满身串…

  • 石香赛

    石香赛(《四声本草》) 【异名】石苏(《开宝本草》),蚊子草(《广西野生资源植物》),石艾,独行千里(《陆川本草》),青香薷(《中药志》),五香草(《杭州药植志》),细叶香薷(《湖…

  • 鹅喉管

    鹅喉管(《纲目拾遗》)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喉管,动物形态详"鹅肉"条。 【功用主治】治喉痹,哮喘,赤白带下。 【选方】①治喉症:鹅喉气管一个(阴阳瓦炙黄色),冰片一分。共为细末…

  • 小羊桃

    小羊桃(《贵州草药》) 【异名】羊奶奶。 【来源】为猕猴桃科植物紫果猕猴桃的根或果实。 【植物形态】紫果猕猴桃落叶缠绕灌木,高3米左右;外皮粗糙。叶互生,有柄,在短枝上半部的叶较密…

  • 牛至_牛至有什么副作用_牛至怎么入药

    基础信息 别名:江宁府茵陈、小叶薄荷、满坡香、土香薷、白花茵陈、香草、五香草、山薄荷、暑草、对叶接骨丹、土茵东、黑接骨丹、滇香薷、香薷、小甜草、止痢草、琦香、满山香 性味:味辛;微…

  • 酸藤果_酸藤果的副作用_酸藤果的功效与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酸强子、酸藤头、信筒子、咸酸果 性味:甘;酸;性平 功能主治:补血;收敛止血。主血虚;齿龈出血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酸藤子的果实。 原形态:攀援…

  • 樗叶

    樗叶(《纲目》) 【异名】樗木叶(《唐本草》)。 【来源】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叶。植物形态详"樗白皮"条。 【性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 ②《纲目》:"苦,温,有小毒。" …

  • 芙蓉菊根

    芙蓉菊根(《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芙蓉菊的根,植物形态详"香菊"条。 【化学成分】根和茎中含蒲公英赛醇乙酸酯、蒲公英赛酮和蒲公英赛醇。 【性味】《福建中草药》:"辛苦,…

  • 臭梧桐花

    臭梧桐花(《纲目拾遗》) 【异名】龙船花(《泉州本草》)。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花,植物形态详"臭梧桐"条。 【功用主治】治头风,痢疾,疝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