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松

【中文名】:瓦松(《唐本草》)

【类别】:全草类

【异名】昨叶荷草(《唐本草》),屋上无根草(《经验良方》),向天草(《庚辛玉册》),瓦花(《摘元方》),石莲花、厝莲(《福建民间草药》),干滴落(《东北药植志》),猫头草、瓦塔(《河北药材》),天蓬草(《中药材手册》),瓦霜、瓦葱(《四川中药志》),酸塔、塔松、兔子拐杖、干吊鳖、石塔花、狼爪子、酸溜溜(《辽宁经济植物志》),瓦宝塔、瓦莲花、岩松、屋松、岩笋、瓦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景天科植物瓦松或晚红瓦松等的全草。

【植物形态】①瓦松,又名:流苏瓦松。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40厘米。茎略斜伸,全体粉绿色。基部叶成紧密的莲座状,线形至倒披针形,长2~3厘米,绿色带紫,或具白粉,边缘有流苏状的软骨片和1针状尖刺。茎上叶线形至倒卵形,长尖。花梗分枝,侧生于茎上,密被线形或为长倒披针形苞叶,花成顶生肥大穗状的圆锥花序,幼嫩植株上则排列疏散,呈伞房状圆锥花序;花萼与花瓣通常均为5片,罕为4片;萼片卵圆形或长圆形,基部硝合生;花瓣淡红色,膜质,长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雄蕊10,几与花瓣等长;雌蕊为离生的5心皮组成,花柱与雄蕊等长。蓇葖果。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于屋顶、墙头及石上。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②晚红瓦松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20厘米。茎光滑无毛,全株被白粉及棕红色腺点,基部尤多。叶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锐尖,微弯,有小尖头突出,全缘或具微细的波状齿。花序间叶状苞片卵状披针形或镰刀形;花密集成窄长圆锥状总状花序;花淡红色或白色;萼片5,披针形,长约为花瓣的一半;花瓣5,线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相连;雄蕊10,5枚较长,伸出花冠外,另5枚较短,生于花冠内;心皮5,花柱与短雄蕊等长。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于屋顶或岩石上。分布于辽宁,扛苏、浙江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将全株连根拔起,除去根及杂质,反复晒几次至干,或鲜用。

【药材】干燥的全草,茎呈黄褐色或暗棕褐色,长12~20厘米,上有多数叶脱落后的疤痕,交互连接成棱形花纹。叶灰绿色或黄褐色,皱缩卷曲,多巳脱落,长12~15毫米,宽约3毫米,茎上部叶间带有小花,呈红褐色,小花柄长短不一。质轻脆,易碎。气微,味酸。以花穗带红色、老者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此外,同属植物黄花瓦松的全草亦同供药用,分布西藏、新疆、内蒙古、吉林等地。

【化学成分】含大量草酸。

【性味】酸苦,凉,有毒。

①《唐本草》:"味酸,性平,无毒。"

②《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有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凉,味淡,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止血,利湿,消肿。治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疟疾,热淋,痔疮,湿疹,痈毒,疔疮,汤火灼伤。

①《唐本草》:"主口中干痛,水谷血痢,止血。"

②《本草图经》:"行女子经络。"

③《纲目》:"大肠下血,烧灰,水服一钱,又涂诸疮不敛。"

④《本草再新》:"治百毒,疗火疮,消肿杀虫。"

⑤《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痔疮肿痛出血,煎水熏洗。"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通便。"

⑦《河北药材》:"治水臌。"

⑧《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捣汁或入丸剂。外用:捣敷、煎水熏冼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宜忌】《泉州本草》:"脾胃虚寒者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选方】①治吐血:瓦松,炖猪杀口内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鼻衄:鲜瓦松二斤。洗净,阴干,捣烂,用纱布绞取汁,加砂糖五钱拌匀,倾入瓷盘内,晒干成块。每次服五分至一钱,每日二次,温开水送服。忌辛辣刺激食物和热开水。(《全展选编·五官科》)

③治热毒酒积,肠风血痢:瓦松八两(捣汁,和酒一半),白芍药五钱,炮姜末五钱。煎减半,空心饮。(《唐本草》)

④治急性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瓦松二两,麦芽一两,垂柳嫩枝三钱。水煎服。

⑤治疟疾:鲜瓦花五钱,烧酒一两,隔水炖汁,于早晨空腹时服。连服一至三剂。

⑥治小儿惊风:瓦松五至六钱,水煎服。(④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小便沙淋:瓦松煎浓汤,乘热熏洗少腹。(《经验良方》)

⑧治火淋,白浊:瓦松熬水兑白糖服。(《四川中药志》)

⑨治痔疮:㈠瓦松炖猪大肠头服。(《四川中药志》)㈡鲜瓦松,煎水熏洗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湿疹:瓦松(晒干),烧灰研末,合茶油调抹,止痛止痒。(《泉州本草》)

⑾治灸疮,恶疮久不敛:瓦松(阴干),为末,先以槐枝、葱白汤洗,后掺之。(《济生秘览》)

⑿治疮疡疔疖:瓦松适量,加食盐少许,共捣烂,遍敷患部,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⒀治唇裂生疮:瓦花、生姜。入盐少许捣涂。(《摘元方》)

⒁治汤火灼伤:瓦松、生柏叶。同捣敷。干者为末。(《医方摘要》)

⒂治肺炎:鲜瓦松,每次四至八两,用冷开水洗净,擂烂绞汁,稍加热内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⒃治牙龈肿痛:瓦花、白矾等分。水煎漱之。(《摘元方》)

⒄治疯狗咬伤:瓦松、雄黄。研贴。(《生生编》)

⒅治蜈蚣咬伤:鲜瓦松二两,酸饭粒少许,合捣烂烘热,贴患处。(《泉州本草》)

⒆治白屑:瓦松(曝干),烧作灰,淋取汁,热暖,洗头。(《圣惠方》)

⒇小便沙淋。用瓦楹煎浓汤,乘热熏洗小腹,约两时后可以下沙通便。

(21)通经破血。用鲜瓦楹五两熬膏,当归须、干漆各一两,烧烟尽,当门子二钱,共研为末,加枣肉和成丸仓,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红花汤送下。

(22)头风白屑。用瓦松晒干,浇灰淋汁热洗。六、七次后即见效。

(23)汤火伤。用瓦松、柏叶同捣烂,敷涂。

(24)恶疮。用瓦松阴干,研为末。先以槐枝、葱白汤洗净患处,然后以药末涂搽。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4470.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紫荆果

    紫荆果【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果实。植物形态详"紫荆皮"条。 【功用主治】治咳及孕妇心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

  • 紫藤子

    紫藤子(《本草拾遗》) 【异名】紫藤豆、藤花子、紫金藤子(《江苏植药志》),土木鳖(苏医《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藤的种子,植物形态详"紫藤"条。 【化学成分】种子含…

  • 白芷

    白芷(《本经》) 【异名】薛、芷(《楚辞》),芳香(《本经》),苻蓠、泽芬(《吴普本草》),白茝(《别录》),香白芷(《夷坚志》)。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

  • 三尖杉_三尖杉可以入药吗_三尖杉是中药吗

    基础信息 性味:苦;涩;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抗癌。主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肺癌;胃癌;食道癌;直肠癌等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三尖杉科植物三尖杉的枝叶。 原形态:常绿乔木,高…

  • 磨盘草

    磨盘草(《岭南采药录》) 【异名】金花草、唐挡草(《生草药性备要》),耳响草(《岭南采药录》),帽笼子、磨笼子(《陆川本草》),磨盆草(《南宁市药物志》),印度苘麻(《英拉汉植物名…

  • 虎刺

    虎刺(《本草图经》) 【异名】刺虎(《本草图经》),寿星草(《寿域神方》),寿庭木(《花镜》),雀不踏、绣花针(《植物名实图考》),黄脚鸡、天针、老鼠刺(《江西民间草药》),虎牙刺…

  • 四方藤

    四方藤(《广西中药志》) 【异名】宽筋藤、红宽筋藤、春根藤、伸筋藤(《陆川本草》),蚂蝗藤、软筋藤、风藤(《广西药植名录》),方藤、红四方藤(《广西中草药》)。 【来源】为葡萄科植…

  • 雀梅藤根

    雀梅藤根(《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雀梅藤的根,植物形态详"雀梅藤"条。 【功用主治】治鹤膝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外用:捣敷。

  • 八月札_八月札的功效和作用_八月札有毒吗

    基础信息 别名:畜葍子、拿子、桴棪子、覆子、八月楂、木通子、压惊子、八月瓜、预知子、八月炸、八月果、百日瓜、牵藤瓜、冷饭包、拉拉果、野香交、羊开口、腊瓜 性味:昧微苦,性平。归肝、…

  • 驳骨草

    驳骨草(《广西药植名录》) 【异名】小功劳(《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花叶九节木的全株。 【植物形态】花叶九节木矮小常绿灌木,高20~30厘米。茎黄褐色,密被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