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序二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着于世矣。

  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馀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赜究。后虽有学者,又各自名家,未见发明。仆忝医业,自幼徂老,耽味仲景之书五十馀年矣,虽粗得其门而近升乎堂,然未入于室,常为之慊然。昨者,邂逅聊摄成公,议论该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注成《伤寒》十卷,出以示仆。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内,分析异同,彰明隐奥,调陈脉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以昭然,俾汗下而灼见。百一十二方之后,通明名号之由,彰显药性之主,十剂轻重之攸分,七精制用之斯见,别气味之所宜,明补泻之所适,又皆引《内经》,旁牵众说,方法之辨,莫不允当,实前贤所未言,后学所未识,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昔所谓慊然者,今悉达其奥矣!亲觌其书,诚难默默,不揆荒芜,聊序其略。时甲子中秋日洛阳严器之序。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62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2/03/2025
下一篇 04/03/2025

相关推荐

  • 卷二十一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大法,秋宜下。  就一般的治疗原则而言,秋季适宜使用攻下法。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凡是可以攻下的病症,使用汤剂比丸剂、散剂的疗效好,但要注意邪去病…

    伤寒论 03/03/2025
  • 卷九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中发苦,咽喉干燥,头晕目眩。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感受风…

    伤寒论 03/03/2025
  • 卷二十三 序一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论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

    伤寒论 03/03/2025
  • 卷十七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  发汗过多,导致阳气外亡而谵语的,不可攻下,可用柴胡桂枝汤,以调…

    伤寒论 03/03/2025
  • 卷十六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大法,春夏宜发汗。  在春夏季节,适宜发汗,这是汗法使用的一般原则。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

    伤寒论 03/03/2025
  • 卷十二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上热下寒证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虽然腹中饥饿,但又不想吃东…

    伤寒论 03/03/2025
  • 卷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葛根汤方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

    伤寒论 03/03/2025
  • 卷三 伤寒例

      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  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  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   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  立夏四月节指…

    伤寒论 03/03/2025
  • 卷四 辨痉湿暍脉证

      伤寒所致太阳,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外邪所致的痉、湿、暍这三种病,应该另外讨论。由于此三者与太阳病的表现相似,所以在本篇叙述。   太阳病,发…

    伤寒论 03/03/2025
  • 卷八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问: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三种不同的病症,各是指的什么?答:太阳阳明证…

    伤寒论 03/0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