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说意》_太阳中风桂枝汤证

卫秉金气,其性清肃,清肃则窍闭,闭则无汗。风以泄之,卫气不敛,则汗出。卫以收敛为性,风愈泄而卫愈闭,闭而不开,故郁遏营血,而为内热。风性疏泄,孔窍不秘,是以恶风。风性浮散,是以脉缓。卫司于肺,肺窍于鼻,卫郁不能外达,逆行鼻窍,则见鼻鸣。卫统于阳明,卫气裹束,阳明不降,则生干呕。桂枝汤,桂枝行经脉之郁,芍药泻营血之热,甘草培中,大枣补其脾精,生姜泻其肺气,此中风之法也。

【1】①桂枝汤 一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 编号为药方在《伤寒论》中出现的顺序。方剂用量及煮服方法改为《伤寒论》原貌。下同。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300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伤寒说意》_提纲 (卷三)

    卫气为阳,风伤卫者,病发于阳也。卫伤则遏逼营血,而生里热。血化于脏,脏阴衰者,多传阳明之腑。营血为阴,寒伤营者,病发于阴也。营伤则束闭卫气,而生表寒。气化于腑,腑阳弱者,多传太阴之…

  • 《伤寒说意》_发黄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谓太阴脏证。太阴湿土,为表邪所闭,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湿随便去,则不能发黄。此是脾阳未衰,至七八日间,虽见太阴自利之证,必当自止。以脾家内实,腐秽不…

  • 《伤寒说意》_太阳坏病入厥阴脏证

    汗后吐蛔 太阳经病,汗下亡阳,土湿水寒,木气不达,则病及厥阴肝脏。如脏腑素寒,复发汗,以亡其阳,胃冷而气逆,必吐蛔虫。

  • 《伤寒说意》_衄血

    伤寒皮毛外闭,卫气莫泄,经脉郁隆,而傍无透窍,势必上寻出路,发于鼻孔。卫气升腾,冲逼营血,随而上溢,是为衄证。衄则卫泄病除,亦同汗解。但营血上溢,损伤颇重。此麻黄、青龙之证,失不早…

  • 《伤寒说意》_太阳伤寒五苓散证

    太阳经病不解,或阳虚之人,宿水郁动,或热渴饮冷,新水不消,水邪阻隔,相火不降,烦渴思饮,而以水投水,莫能容受,入口则吐,名为水逆,是为表里不解。宜五苓散,桂枝外通其经,白术、苓、泽…

  • 《伤寒说意》_少阳入阳明腑证

    伤寒寸脉见涩,便是少阳甲木不舒,尺脉见弦,便是厥阴乙木不达,乙木下郁则生风,甲木上郁则生火,风动火炎,木气枯燥,脾胃被刑,法当腹中急痛,宜先用小建中汤,胶饴、甘、枣,补脾胃之精气,…

  • 《伤寒说意》_拼音索引

    B 白虎加人参汤14 白虎汤14 白散16 白通加猪胆汁汤70 白通汤69 白头翁汤79 半夏散67 半夏泻心汤60 C D 柴胡桂枝干姜汤59 柴胡桂枝汤5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5…

  • 《伤寒说意》_经腑双结

    伤寒五六日,头上汗出,微觉恶寒,手足逆冷,心下胀满,口不饮食,大便坚硬,脉沉紧而细者,此为少阳阳明两经之微结。以两经郁迫,结于胃口,故心下胀满,不能甘食。此必有少阳之表证,复有阳明…

  • 《伤寒说意》_附录:《伤寒论》中有而书中不载的方子

    【88】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宜禹余粮丸。 方本阙。下方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所载。 【40】禹余粮丸※ 禹余粮四两 人参三两 附子二枚 五味子三合 茯苓三…

  • 《伤寒说意》_提纲 (卷五)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阳盛则阳明司权,太阴化燥而入胃腑,阴盛则太阴当令,阳明化湿而传脾脏。人之本气不一,有胃实者,有胃虚者。胃实入腑,则燥热而宜凉泻,胃虚传脏,则湿寒而宜温补。大小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