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丹毒

丹毒链球菌引起的皮肤粘膜网状淋巴管炎,又称急性淋巴管炎。丹毒链球菌是一种感染力很强的细菌,它通过细微的皮肤损伤处侵犯网状淋巴管,并累及邻近的皮下组织,然后迅速蔓延。下肢腿胫部、踝部、足背部比较多发。发病后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本病初期往往有怕冷、发热、关节酸痛、头痛、纳呆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皮肤小片红斑,后迅速蔓延成鲜红色一片,稍高出皮肤,边界清楚,与正常皮肤有明显的界限。严重的红肿处可伴发紫癜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小腿和头面部是丹毒的好发部位。特别是患有足癣的人,反复发作可使下肢淋巴管阻塞,皮肤增厚,形成橡皮肿。
诊断:
一、发病急剧,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出疹后症状可持续存在。
二、好发于颜面及小腿。
三、皮肤损害 典型损害为鲜红、触痛、灼热和边界清楚的硬肿性红斑。红肿处可出现水疱、大疱、脓疱或坏疽。也可在原发损害处屡次发作(复发性丹毒)。
四、多次复发者,淋巴管受阻时,日久可形成橡皮肿,多见于小腿。
五、局部淋巴结肿大。
六、常可发现致病的原发灶,如小腿常见足癣,面部常见鼻腔粘膜损害。
治疗:充分休息,抬高患肢,限制活动。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用青敷膏外敷。全身应用碘胺药或青霉素,并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日,以免丹毒再发。对下肢丹毒,如同时有足癣,应将足癣治好,以避免丹毒复发。还应防止接触性传染。
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中医按发病部位的不同分,发于头面的重者称大头瘟,轻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腰胯者称内发丹毒;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生于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毒。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内因血分有热,外因火毒侵袭,郁于肌肤而成。或由于皮肤黏膜有破损,毒邪乘隙而入。凡发于头面者,多兼风热;发于腰胯者为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而成;发于下肢者为湿热下注,化为火毒;发于小儿者多由内热所致。发于头面宜散风清热解毒;发于腰胯者宜清肝泄热利湿为主;发于下肢者宜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为治。
(多患于下肢、皮肤红、肿、热、痛并伴有寒战、高热、头痛)鲜冬瓜皮一次一两,烧一碗汤内服并外搽,一日两次,连用5天可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349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外阴白斑,阴痒的外洗外治中药方

    治疗白斑药内服,外治外洗不可忽。此有一方效特殊,黄柏苦参与钩藤。川椒艾叶蛇床子,白矾藓皮夜交藤。 方药:黄柏10g 苦参15g 白藓皮10g 钩藤8g 艾叶20g 蛇床子10g 川…

  • 红花泡酒可治疗高血压

    来老治一高血压患者,段某,58岁,经服药1个月之久,以后1年多未再来复诊。后患者因咳嗽频繁,又来求治,询问高血压病,他说:“已经好了,服红花泡酒1年来血正常。”测量血压,果尔如此,…

  • 新加茵陈汤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主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处方:茵陈30克,大黄(后下)9克,栀子9克,丹参18克,太子参24克,郁金12克,田基黄24克,紫草18克,内金10克,白芍12克,鳖甲(先煎)…

  • 健康使用化妆品

    近来,化妆品和香水含邻苯二甲酸盐(phthalates),会损害健康1的报道,是否令爱美的你受惊呢?其实,在医学界未确实证明邻苯二甲酸盐会危害健康时,女性还是能安心使用,但要健康地…

  • 麻杏石甘清营汤加减治疗肺炎合并中毒性脑病

    肺炎合并脑毒症,高烧不退神萎靡。咳嗽喘憋躁谵语,唇焦舌干苔黄褐。神昏惊厥病危重,舌质红绛脉细数。滋阴清热兼开窍,加减麻杏清营汤。麻杏石膏苏知母,葶苈川连鲜芦根。生地丹皮元参翘,天竺…

  • 荨麻疹的各种治疗方法

    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初起皮肤瘙痒,抓后皮肤迅即发生大小不等之风团,剧烈瘙痒,此起彼伏,骤起骤消,甚至累及粘膜,出现腹痛、腹泻、喉头水肿之症状。临床上常用的偏方主要…

  • 闭经小验方2

    (少女18岁后和非怀孕妇女两月以上不来月经)干茄子片半斤,炒黄磨成粉,黄酒送服,一日二次,一次3钱,服完可愈。

  • 胃部出血良方

    病因:普通人患有胃出血之因,大多是中午饥饿过度,连续有六年时,已到无力忍饥,胃壁已经很薄了,此时遇到劳累过度,或是吃到刺激性的食物,就会有胃出血的病症,此症有根治的药方。药方:(1…

  • 补中益气汤重加枳壳、全蝎治疗胃下垂医案

    关老治疗胃下垂属中气下陷者,每投以补中益气汤重加枳壳(枳实)、全蝎,临床运用体会,其疗效较单纯用补中益气汤为佳。 王某,女,55岁.安阳市人,1999年10月14日来诊自述两胁胀满…

  • 婴幼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婴幼儿腹泻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道病毒而引起肠道消化功能紊乱的一个综合征。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特征。属中医学“腹泻”、“泄泻”范畴。未病先防做好病前调养护理与卫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