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卷中·汗后发噫

  由于脾肾虚弱,冷气上奔也,服姜附汤、来复丹。(此症当是发呃,若噫证无死人之理,观后二案可见。)

  【治验】

  一人伤寒至八日,脉大而紧,发黄,生紫斑,噫气,足指冷至脚面,此太阴证也,最重难治。为灸命关五十壮、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丹、钟乳粉,四日汗出而愈。

  一人患伤寒至六日,脉弦紧,身发黄,自汗,亦太阴证也。先服金液丹,点命关穴。病患不肯灸,伤寒唯太阴、少阴二证死人最速,若不早灸,虽服药无效。不信,至九日泻血而死。(不听良言,往往至此,及至证变而下血,俗医犹谓硫黄热迫,痛为排挤,反用寒凉,以下石,至死众口呶呶,总咎热药之害,婆心遭谤,不一而足,然有天道,何恤人言。)

  一人病伤寒至六日,微发黄,一医与茵陈汤。次日,更深黄色,遍身如栀子,此太阴证误服凉药而致肝木侮脾。余为灸命关五十壮,服金液丹而愈。(伤寒发黄,虽有阴阳之异,然脾家阴湿而为阴黄者多,不可不知。)

  一人患伤寒,初起即厥逆,脉一息八九至,诸医以为必死,余曰∶乃阴毒也,与姜附汤一盏,至半夜,汗出而愈。若以脉数为热,下凉药,必死无疑。(俗医视此,必以为痧证,禁服官料药,专行 刺,纵饮冷水,不致冰脱不已。)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38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2/03/2024
下一篇 04/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五十六 神方·文蛤散

      治目弦肿,大小 成赤疮。   五倍子(一两研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八分,先洗,后以箸头点之。)

  • 卷九十五 神方·服金液丹各证引药

      虚劳白汤下,或姜汤下。   骨蒸潮热地骨皮汤或炒胡黄连五分煎汤,或丹皮汤下。   吐血茅根汤或藕节汤下。   消渴乌梅汤或石膏汤下。   肺胀真苏子汤下。   中满陈皮汤或木香…

  • 卷二十五 卷下·痫证

      有胎痫者,在母腹中,母受惊,惊气冲胎,故生子成疾,发则仆倒,口吐涎沫,可服延寿丹,久而自愈。   有气痫者,因恼怒思想而成,须灸中脘穴而愈。(胎痫出于母腹,俗所谓三搐成痫者也。…

  • 卷四十九 卷下·下血

    暑中于心,传于小肠,故大便下血,宜当归建中汤。

  • 卷十七 卷下·骨缩病

      此由肾气虚惫,肾主骨,肾水既涸则诸骨皆枯,渐至短缩,治迟则死。须加灸艾,内服丹附之药,非寻常草木药所能治也,(凡人年老,逐渐矬矮,其犹骨缩之病乎。)   【治验】   一人身长…

  • 卷十三 卷中·伤寒谵语

      凡伤寒谵语,属少阴,仲景属阳明误也。阳明内热必发狂,今止谵语,故为少阴。(仲景皆指神虚,未尝不属少阴也。)急灸关元三百壮,若灸后,仍不止者死。

  • 卷三十三 卷下·午后潮热

      若饮食减少,四肢倦怠,午后热者,胃气虚也。若起居如常,但发烦热,乃胃实心气盛也。服茜草汤五日愈。

  • 卷四十二 神方·二圣散

      治脾胃虚寒,呕吐不食。   硫黄(五两) 水银(五两)   共研末同炒,再研细。每服三钱米汤下,小儿一钱,姜汤亦可。炒成青砂头,亦治翻胃膈食,吐痰神效。

  • 卷十七 神方·半硫丸

      治胃虚心腹胀满,呕吐痰涎,头目旋晕,困倦不食,或大便滑泄,水谷不化,小儿面目浮肿,小便赤淋。   半夏(姜矾牙皂煎水炒) 倭硫 生姜(各五两)   同捣碎,水浸蒸饼糊丸,梧子大…

  • 卷十八 卷下·手颤病

      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盛则四肢实,实则四体轻便。若手足颤摇不能持物者,乃真元虚损也。常服金液丹五两,姜附汤自愈。若灸关元三百壮则病根永去矣。(手足颤摇,终身痼疾,若伤寒初起如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