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卷上·五等虚实

  凡看病要审元气虚实,实者不药自愈,虚者即当服药,灸关元穴以固性命。若以温平药,亦难取效,淹延时日,渐成大病。(温平之药,近世所尚,旁人称其稳当,医士习于两岐,及至变成大病,惶急错投,误而又误。总由识见不真,遂尔因循贻害。)

  虚病多般,大略分为五种,有平气、微虚、甚虚、将脱、已脱之别。平气者,邪气与元气相等,正可敌邪,只以温平药调理,缓缓而愈,如补中益气、小柴胡、八物汤是也。微虚者,邪气旺,正气不能敌之,须服辛温散邪之药,当补助元气,使邪气易伏,宜荜澄茄散、全真丹、来复丹、理中丸、姜附汤之类是也。甚虚者,元气大衰则成大病,须用辛热之药,浓味之剂,大助元阳,不暇攻病也。《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官桂、附子、鹿茸、河车之类是也。

  将脱者,元气将脱也,尚有丝毫元气未尽,唯六脉尚有些小胃气,命若悬丝,生死立待,此际非寻常药饵所能救,须灸气海,丹田、关元各三百壮,固其脾肾。夫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故伤寒必诊太溪、冲阳,二脉者,即脾肾根本之脉也。此脉若存则人不死,故尚可灸,内服保元丹、独骸大丹、保命延寿丹,或可保其性命。(单顾脾肾,乃先生学力大有根柢之论,盖肾为先天之原,脾为后天之本,资生资始,莫不由兹,故病虽甚而二脉中有一脉未散,扶之尚可延生。)若已脱则真气已离,脉无胃气,虽灸千壮,亦无用矣。(此五种证当于平时细心探讨,自然随机应变不致差讹。近世之医多尚寒凉,专行克伐,致使平气变虚,虚证变脱,及至三焦失运,神气改常,出入道乖,升降机息,而犹执邪气未尽,火热未除之说,朝凉暮削,不死不休,良可悲痛!)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40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2/03/2024
下一篇 04/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三十二 神方·当归柴胡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恶寒,肢节痛,吐逆。   柴胡(五钱) 半夏(二钱,以生姜一钱同捣) 当归(一钱) 甘草(五分)   加姜、枣,以水二盏煎至八分,热服取汗,微微即止。

  • 卷十八 卷下·手颤病

      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盛则四肢实,实则四体轻便。若手足颤摇不能持物者,乃真元虚损也。常服金液丹五两,姜附汤自愈。若灸关元三百壮则病根永去矣。(手足颤摇,终身痼疾,若伤寒初起如是者…

  • 卷三十二 卷下·胎逆病

      妊娠后,多于房事,或食冷物不消,令人吐逆不止,下部出恶物,可服金液丹、霹雳散即好。(胎逆即恶阻,俗所谓病儿是也。苟能慎起居,戒房事,节饮食,不但无病儿之患,而生子亦多易育,若谨…

  • 卷六十七 卷中·溺血

      凡膏粱人,火热内积,又多房劳,真水既涸,致阴血不静,流入膀胱,从小便而出。可服延寿丹,甚者灸关元。若少壮人,只作火热治之,然在因病制宜。(火热为积,实证也,一剂寒凉可解;房劳传…

  • 卷五十七 神方·一醉膏

      治耳聋麻黄(一斤,以水五升,熬一升,去渣熬膏。每服一钱七分,临卧热酒下,有汗即效。)

  • 卷二十六 卷中·破伤风

      凡疮口或金刃破处,宜先贴膏药以御风,不然致风气入内,则成破伤风。此证最急,须早治,迟则不救。   若初得此时,风客太阳经,令人牙关紧急,四肢反张,项背强直,急服金华散,连进二三…

  • 卷三十四 神方·知母黄芩汤

      治伤寒胃中有热,心觉懊 ,六脉洪数,或大便下血。   知母(二钱) 黄芩(二钱) 甘草(一钱)   水煎热服。

  • 卷九十五 神方·服金液丹各证引药

      虚劳白汤下,或姜汤下。   骨蒸潮热地骨皮汤或炒胡黄连五分煎汤,或丹皮汤下。   吐血茅根汤或藕节汤下。   消渴乌梅汤或石膏汤下。   肺胀真苏子汤下。   中满陈皮汤或木香…

  • 卷五十二 神方·密蒙花散

      治风热攻眼,昏晴多眵,隐涩羞明,或痒,或痛,渐生翳膜,或患头风在先,牵引两眼,渐觉细小,及暴赤肿痛。   密蒙花 木贼(去节) 川羌活 甘菊花 白蒺藜(炒去刺) 石决明( ,再…

  • 卷二十五 卷下·痫证

      有胎痫者,在母腹中,母受惊,惊气冲胎,故生子成疾,发则仆倒,口吐涎沫,可服延寿丹,久而自愈。   有气痫者,因恼怒思想而成,须灸中脘穴而愈。(胎痫出于母腹,俗所谓三搐成痫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