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补两益话黄芪

黄芪原名黄耆,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我国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说:“营者,长也。黄茂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得此名。”然而,黄芪由于产地不同,又有许多不同的名字,产于山西绵山者,条短质柔而富有粉性,称绵黄芪或绵芪,是有名的地道药材;产于山西浑源地区音,称为西黄芪或西茂,也是黄茂中的佳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称北黄茂或北芪,皮松肉紧味甘香,品质也很好。此外,还有同科同属相近多种植物的根,也作黄芪入药,但质量远不如前者。
黄芪是一味古老的中药,早在东汉时期的第一部药书
《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上品。因其沿用历史悠久,效果历代不衰,所以被誉为治补两益的名贵药材。中医认为,黄芪性温味微甘,能补一身之气,兼有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利水消肿,安胎益血的作用。对于贫血、浮肿、体虚多汗、胎动不安、子宫1脱垂、气血两亏、谙虚不足等,都有卓著的疗效。许多古老医方,如“玉屏风散”、“防己黄芪汤”、“当归补血汤”,都是以黄芪为主药组成的。古人不仅善用黄茂治疗疾病,而且善用黄芪补益身体。在《冷庐医话》中就有“黄芪粥”的记载。方法是,选用优质黄芪30—60克,加水适量,煎取浓汁去渣后,加入粳米2两、红糖少许,继续煮至粥快熟时,再加入陈皮末1克,煮沸片刻即可。早晚服食,可健脾养胃,补益元气。致于民间常用黄芪煨大枣,黄芪炖母鸡,黄芪煮黑豆,则更是美味佳看,补益上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焕发,体质增强,荣颜润肤,延年益寿。
现代科学分析,黄芪中含有多糖、单糖、黄酮类、生物碱3克、皂角刺5克、当归6克、川芎9克。水煎服。
2.治痈疽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黄芪9克、人参9克、甘草6克、五味子3克、生姜9克、茯苓9克、牡蛎9克。水煎服。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5210.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产后自汗、盗汗的治疗

    产后自汗、盗汗产后自汗是指产妇出现涔涔汁出、持续不止者;所谓产后盗汗,是指产妇睡后汗出湿衣,醒来即止者。本病的发生主要是产后气虚,卫阳不固或阴虚内热浮阳不敛,自汗外滥所致,临床治疗…

  • 乌头赤石脂丸临床新用

    乌头赤石脂丸功用:温通心阳,峻逐阴寒。 《乌头赤石脂丸》来源《金匮要略》卷上,由蜀椒14克 乌头7.5克(炮) 附子7克(炮) 干姜14克 赤石脂14克组成,主治:心痛彻背,背痛彻…

  • 抗衰防老方6

    银耳、黑木耳、侧耳(均为干晶)各10克,冰糖30克。将三耳泡发,洗净,去杂,放人碗中,加冰糖和适量水,上笼蒸1小时,熟透;可分次或1次食用,日2服。本方滋阴,补肾,润肺,适用于肾阴…

  • 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脾肾双虚蛋白尿

    精气外泄脾肾亏,面色苍白神无力。腰酸膝软舌质淡,尿有蛋白虚弱脉。滋阴助阳健脾肾,五子衍宗肾气宜。山药山萸生熟地,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鹿霜紫肉桂,金樱茯苓菟丝子。 方药: 肾气丸合五…

  • 治疗便秘的偏方15

    黄芪30克,皂角10克,红糖、葱白各50克。[制用法]将黄芪、皂角研末,葱白捣汁,再将红糖熬煎浓缩倒出,冷却后搓成条状,最后将糖条浸葱白汁再蘸上药末纳入肛门内。[适应证]虚秘。

  • 养胃汤加减治疗夏季热

    主治:夏季热,临床表现为夏季怠惰嗜卧,头昏乏力,心烦多汗,饮食不思或饥不欲食,低热或手足心发热,上腹灼热空悬,体温多在37.6℃~38.5c,具有明显的夏季发作性周期。中医称疰夏。…

  • 定痫丸方歌,功效与作用

    定痫丸 出自《医学心悟》 【组成】 明天麻 川贝母 半夏姜汁炒 茯苓蒸 茯神去木,蒸 各一两(各30g) 胆南星九制者 石菖蒲杵碎,取粉 全蝎去尾,甘草水洗 僵蚕甘草水洗,去咀,炒…

  • 二陈汤加减治疗疾病的研究

    二陈汤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主治痰饮,咳嗽痰多,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等证。本方为化痰和胃的常用方剂,现代实验研究亦表明此方具有祛痰、镇咳、降血脂、降血糖、延缓衰老等…

  • 家用长效除臭剂

    以沸石、氯化镁、氧化镁和安息香酸配制成的家用长效除臭剂。特点:(1)除臭力强是由于沸石和氯化镁、氧化镁相混合,沸石微孔结构中吸附的大气中的水分,能被氧化镁和氯化镁吸附,因而使沸石微…

  • 痛经小验方

    五灵脂12克,青盐60克,香附、葱白各20克,艾叶30克,菖蒲60克。将药物炒热后,外敷小腹部,一般熨烫时宜用纱布包扎药物。此方适于气滞血瘀而致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