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消毒饮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本文目录

1 【普济消毒饮组成】2 【普济消毒饮方歌】3 【普济消毒饮方解】4 【普济消毒饮主治】5 【普济消毒饮医案】6 【医案分析】7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普济消毒饮的论述7.1 主证分析7.2 配伍特点7.3 辨证要点7.4 随证加减【普济消毒饮组成】

酒芩 酒连各15g 陈皮 生甘草 玄参 柴胡 桔梗各6g 连翘 板蓝根 马勃 牛蒡子 薄荷(后)各3g 僵蚕 升麻各2g

【普济消毒饮方歌】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此方先。

【普济消毒饮方解】

本方主治大头瘟(原书称大头天行),乃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风热疫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乃致头面红肿热痛,甚则目不能开;温毒壅滞咽喉,则咽喉红肿而痛;里热炽盛,津液被灼,则口渴;初起风热时毒侵袭肌表,卫阳被郁,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舌苔黄燥,脉数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象。疫毒宜清解,风热宜疏散,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疏散上焦之风热,清解上焦之疫毒,故法当解毒散邪兼施而以清热解毒为主。方中重用酒连、酒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以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为臣。玄参、马勃、板蓝根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配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陈皮理气疏壅,以散邪热郁结,共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

【普济消毒饮主治】

大头瘟。憎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普济消毒饮医案】

古某,1937年4月初诊。主诉:头肿大如斗,皮色焮红,病已半月,延医数人,其效不显,病渐恶化,邀请往诊。见其卧床上,胸高气粗,体若燔炭,头肿如斗,目合难开,眼角流脓,耳孔肿塞凸出并亦流脓水,神昏谵语,烦渴喜冷饮,咽喉红肿。大便已十日未解,切其腹,坚而满。诊其脉,数而大。望其舌苔,赭黄干厚。此乃感受温热疫毒之邪,上攻头面而发。病久失治,热陷心包,兼有腑实之证。治法:拟清瘟解毒,豁痰开窍之法,予普济消毒饮加减,兼服安宫牛黄丸治之。处方:连翘15g,川连10g,黄芩15g,牛蒡10g,玄参20g,桔梗10g,板蓝根15g,马勃10g,僵蚕10 g,薄荷7.5g,贯众10g,柴胡10g,纹军20g(后下),芒硝10g(分两次冲)。水煎分两次服,同时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2丸。二诊:翌日复诊,身热大减,大便已解,便出燥屎黑硬,患者神志渐清,偶能识人,烦渴亦减。舌脉同前,嘱继服前方药。十日后一男子忽入诊所,向余倒身跪拜,连称:“感激救命恩人。”仔细观之,此人正是古某。见其头肿全消,舌转红赤,脉象稍数。为清其余邪,投以清瘟败毒饮二剂以为善后。 (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医案分析】

患者“头肿大如斗,皮色焮红.....目合难开.....烦渴喜冷饮,咽喉红肿”等表现,与大头瘟几乎一样。但天下没有相同的病人,该患者还有其他情况。“胸高气粗”,气滞于胸。“体若燔炭”,热漫全身。“眼角流脓,耳孔肿塞凸出并亦流脓水”,逐步进入疮痈中后期。“神昏谵语”,热毒逆传心包。“大便已十日未解,切其腹,坚而满”,热与燥屎相结,阻滞气机。“诊其脉,数而大,望其舌苔,赭黄干厚”,里热毒邪炽盛之象,与单纯大头瘟热毒主要在上部、在肌表不同。治大头瘟的普济消毒饮,引辛凉透散、清热解毒诸药上行(酒、桔梗、升麻)。现该患者表证几乎没有,但最重症大头瘟仍在,故可保留引清热解毒诸药上行的治法。同时,我们在上一方剂凉膈散中曾说“凡实热证致便秘者,不论其程度,皆提倡加通腑的药,盖下焦腑气通则热不易壅于上”,在此同样适应。不是提倡,更是必须,因为此案中“大便已十日未解,切其腹,坚而满”,热结在腑很严重。另外,“神昏谵语”,热毒已逆传心包,还应配合凉开药。已开始有流脓,要不要加促排脓的药,如白芷、天花粉、薏苡仁、冬瓜子、穿山甲、皂角刺之类?当然,引药上行的桔梗本可助排脓,清热解毒的金银花、鱼腥草、败酱草、白蔹本身都可排脓,这种一味药几个功效都在同一案中用得上的,笔者认为理应优先选用。

作者用普济消毒饮去陈皮、甘草、升麻,绝大部分辛凉透散药仍保留了,并加一味清热解毒的贯众和大剂通腑的大黄(纹军)、芒硝,并加较多量的凉开的安宫牛黄丸。g 剂后,神志已明显好转,10天后,如此危重病,竟已如常人。从此案可有如下启示:①普济消毒饮治大头瘟确实拿手,若加减调整效不佳,宁可在原方基础上只加不减;②对于腑气不通而热壅于上焦心、肺、头面的,通腑至为重要;③热病神昏,安宫牛黄丸一天之内可用至2丸。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普济消毒饮的论述

普济消毒饮 II

性质是常用方。针对性,历来主要用于大头瘟。出处经过多次考证,很难确定。一般认为是《东垣试效方》,李东垣的方。但李东垣的方里有人参,没有薄荷。所以李东垣之后这样组成的方,药味也有一般出入。这类治大头瘟,上部热毒,这类方也不少。《医方集解》的时候把它定下来,等于说是不用人参,用薄荷。

李东垣是补土派,这和它的特点有关。他考虑到有一定脾胃不足的,用一点人参扶正。实践当中,后来基本都不用了。现代一般普济消毒饮,就没有人参,而是有薄荷了。

主证分析大头瘟特征头面红肿

焮痛风热疫毒

壅于上焦

发于头面伴见证恶寒发热

目不能开

咽喉不利

舌燥口渴

病机有内外两种因素,内在有蕴热体质因素,外来的传染因素,现在认为病毒感染,有种风热疫毒,传染性很强,也很快,风热疫毒感受,外邪偏于风热,它传染性强,叫做疫毒(现代称病毒感染)。流行性腮腺炎这类。中医把它称为大头瘟。它由于外来病发于上,壅于上焦,发于头面。那就是说在头面风热疫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初期可以红肿热痛,非常烫,所以说它红肿焮痛。初起阶段,由于有外邪因素,有一定的寒热,这个热毒形成红肿热痛,肿势很厉害。所以目不能开,咽喉不利。那疼痛非常剧烈的,小孩子发生这个,疼痛非常剧烈,碰不得,一碰要哭要闹。这些年来,这类病开始少了,但是有些地方还在发生。一发生具有明显的流行性。

由于病毒感染,中医治疗的确有它的长处,疗效是确实的。由于风热疫毒引起,所以它典型的舌脉是有热像,明显的热像。这种治疗,它有两类不同情况,

初起阶段:以红肿热痛为主,局部发烫,有一定寒热,肿胀还比较硬。这个阶段既要疏散、解毒,疏散风热疫毒,外来之邪要散了,同时清解热毒,造成搏结气血的根本原因,这个为主。后期,逐渐化脓,以后可以破溃,还结合外科治疗。

这类用中药及时治疗,大多数可以不使它留下一些后果。这个病的发生过程,完整的来看,七到十天就结束了。但是如果破溃以后,往往留个疤。现代这个比较少了,过去五六十年代,经常看到一些颜面这些地方,也一个疤,都是儿童时代得流行性腮腺炎的。

病机

外来温热疫毒侵犯,本身一般有蕴热基础。造成热毒搏结气血,成为大头瘟。

功用

疏风散邪,清热解毒,外散内清

方解

药味作用君黄芩、黄连清热解毒臣牛蒡子、薄荷、连翘、僵蚕向外疏散风邪,解毒佐板蓝根、马勃、玄参、桔梗清利咽喉,增强解毒陈皮理气化湿佐使升麻、柴胡升阳散火,引药上行甘草保护脾胃,调和药性

历来对君臣佐使分析还有不同,比较公认,常规分析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由芩、连联合,偏重于上部,治疗形成大头瘟的根本原因,热毒。

臣药里面,牛蒡子、薄荷、连翘、僵蚕,向外有散风,疏散风邪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解毒。增加君药的解毒作用。同时使风热疫毒之邪外散。

佐药,板蓝根、马勃、玄参、桔梗,这一组有清利咽喉作用,有增强解毒作用,同时擅长于散结。针对红肿热痛,肿势也比较坚硬的这种肿胀,甚至于严重的,目不能开,口不能张,咽喉不利,针对这些,既增强解毒作用,又能散结消肿。这种红肿热痛,温病病邪搏结气血,也会影响到津液的壅滞,到后来化为脓血的话,也是一种津血的一种腐败结合造成的。所以用一点陈皮,可以化湿理气。津液通畅了,有助于消肿。

佐药升麻、柴胡,同时兼使药意义,从佐药意义上来讲,它有升阳散火的作用,这种疫毒搏结气血,是热毒郁在局部,所以升散,升阳散火,用升麻、柴胡这个特点。这方里升麻、柴胡是小剂量。作为使药,它可以引药上行,上达头面。因为它病变主要发生在上部。

甘草作为佐药,能保护脾胃,因为整个方剂比较苦寒。从李东垣的原书普济消毒饮来看,他用人参也有一种和甘草扶助正气,防止苦寒过份伤胃。甘草作为使药,调和药性,缓和药性。

这方里的君臣佐使分析,历来争论的是两个,一个问题,黄连黄芩做君药,还是升麻、柴胡做君药?很多人认为应该升麻、柴胡,胜阳散火,是治疗火毒的,也是一类大法。《内经》上就强调“火郁发之”,加上升麻、柴胡升散,对于外来的疫毒之邪有透散作用,所以强调这个。还有一类的观点,就是黄芩黄连为君,因为是热毒搏结气血,用黄芩黄连解毒为主,这个比较适合。形成君药分析上的一个疑点。

实际上,早期,开始局部有寒热表证的时候,因为它感染当中来说,这病发展很快,一得了,两三天可能肿胀非常厉害,发热高了。初起阶段,升柴量可以适量加大,在方中增加透散力量。芩连适当减少,这是初起阶段。为什么?过苦寒也容易引邪入里。但是真正热势高了,局部发烫很厉害,寒热现象少了,那是热毒重了,这时候升柴用量适量减少,要恢复它很小剂量了。黄芩黄连那肯定是主要的了,所以根据它病变阶段来灵活运用。后来《温病条辨》可加减普济消毒饮。它侧重在清热解毒,这方面特长为主的。标准的,传统的这个普济消毒饮,我们应该灵活运用。

从近年来的使用,结合外用药效果更好。七十年代用普济消毒饮,我们觉得疗效是不错,因为普济消毒饮可以用来外用,药渣渣也可以敷,当年也是根据内服、外用结合,因为在基层(县和县以下)流行起来,民众这种预防意识较少,所以那些年代流行起来很快。八十年代,一次在成都省会城里,那次流行也挺厉害,我们成都中医学院,短期内三四十个小孩都发生。一开始我的老大读小学五六年级,他回来得了,得病不上学了,学校还是知道一些隔离,那就开始用普济消毒饮。当时附近一位老太太告诉我,后来我经常用她的方法,她说你吃药的同时,用一点外用药。这个外用药,我后来是用三四十个小孩都很好,所以我很坚信这个方法。用蚯蚓,加很少一点白糖,加青黛,把它捣烂,外敷,轻轻敷上去,一般我们是晚上睡觉前,小孩子很痛,痛得叫,轻轻敷上,用毛巾把它托着裹上,避免用久。青黛容易把被子弄脏。第二天早上起来,轻轻的洗,稍微重一点他就痛,洗掉。睡前又再敷。它这个很明显,敷一次以后,那消肿很快,一般同时吃药与外敷,疗效很快。第三天以后就不大哭了,不会叫了。红肿明显的消退。整个一个全部恢复疗程一周左右。

因为老大刚好了,紧接着老二有来了,老二当时小学一年级,闹得更凶,也用这个办法,后来附近小还都用这个办法结合,比过去单用这个药,单用普济消毒饮,疗效要快。普济消毒饮就是我们中医治疗大头瘟的一个常用方。而流行性腮腺炎属于病毒感染,现代医学来说,很针对性的一种用法也不多。它要经过本身一个病程过程,中医中药有它这个优势。

配伍特点

清疏并用,升降同施

清疏并用是指的疏散透邪,清热解毒相结合。升降同施是指的黄芩黄连清热解毒,而且可以苦寒降火。整个方来说,疏散外邪,清热苦降,降火相结合的。同时,升、柴又有升阳散火的作用。芩、连的苦降,升、柴的升散,两个相结合,体现了升降同施。针对局部的火热、热毒,中医很多郁热来说,很多都是升降兼顾的。

辨证要点

头面红肿焮痛(形容它很烫),恶寒发热(初期),舌红,苔白兼黄(里热),脉浮数。

随证加减腮腺炎并发睾丸炎:加川楝子、龙胆草(行气止痛,以及对下焦清热利湿)肿痛明显:加青黛(清热解毒)、丹皮(活血)、赤芍(活血),并用青黛外敷(增加活血)

兼便秘:加大黄

相关文章:

普济消毒饮方歌,功效与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7150.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治疗男性不育的偏方14

    熟地40克,山萸肉、山药、五味子各20克,淫羊藿30克,覆盆子、枸杞子、菟丝子各25克,泽泻、茯苓、丹皮、车前子、龟版胶、鹿角胶各15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证]男性不育肾阴虚…

  • 治疗脱发的偏方23

    石灰、白酒各1500克。将石灰以水拌炒焦,用白酒浸之,半月后去渣,每次饮酒10毫升,每日1次,久之则新发更生。

  • 枇杷叶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枇杷的吃法

    枇杷也叫做芦橘、金丸、芦枝,因为叶子的形状像枇杷乐器而得名,它的花为白色或淡黄色,有五块花瓣,直径约2厘米,以五至十朵成一束,可以作为蜜源作物。可以入药。与大多数果树不同,它在秋天…

  • 指甲剥离症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一)【辨证】肝经血燥,爪失所养。【治法】滋养肝血。【方名】加减逍遥丸。【组成】当归30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丹皮4.5克,炒栀子45克,甘草30克。【用…

  • 丹毒

    丹毒俗称"流火",是皮肤和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发病是因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处侵犯皮肤和粘膜网状淋巴管而引起的。丹毒好发于下肢和面部,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有…

  • 牙齿松动方

    生大黄、熟大黄、生石膏、熟石膏、骨碎补、、银杜仲、青盐、食盐各30克,明矾、枯矾、当归身各15克。药共研为细末,每晨起先将此药末涂擦牙根上,然后洗脸,用毕以冷水漱吐。本方系黄功农献…

  • 乳房硬块验方

    1.豆芽菜(绿豆芽)炒金针。做法:豆芽菜半碗、金针(金针菜)20支,金针先泡水浸软,花生油先下锅,待油热时,金针先下锅炒几下,然后再放下豆芽菜,炒熟添下些味素、盐,连续服用5天,功…

  • 妇女子宫脱垂的秘方

    妇女子宫1脱垂妇女子宫脱垂指子宫脱垂至阴道口外,主要病因是气虚下陷与胃虚不固致胞络损伤,不能提摄子宫。[方一]莲子250克,猪肚1只,黄酒适量。将莲子洗净,冷水浸泡半小时,备用,猪…

  • 小儿水痘的偏方2

    银石汤药物:金银花、石膏各30克,玄参、紫草、泽泻各15克,薄荷9克,荆芥6克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共取药液250毫升,分服。疗效:次方治小儿水痘116列,均治愈。一般服2-5剂…

  • 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急性胃肠炎

    饮食不节食生冷,油腻腐败不洁净。外邪侵袭清浊混,急性胃肠炎骤生。吐泻频频发病急,恶心腹痛是特征。 注: 急性胃肠炎属中医“呕吐”、“泄泻”、“霍乱”范围。以频频上吐下泻,恶心腹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