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大豆

黑大豆
(《本草图经》)

【异名】乌豆(《肘后方》),黑豆(《日华子本草》),冬豆子(《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

【植物形态】大豆(《本经》),又名:大菽(《管子》)。
一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茎直立或上部蔓性,密生黄色长硬毛。3出复叶;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小叶3片,卵形、广卵形或狭卵形,通常两侧的小叶为斜卵形,长6~13厘米,宽4~8.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中脉常伸出成棘尖,基部圆形、阔楔形或近于截形,全缘,或呈微波状;两面均被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短阔,腋生,有2~10朵花;花白色或紫色;花萼绿色,钟状,先端5齿裂,被黄色长硬毛;花冠蝶形,旗瓣倒卵形,先端圆形,微凹,翼瓣篦形,有细爪,龙骨瓣略呈长方形,基部有爪;雄蕊10,2体;子房线状椭圆形,被黄色长硬毛,基部有不发达的腺体,花柱短,柱头头状。荚果长方披针形,长5~7厘米,宽约1厘米,先端有微凸尖,褐色,密被黄色长硬毛。种子卵圆形或近于球形,种皮黄色、绿色或黑色。花期8月。果期10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叶(黑大豆叶)、花(黑大豆花)、黄色的种子(黄大豆)、黑色的种皮(黑大豆皮)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含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烟酸等;并含下列成分:㈠异黄酮类:有大豆黄酮甙和染料木甙。前者含量为0.007,水解后得大豆黄酮和葡萄糖;后者含量为0.01~0.15%,水解后得染料木素和葡萄糖。㈡皂甙:有大豆皂醇A、B、C、D、E5个甙元,与甙元结合的糖有葡萄糖、木糖、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葡萄糖醛酸,甙元与糖的比例为1:1。在脱脂的大豆粉中,皂甙的含量约0.60%。此外,尚含胆碱2.06~2.90毫克/克,叶酸2.30微克/克,亚叶酸0.74微克/克,泛酸13毫克/公斤左右,生物素750毫微克/克,维生素B12_0.008微克%,唾液酸0.04%左右。大豆的水解产物中含乙酰丙酸0.971~3.559%。

大豆脂肪油成分参见"豆油"条。大豆皮成分参见"黑大豆皮"条。

【药理作用】大豆中含微量的大豆黄酮及染料木素(水解产物),两者皆有雌激素样作用(口服2.5克/小鼠/天,6天后测子宫重量),其作用强度为染料木素:鹰嘴豆芽素A:大豆黄酮=1.5:1.0:0.4,但也有认为大豆黄酮作用强于另外两者的。大豆黄酮对小鼠皮下注射不吸收,口服或腹腔注射时雌激素样作用相当于二乙基己烯雌酚的0.00001。家畜食入过多含此类异黄酮之饲料,可能对其生理功能发生某种影响。大豆黄酮对离体小鼠小肠有解痉作用,共效力为罂粟碱的37%。

【性味】甘,平。

①《别录》:"甘,平。"

②《医林纂要》:"甘咸苦,寒。"

【归经】入脾、肾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肾三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治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浮肿,风痹筋挛,产后风痉、口噤,痈肿疮毒;解药毒。

①《本经》:"涂痈肿;煮汁饮,止痛。"

②《别录》:"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藏结积内寒,杀乌头毒。炒为屑,主胃中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腹胀。"

③崔禹锡《食经》:"煮饮汁,疗温毒水肿,除五淋,通大便,去结积。"

④孟诜:"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纳之;杀诸药毒;和桑柴灰汁煮之,下水鼓腹胀。"

⑤《食疗本草》:"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若和甘草煮汤饮之,去一切热毒气,善治风毒脚气;煮食之,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杀乌头、附子毒。"

⑥《本草拾遗》:"炒令黑,烟未断,及热投酒中,主风痹、瘫缓、口噤、产后诸风。"

⑦《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通经脉。"

⑧《纲目》:"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煮汁,解礜石、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药之毒;治下痢脐痛;冲酒治风痉及阴毒腹痛。"

⑨《本草汇言》:"煮汁饮,能润肾燥,故止盗汗。"

⑩《四川中药志》:"治黄疸浮肿,肾虚遗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扬,0.3~1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煮汁涂。

【宜忌】①《本草经集注》:"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

②《纲目》:"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满;服厚朴者亦忌之,动气也。"

【选方】①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大豆一升。以水五升,煮二升,去豆,纳酒八升,更煮九升,分三、四服,肿瘥后渴,慎不可多饮。(《补缺肘后方》)

②治脚气入腹,心闷者:浓煮大豆汁饮一大升,不止更饮。(张文仲)

③治小儿丹毒:浓煮大豆汁涂之良,瘥,亦无瘢痕。(《千金方》)

④治痘疮湿烂:黑大豆研末敷之。(《纲目》)

⑤治小儿汤火疮:水煮大豆汁涂上,易瘥,无斑。(《子母秘录》)

⑥治消渴:乌豆置牛胆中阴干百日,吞之。(《肘后方》)

⑦治肾虚消渴难治者:天花粉、大黑豆(炒)。上等分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黑豆百粒(煎)汤下。(《普济方》救活丸)

⑧治小儿胎热;黑豆二钱,甘草一钱,灯芯七寸,淡竹叶一片。水煎服。(《全幼心鉴》)

⑨中礜石毒:以大豆汁解之。(《补缺肘后方》)

⑩中巴豆毒:大豆汁解之。(《补缺肘后方》)

【名家论述】①《本草拾遗》:"大豆炒食极热,煮食之及作豉极冷,黄卷及酱平。"

②汪颖《食物本草》:"陶华以黑豆入盐煮,常时食之,云能补肾。"

③《纲目》:"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所谓同气相求也,又按古方称大豆解百药毒,予每试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④《本草经疏》:"大豆,岐伯云生温熟寒。藏器云生平,炒食极热,煮食极寒。观《本经》及孟诜云,生捣涂肿毒,则生者非温矣。《经》又云,炒为屑,主胃中热,则炒者又非极热矣。应是生平,炒温,煮寒无疑。"

⑤《本草汇言》:"黑大豆,解百毒,下热气之药也。缪氏曰,善解五金、八石、百草诸毒及虫毒,宜水浸,生捣作膏,白汤调服一合。又去风,利水,散热,故风痹瘫痪方中用之,黄痘水肿方中用之,烦渴热结方中用之。又煮熟食之则利肠,炒熟食之则闭气,水浸、生捣食之解毒,敷之肉上散痈肿。但性利而质坚滑,多食令人腹胀而利下矣,故孙真人曰,少食醒脾,多食损脾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7420.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鲫鱼头

    鲫鱼头(《唐本草》) 【来源】为鲤科动物鲫鱼的头,动物形态详"鲫鱼"条。 【性味】《药对》:"温。" 【功用主治】治咳嗽,痢疾,小儿口疮,黄水疮。 ①《唐本草》:"头灰,主小儿头疮…

  • 婆婆丁

    【婆婆丁】学名为蒲公英,又名黄花苗、黄花地丁、黄花郎、木山药、浆薄薄、补补丁、奶汁或苦蓿等。 婆婆丁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花葶1至数个,与叶等…

  • 垂盆草

    【中文名】:垂盆草【类别】:全草类【英文名】:StringyStonecropHerb【别名】:狗牙齿、半枝莲、三叶佛甲草。 【来源】: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sarmento…

  • 马蹄甲

    马蹄甲(《本草经集注》) 【来源】马科动物马的马蹄,原动物详"马肉"条。 【性味】甘,平. ①《别录》:"温。" ②《纲目》:"甘,平,无毒。" 【功用主治】治崩漏带下,牙疳,秃疮…

  • 山羊肝

    山羊肝(《吉林中草药》) 【来源】为牛科动物青羊的肝。原动物详"山羊血"条。 【功用主治】治夜盲。山羊肝,焙干,研末。每次二钱,日服三次。

  • 羊角藤_羊角藤的副作用_羊角藤的功效与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巴戟、白面麻、红头根、山八角、穿骨虫、放筋藤、牛的藤、鸡眼藤、三角藤、猫红藤、黑风藤、鳝鱼藤、湘巴戟、乌藤、百眼藤、鸟泥藤、圹羊扭、羊角扭 性味:辛;微甘;温 功能…

  • 猪髓_猪髓的药用价值_猪髓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性味:味甘;性寒 功能主治:益髓滋阴;生肌。主内蒸痨热;遗精带浊;消渴;疮疡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猪科动物猪的脊髓或骨髓。 原形态:猪的品种繁多,达150多种,形…

  • 南烛子_南烛子作用与功效_南烛子是中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乌饭果、乌饭子 性味:酸;甘;性平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固精气;止泻痢。主肝肾不足;须发早白;筋骨无力;久泄梦遗;带下不止;久泻外痢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

  • 苦瓜子

    苦瓜子(《纲目》)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种子。植物形态详"苦瓜"条。 【化学成分】含水分8.6%,灰分21.8%,纤维19.5%,碳水化物16.4%,脂肪油31.0%。油中含…

  • 对节叶根

    对节叶根(《贵州草药》)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对节叶的根,植物形态详"对节叶"条。 【性味】辛咸,寒。 【功用主治】活血止痛。治劳伤疼痛:对节叶根一两,刺五加五钱。泡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