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加味治疗厥阴头痛医案

康某,女,50岁,铁路职工。初诊:1978年6月12日。3年来头昏头痛,前额和头顶尤甚,痛剧时呕恶频作,痰涎上涌。短气,胃脘胀痛,喜温喜按。查脑电图、脑血流图,无异常发现。内服祛风止痛、养血通络等中药百余剂未效。右眼白珠发红8年,无痛痒。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辨证为肝胃虚寒,浊饮上犯。以吴茱萸汤加味,温肝和脾、降浊止呕。

吴茱萸10g 太子参18g 大枣5枚 生姜10g 黄连4.5g 法夏10g

二诊:6月21日。3剂后,头顶痛、呕恶均止,胃胀痛减轻。但前额仍昏闷,右肩胛和右肘关节疼痛,倦怠乏力,口淡腻,不思饮食,舌质红、舌苔薄白,二便正常,脉弦缓。此肝胃阴寒减退,太阴脾湿未能正常输转,故湿邪上逆则前额闷重,走窜筋络则关节酸痛。仍用吴茱萸汤加祛湿通络之品治之,更加枳实、白术以开胃消痞,少用黄连反佐,防其格拒呕逆。

太子参24g 吴茱萸10g 法夏10g 大枣18g 藿香10g 炒枳实12g 白术18g 秦艽18g 黄连3g 钩藤(后下)24g

服4剂后,各症均减,再拟调胃和中之剂,数服大安。

按:《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之脉与督脉会于巅顶,肝寒冲胃,挟胃中浊饮上犯,此头痛呕恶所由作也。吴茱萸汤气辛味厚,降逆止呕、消头痛;合枳术丸则消痞开胃;余药祛湿通络,随宜施用,故胃脘闷胀、关节酸痛亦消。右眼白珠发红8年未退,亦由中焦浊阴上逼肺经而非实火所致,故浊饮下趋,眼白发红亦随愈。

——本文摘自《宋鹭冰60年疑难杂症治验录》一书

相关文章: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汤方歌方解,临床验案分享

吴茱萸汤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分析

吴茱萸汤临床验案举隅

吴茱萸汤原文,组成,方歌方解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753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小儿虚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治疗小儿虚汗的中药有哪些?

    汗证小儿多属虚,盗汗自汗治法殊。自汗固表调营卫,盗汗当归六黄愈。 小儿为纯阳之体,质薄娇柔,腠理疏松,故入睡时,常微汗出,若不伴其他症状,是因阳气蒸腾之故,属生理状态。小儿虚汗是指…

  • 瑶池金母青果药方三

    荔枝:可治十一种病晚上八点吃下八粒,可消除一天之疲劳。

  • 加味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湿热型。 处方:柴胡10克,枳壳10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虎杖30克,绵茵陈15克,金钱草30克,姜半夏10克,陈皮6克,生大黄10克(后下)。 用法:上…

  • 小儿抽风

    (突然四肢抽搐)山羊角削成片10克,煎一碗汤一次服下,一日3次,连用5天,以后不发。

  • 三叉神经痛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肝阳上亢,风火上扰。【治法】清热泻火,平肝止痉。【方名】三叉汤。【组成】生石膏24克,葛根18克,赤芍12克,钩藤12克,苍耳子12克,柴胡12克,蔓荆子12…

  • 《中华本草》1—8卷

    《中华本草》共2400万字,共35卷,共收入中医药物达8980味,最后完成的“民族药卷”部分共计约716万字,分为“藏药卷”、“蒙药卷”、“维吾尔药卷”、“傣药卷”和“苗药卷”5卷…

  • 民间的补血方法6

    鲜牡蛎250克。将其洗净,用黄酒、食盐、葱姜腌泡半小时后,取出,人火上烤熟,即可。佐餐食用。牡蛎的保健作用古已载之。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一书就记载:牡蛎“气味甘温无毒。煮食,治虚损…

  • 治疗慢性咽炎效方

    麝香止痛膏先将两手掌洗净擦干,然后将麝香止痛膏剪成1/2张贴在左手劳宫穴上(手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之间,握拳中指尖处)。1日1次,一般用3-5次有效。孕妇忌用。百部20克水煎10…

  • 手脱皮的治疗方法

    我的老伴手脱皮有两个多月,用中药、西药都不管用。后来有位老同学告诉我一个治手脱皮的方法,选用肤轻松、米糠油、凡士林、蒜泥、维生素B片(碾碎)适量,混合在一起。每天早晚各涂抹手部一次…

  • 白降丹外涂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医案一:黄xx,女,17岁,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人。于1977年6月9日初诊。 因劳累汗出,感受寒邪后致右下肢疼痛一年。以后每遇寒冷即发,发则服药暂缓,疼痛时伴酸重,乏力。舌质淡,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