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

粳米
(《别录》)

【异名】大米(《滇南本草》),硬米(《本草求原》)。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

【植物形态】稻(《诗经》),又名:稌(《诗经》),嘉蔬(《礼记》),水稻。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丛生,高约1米左右;中空,有节,有分蘖。叶具叶鞘,叶鞘无毛,与节间等长或下部者较长;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长8~25毫米,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线形,扁平,长30~60厘米,宽6~15毫米;粗糙,叶脉明显。圆锥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垂,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圆形,长6~8毫米;每小穗仅具1花,不育花外稃锥刺状,无毛;可育花外稃硬纸质,具5脉,遍被细毛或稀无毛,无芒或有芒;内稃3脉,亦被细毛;鳞被2枚,卵圆形,长约1毫米;雄蕊6,花药长约2毫米,花丝细弱;子房长圆形,光滑,花柱2枚,柱头羽毛状,有时有第三枝退化的花柱。颖果矩圆形,平滑,淡黄色、白色。种子具明显的线状种脐。花期7~8月。果期8~9月。
水生或陆生。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稻的类型很多,按米粒的粘性不同,可分为粳稻、籼稻、糯稻等种。粳稻植株较矮,秆硬,叶幅狭,谷粒较短圆,米的粘性较强,胀性小。籼稻植株较高,秆软,叶幅宽,谷粒细长,米的粘性差,胀性大。糯稻在以上二种类型中都有,其米粒中含有多量糊精,粘性最强,胀性小。

本植物的茎叶(稻草)、果实上的细芒刺(稻谷芒)、发芽的果实(谷芽)、种皮(米皮糠)以及糯稻、籼稻的种仁(糯米、籼米)、糯稻的根茎及根(糯稻根须)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约含75%以上的淀粉,8%左右的蛋白质,0.5~1%的脂肪。尚含有少量B族维生素;维生素的含量因稻子的种类和种植地点而异。脂肪部分含有酯型胆甾醇和自由胆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甘油一、二、三酯,磷酯,廿四酰基鞘氨醇葡萄糖,自由脂肪酸。尚含有乙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甘醇酸、柠檬酸和苹果酸等多种有机酸,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单糖。

【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应用自然长菌风化陈年(3年以上)的糯木粽子,剔去其发黑者,80℃焙干,磨粉,做成水混悬液、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给小鼠接种腹水型肝癌后,每天灌服水混悬液或皮下注射水或乙醇提取液,连续10天,对于腹水型肝癌小鼠的腹水生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77.6%、56.4%和52.1%。在腹水涂片上看到用药组的癌细胞退变现象都较对照组为著,肉眼观察,对照组腹腔内肿瘤生长较给药组广泛,粘连情况也较严重。但接种癌细胞后11天,对照组与用药组动物死亡情况并无明显差异。

【性味】甘,平。

①《别录》:"味苦,平,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辛苦,平,无毒。生者冷,燔者热。"

③《七卷食经》:"味甘,微寒。"

④《纲目》:"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

【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胃经。"

【功用主治】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

①《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②《千金·食治》:"平胃气,长肌肉。"

③孟诜:"温中,益气,补下元。"

④《日华子本草》:"壮筋骨,补肠胃。"

⑤《滇南本草》:"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⑥《纲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炒米汤:益胃除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

【宜忌】《纲目》:"炒米汤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选方】①治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气欲绝者:淡竹沥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盏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匀顿服之。(《圣济总录》竹沥饮)

②治赤痢热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蜡纸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普济方》)

③治受胎未足,初生无皮,色赤,但有红筋:早白米粉扑之。(《圣济总录》)

【名家论述】①宁原《食鉴本草》:"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与早熟米及各土所产亦白大小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耳。"

②《本草蒙筌》:"粳米,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证,桃花汤每加,取甘以补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入手太阴,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

③《纲目》:"梗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北方气寒,粳性多凉,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能利小便,又张耒《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④《本草经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本经》益气止烦止泄,特其余事耳。"

⑤《随息居饮食谱》:"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与籼同,籼亦可粥而粳较稠,粳亦可饭而籼耐饥。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强食亦能致病戕生,患停饮者不宜吸粥。痧胀霍乱虽米汤不可入口,以其性补,能闭塞隧络也。故贫人患虚证,以浓米饮代参汤。至病人、产妇粥养最宜,以其较籼为柔,而较糯不粘也。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又有一种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时加入之,香美异常,尤能醒胃。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则味更佳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783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鞭打绣球

    鞭打绣球(《植物名实图考》) 【异名】红顶珠(《贵州草药》),地草果、红豆草、头顶一颗珠、地胡椒(《云南中草药》),连钱草(《西藏常用中草药》),地红参、活血丹、四季草、小铜锤、金…

  • 驴脂

    驴脂(《食疗本草》) 【异名】驴膏(张文仲)。 【来源】为马科动物驴的脂肪。动物形态详"驴肉"条。 【功用主治】治咳嗽,疟疾,耳聋,疮疥。 ①盂诜:"生脂和生椒熟捣绵裹塞耳中,治积…

  • 金线草

    金线草(《贵州民间草药》) 【异名】重阳柳、蟹壳草(《花镜》),毛蓼、白马鞭(《植物名实图考》),人字草、九盘龙(《广西中药志》),野蓼、一串红(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蓼…

  • 野漆树叶

    野漆树叶(《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为漆树科植物野漆树的叶。 【植物形态】野漆树(《植物名实图考》),又名:染山红(《植物名实图考》),山漆、漆柴、毛叶漆。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

  • 三分三_三分三的副作用_三分三的功效与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大搜山虎、山野烟、野烟 性味:味苦;辛;性温;大毒 功能主治:解痉镇痛;祛风除湿。主胃痛;胆;肾;肠绞痛;风湿关节疼痛;腰腿痛;跌打损伤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

  • 铁箍散_铁箍散怎么入药_铁箍散的功效

    基础信息 别名:狗屎花、蓝布裙、白母猪油子、拦路虎、铁板道、铁链子、白牛舌头、贴骨散、摁天绳、牛舌头草、生扯拢、野烟、青菜参、粘粮粮、猪尾巴、小生地、绿花菜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

  • 香艾_香艾的中药用途_香艾有什么危害

    基础信息 别名:山风风 性味:味辛;微苦;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痒;止血。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外伤出血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馥芳艾纳…

  • 蜈蚣萍_蜈蚣萍的功效与作用_蜈蚣萍的使用禁忌

    基础信息 别名:麻薸、边箕萍、长脚浮薸、百脚水草、水蜈蚣、大鱼萍、马萍、水百脚、水舌头草、槐瓢、大浮萍、包田麻、槐叶草 性味:辛;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表;利水消肿;解毒。。主…

  • 穿心莲

    【中文名】穿心莲(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类别】全草类 【异名】春莲秋柳(《岭南采药录》),一见喜(《泉州本草》),榄核莲、苦胆草、斩蛇剑、圆锥须药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

  • 蟾蜍_蟾蜍的功效和作用_蟾蜍的药用价值

    基础信息 别名:蟾诸、去甫、蟾、癞虾蟆、石蚌、癞蛤蟆、癞格宝、癞巴子、癞蛤蚆、蚧蛤蟆、蚧巴子 性味:味辛;性凉;有毒 功能主治:解毒散结;消积利水;杀虫消疳。主痢疽;疔疮;发背;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