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芋

海芋
(《纲目》)

【异名】天荷(《本草拾遗》),羞天草(《庚辛玉册》),隔河仙、观音莲(《纲目》),尖尾野芋头、狼毒头(《生草药性备要》),独脚莲(《分类草药性》),野芋、木芋头(《岭南采药录》),广东万年青(《中国植物图鉴》),老虎芋(《贵州民间方药集》),大虫芋、毒芋头、天蒙(《广西中兽医药植》),老虎蒙、痕芋头(《南宁市药物志》),大叶野芋头(《中国药植图鉴》),野芋头、奚芋头(《岭南草药志》),土塘、天河芋(《湖南药物志》),广东狼毒(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朴薯头(《广西中草药》)。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根茎。

【植物形态】海芋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米。茎粗壮,粗达90厘米。叶互生;阔卵形,极大,长30~90厘米,宽20~60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广心状箭头形,2裂,裂片先端浑圆,近叶柄处合生,裂口狭,全缘或微呈波状,侧脉约9~12对,粗而明显,绿色;叶柄粗壮,长60~90厘米,下部粗大,抱茎。花单性,同株;花序柄粗壮,每一叶腋内约有2个,长15~20厘米;佛焰苞的管长3~4厘米,粉绿色,苞片舟状,长10~14厘米,宽4~5厘米,绿黄色,先端锐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序长2~2.5厘米,位于下部;中性花序长2.5~9.5厘米,位于雌花序之上;雄花序长3厘米,位于中性花序之上;附属体长约8厘米,有网状槽纹;子房3~4室。浆果红色。花期:春末夏初。
生长山野间。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野芋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加工时以布或纸垫手,以免中毒,用刀削去外皮,切片,以清水浸漂6~7天,多次换水,取出晒干或鲜用。

【药材】干燥的根茎,呈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不一,长者可达90厘米,直径3~6厘米或更粗。有时可见未除尽的栓皮及环状的节和圆形的根痕。质坚实,横断面白色粉质,维管束呈淡黄色点状散在,内皮层环清晰。气微,味淡,嚼之发麻。
主产于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此外,本品在广东地区,习惯作狼毒使用。参见"狼毒"条。

【化学成分】球茎含水分17.4%,粗蛋白4.11%,粗脂肪0.84%,粗纤维4.99%,灰分3.76%,无氮抽出物68.9%。另含山芋碱,有毒。

【性味】辛,温,有毒。

①《纲目》:"辛,有大毒。"

②《广西中药志》:"味淡,性寒,有大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毒。"

【功用主治】治瘴疟,急剧吐泻,肠伤寒,风湿痛,疝气,赤白带下,痈疽肿毒,萎缩性鼻炎,瘰疬,疔疮,疥癣,蛇、犬咬伤。

①《纲目》:"治疟瘴,毒肿,风癞。"

②《分类草药性》:"治一切恶疮肿毒,末,酒涂。"

③《天宝本草》:"敷疔疮、疥癣。"

④《广西中药志》:"治肺结核,痧症,热病等。"

⑤《四川中药志》:"治内外痔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须久煎),1~3钱(鲜者0.5~1两,切片与大米同炒至米焦后加水煮至米烂,去渣)。外用:焙贴、煨热擦或捣敷。

【宜忌】不宜生食。否则中毒而致口舌肿胀,甚至窒息而死。体虚者慎服。

姚可成《食物本草》:"误食之令人闷绝。"

【选方】①治感冒暑气,头痛身倦:野芋根用湿纸封,煨热之,擦头额及腰脊、前后心、手弯脚弯,可令人遍身顺适。(《岭南采药录》)

②治风热头痛:野芋头苗(切片),贴患部。(《广西中草药》)

③治绞肠痧腹痛:野芋头四两(炒黄),扫管叶(岗松)二两(炒黄)。先将野芋煎好,再将扫管叶趁沸放下煎片刻,去渣温服。忌饮米汤。(《岭南草药志》)

④治肠伤寒:野芋头(切片)四两,加米一两及生锈铁钉二枚炒黄,加水适量煎服。(《广西中草药》)

⑤治妇人赤白带下:野芋切细和米炒,加糖煮食。(《岭南采药录》)

⑥治风湿骨痛:野芋头一厚片。先将樟脑少许置于芋片中央,用火烤樟脑,趁火未熄,速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⑦治痔疮便血:痕芋头二斤煮鸡,煮十二小时,取汤饮之,亦可将鸡共服下。(《岭南草药志》)

⑧治痈疽肿毒大疮:尖尾野芋头切片,火焙热贴,冷又换热者。(《生草药性备要》)

⑨治背痈:痕芋头和酒糟捣烂敷患处(已溃者勿用)。(《岭南草药志》)

⑩治慢性萎缩性鼻炎:独角莲100公分,蟾酥1.5公分,麝香1公分,冰片2公分,香油适量。先将蟾酥用黄酒化开,后将独角莲根捣碎,周香油熬枯去渣,冷凉后,再加上麝香、蟾酥、冰片和原有的香油混合,便成油剂。用时装入滴管滴鼻。另外,膏剂配法:依上述处方中的药用量,蟾酥酒化,独角莲捣碎,挤出汁,去渣,再加上蟾酥、麝香、冰片和适量的甘油,混合成泥膏状,便成。(《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116,1957)

⑾治坐板疮:痕芋头、猪油,捣烂敷患处。

⑿治毒蛇娱蚣咬伤:痕芋头二两,生油柑木皮一两。用盐水和药捣烂,以湿纸或树叶包裹煨热敷患处。

⒀治狂犬病:痕芋头四两,煎水坎。亦有加入猪肉同煮,连服半个月。亦有兼用痕芋头捶烂敷伤处。(⑾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792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化橘红_化橘红的禁忌_化橘红的药用价值

    基础信息 别名:化皮、化州橘红、柚皮橘红、柚类橘红、兴化红、毛柑、毛化红、赖橘红 性味:苦;辛;温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消食。主风寒咳喘痰多;呕吐呃逆;食积不化;脘腹胀痛 生…

  • 麻滓

    麻滓(《纲目》) 【异名】麻油滓(《千金方》),麻枯饼、芝麻莘(《寿养老新书》),麻籸(《纲目》)。 【来源】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种子经榨去脂肪油后的渣滓。植物形态详"黑脂麻"条。 …

  • 蝇虎

    蝇虎(《纲目拾遗》) 【异名】蝇狐、蝇蝗、蝇豹(崔豹《古今注》)。 【来源】为跳蛛科动物短螯蝇虎的全虫。 【动物形态】短螯蝇虎体小,长约1厘米,全身被绒毛,背面有黑色或灰黄色的斑纹…

  • 猪毛菜_猪毛菜的副作用_猪毛菜是中药吗

    基础信息 别名:扎蓬棵、刺蓬、三叉明棵、猪毛缨、叉明棵、猴子毛、蓬子菜、乍蓬棵子 性味:淡;性凉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润肠通便。主高血压病;多病;眩晕;失眠;肠燥便秘 生长采收 来…

  • 升麻

    升麻(《本经》) 【异名】周升麻(《本经》),周麻(《别录》),鸡骨升麻(陶弘景),鬼脸升麻(《纲目》),绿升麻(《医学广笔记》)。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升麻、兴安升麻和大三叶升麻…

  • 野棕

    野棕(《云南恩茅中草药选》) 【异名】山棕。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双籽藤的根。 【植物形态】双籽藤,又名:双子棕。灌木状,茎具棕衣。叶大,顶生,不等的羽状分裂,小叶少数,菱形,下面…

  • 九里香根

    九里香根(《南宁市药物志》) 【植物形态】芸香科植物九里香,祥"九里香"条。 【采集】秋季采,去净泥土,切片,晒干。 【性味】《文山中草药》:"味辛苦,性温。" 【归经】《广西中药…

  • 胡萝卜子

    胡萝卜子(《纲目》)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胡萝卜的果实。植物形态详"胡萝卜"条。 【采集】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将全草拨起或摘取果枝,打下果实,除净杂质,晒干, 【化学成分】种子含挥…

  • 天名精

    天名精(《本经》) 【异名】茢薽、豕首(《尔雅》),麦句姜、虾蟆蓝(《本经》),天芜菁(叫、品方》),天门精、玉门精、彘颅、蟾蜍兰、觐、地菘、天蔓菁(《别录》),葵松、鹿活草(《唐…

  • 苦菜花子

    苦菜花子(汪颖《食物本草》) 【来源】为菊种植物苦苣菜的花及种子。植物形态详"苦菜"条。 【性味】《纲目》:"甘,平,无毒。" 【功用主治】①《本草衍义》:"花:去中热,安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