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麻黄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支气管炎应用麻黄汤加减进行治疗,同时设77例西药对照组时行疗效对照。结果:治疗组显效59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麻黄汤对慢性支气管炎有显著治疗效果。

[关键词]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麻黄汤;中医中药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尤以老年人多见,50岁以上者高达15%左右,其高发病率严重危害着我国老年人的健康。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秋、冬季节为发病高峰期。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或气短,尤以清晨或夜间为重,痰量增多。当并发肺气肿时,除有咳、痰、喘等症状外,逐渐出现呼吸困难。起初仅在劳动时气促,随着病情发展,以后静息时也感气短[1]。本科室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用中医中药治疗,并同西药注射法进行对比,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慢性支气管炎标准的患者157例,其中,男性91例,女性66例,年龄32~75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30余年。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7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用麻黄汤加减,基本药物:麻黄9 g、桂枝6 g、杏仁6 g、甘草3 g。加减法: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水煎2 次,早晚分服,忌食油腻、烟酒、辛辣、生冷等食物[2]。

1.2.2 对照组青霉素G针800 000 U,im,bid。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200 000 U,im,bid。治疗期间暂停与本病有关的其他一切治疗药物。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治疗前后疗效的对比。

1.2.3 观察指标症状:咳嗽、咳痰程度、气喘轻重程度及持续时间;体征:体温、心肺体征、啰音、哮鸣音、舌象等;胸部X线片、痰液检查治疗前后各查至少2次。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急性发作期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评定:主要观察指标为咳嗽、咳痰、喘息及肺部体征。临床症状:咳嗽、咳痰、喘息及肺部哮鸣音是否恢复到发作前水平。显效:白天间断咳嗽,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咳痰量少、喘息偶有发作,程度轻,不影响睡眠或活动,肺部哮鸣音偶闻,或在咳嗽、深快呼吸后出现。有效:咳嗽、咳痰、喘息及肺部哮鸣音有减轻,但程度不足显效者。无效:咳嗽、咳痰、喘息及肺部哮鸣音3个疗程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检查指标疗效评定,①X射线检查:肺间质改变合并肺气肿的程度等,前后对比有明显好转者为有效;无改变者为无效。②呼吸功能检查:肺容量的流量有无明显好转,增大者有效,降低者无效[3]。③痰液检查:嗜酸粒细胞有无减少,前后对照减少者为有效,增多者为无效。

  2 结果

临床症状疗效对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1。

  3 讨论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清代医家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本院经20年临床反复实践,化裁治疗寒喘,确有神奇疗效[4-5]。中医理论在我国运用的历史悠久,中药的使用更是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所以中医中药在治疗支气管炎领域还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斌,应瑛,胡惠智. 清金宁肺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热)106 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5):34-36.

[2]冯水炎.小青龙汤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65 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3,18(106):48-49.

[3]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2.

[4]郑有顺.中药研究与应用[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9:279-282.

[5] 王锦鸿.新编常用中药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123.

文章来源:中国当代医药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806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附骨疽是什么病?附骨疽和臁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疽症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多按疽发生的部位命名。如生于腋下的叫腋疽,生于肋部的叫肋疽,生于脑后项部的叫脑疽,发于四肢、生于长骨部的叫附骨疽,部位以骨为最多,其次是股骨、肱骨和桡骨等等。…

  • 防感冒的5个小妙方

    一、常喝白开水:不但能保证机体的需要,还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废物之功效。二、常喝枣姜汤:用大枣10枚、生姜5片煎汤,每晚服用一次。三、坚持冷水洗脸:可增强人体耐寒、抗病能力。四、床…

  • 便血的中医治疗方剂

      1.便血验方歌 脾弱中虚湿热伤,下血便滞费思量。二两新鲜四季菜,枣枚十五共煎尝。枣补中宫能解毒,黄清湿热两周详。 注:先血后便,血下鲜红,大便不畅,舌红苔黄或黄腻,面平素又兼脾…

  • 百合枇杷羹可润白皮肤

    [组成]百合(鲜者良)30克,枇杷30克(去核),鲜藕30克洗净切片,淀粉适量,白糖少许。[制法与用法]将百合、枇杷果肉和藕同煮,将熟时放入适量淀粉调匀成羹,食时加白糖少许,亦可放…

  •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

    本书承载着两代人数十年学习、研究、应用《伤寒杂病论》及其113方的临床实践及经验,反映作者博通医籍经典,但不泥古、与时俱进,注重古为今用,中西结合,能达阴阳之理,擅用经方、小剂。李…

  • 理中汤,旋覆代赭汤加味治疗虚寒呃逆

    陈某,女,30岁,某厂职工。 初诊:1982年5月7日。患慢性胃炎年余,脘腹饱胀,隐痛,服药未愈。近2个月来,胃脘痞胀则伴呃逆,嗳气频作,呃声洪亮,呃后胀减,但须臾如故。呃甚掣引两…

  • 《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

    内容简介本书共收载中药有效成分357个,对各成分的CAS号、化学名、异名、结构式、分子式和分子量、来源、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包括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毒性作用)和应用(包括临床…

  • 名老中医治疗本虚标实之喘证

    张某,男,66岁,省财政厅干部。初诊:1980年3月12日。患者素有肺心病史,每值冬季即咳喘,今冬尤剧,在某医院已住院治疗2个月,病势未缓(已下病危通知)。目前咳嗽喘急,胸闷心悸,…

  • 宫颈癌方二

    枝9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桃仁15克,赤芍12克,乳香、没药各6克,昆布、海藻各15克,鳖甲18克,小锯锯藤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本方为民间方,适用于子宫颈癌。

  • 雀斑方八

    茵陈20克,生地榆、老紫草各15克,赤芍10克,地肤子、土茯苓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清热凉血,消斑美容,适用于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