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七窍解·目病根原

  目病者,清阳之上衰也。金水为阴,阴降则精盈,木火为阳,阳升则神化。精浊故下暗,神清故上光。而清阳之上发,必由于脉,脉主于心而上络于目,心目者,皆宗脉之所聚也。《内经》:心者,宗脉之所聚也。又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宗脉之阳上达九天,阳气清明,则虚灵而神发,所谓心藏脉而脉舍神也。《灵枢经》语。神气发现,开双窍而为精明。《素问》:夫精明者,所以别白黑,视长短。目者,神气之所游行而出入也。窍开而光露,是以无微而不烛。一有微阴不降,则云雾暧空,神气障蔽,阳陷而光损矣。

  清升浊降,全赖于土。水木随己土左升,则阴化而为清阳;火金随戊土右降,则阳化而为浊阴。阴暗而阳明,夜晦而昼光,自然之理也。后世庸工,无知妄作,补阴泻阳,避明趋暗,其轻者遂为盲瞽之子,其重者竟成夭枉之民。愚谬之恶,决海难流也!慨自师旷哲人,不能回既霍之目,子夏贤者,不能复已丧之明,况委之愚妄粗工之手,虽有如炬之光,如星之曜,安得不殒灭而亡失乎!

  然千古之人,未有如师旷、子夏之明者,所谓盲于目而不盲于心也。古之明者,察于未象,视于无形。夫未象可察,则象为糟粕,无形可视,则形为赘疣。官骸者,必敝之物,神明者,不朽之灵。达人不用其官用其神,官虽止而神自行,神宇泰而天光发,不饮上池而见垣人,不燃灵犀而察渊鱼,叶蔽两目而无远弗照,云碍双睛而无幽不烛。如是则听不用耳,视不用目,可以耳视,可以目听。此之谓千古之明者,何事乞照于庸工,希光于下士也!

  疼痛

  眼病疼痛,悉由浊气逆冲。目居清阳之位,神气冲和,光彩发露,未有一线浊阴。若使浊气冲逆,遏逼清气,清气升发,而浊气遏之,二气壅迫,两相击撞,是以作疼。而浊气之上逆,全缘辛金之不敛。金收而水藏之,则浊阴归于九地之下,金不能敛,斯水不能藏,故浊阴逆填于清位。金水逆升,浊阴填塞,则甲木不得下行,而冲击于头目。头目之痛者,甲木之邪也。甲木化气于相火,随辛金右转而温水藏。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烁,故白珠红肿而热滞也。

  手足少阳之脉,同起于目锐眦,而手之三阳,阳之清者,足之三阳,阳之浊者,清则上升,浊则下降。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其气皆升;足之三阳,自头走足,其气皆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足三阳病则上逆。凡下热之证,因手少阳三焦之陷;上热之证,因足少阳胆经之逆。故眼病之热赤,独责甲木而不责于三焦也。其疼痛而赤热者,甲木逆而相火旺;其疼痛而不赤热者,甲木逆而相火虚也。

  赤痛之久,浊阴蒙蔽,清阳不能透露,则云翳生而光华碍。云翳者,浊气之所郁结也。阳气未陷,续自升发,则翳退而明复,阳气一陷,翳障坚老,而精明丧矣。其疼痛者,浊气之冲突。其盲瞽者,清阳陷败而木火不升也。

  木火之升,机在己土,金火之降,机在戊土。己土左旋,则和煦而化阳神,戊土右转,则凝肃而产阴精。阴精之魄,藏于肺金,精魄重浊,是以沉降;阳神之魂,藏于肝木,神魂轻清,是以浮升。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自然之性也。

  脾升胃降,则在中气。中气者,脾胃旋转之枢轴,水火升降之关键。偏湿则脾病,偏燥则胃病,偏热则火病,偏寒则水病。济其燥湿寒热之偏,而归于平,则中气治矣。

  柴胡芍药丹皮汤

  黄芩三钱,酒炒 柴胡三钱 白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左目赤痛者。

  百合五味汤

  百合三钱 五味一钱,研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右目赤痛者。

  热甚加石膏、知母。

  百合五味姜附汤

  百合三钱 五味一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水土寒湿而上热赤痛者。

  或不赤不热而作疼痛,是无上热,去百合、芍药,加桂枝。

  茯泽石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栀子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石膏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湿热熏蒸,目珠黄赤者。

  桂枝丹皮首乌汤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首乌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龙眼十个,肉

  煎大半杯,热服。

  治昏花不明,而无赤痛者。

  桂枝菖蒲汤

  柴胡三钱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菖蒲二钱

  煎半杯,热服。

  治瞳子缩小者。

  乌梅山萸汤

  五味一钱 乌梅三钱,肉 山萸三钱,肉 甘草二钱 首乌三钱 芍药三钱 龙骨二钱 牡蛎三钱

  煎半杯,温服。

  治瞳子散大者。

  姜桂参苓首乌汤

  人参三钱 首乌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煎半杯,温服。

  治目珠塌陷者。

  芍药枣仁柴胡汤

  芍药三钱 甘草三钱 首乌三钱 枣仁三钱,生,研 柴胡三钱 丹皮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目珠突出者。

  医书自唐以后无通者,而尤不通者,则为眼科。庸妄之徒,造孽误人,毒流千古,甚可痛恨!谨为洗发原委,略立数法,以概大意。酌其脏腑燥湿寒热而用之,乃可奏效。若内伤不精,但以眼科名家,此千古必无之事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80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3/2024
下一篇 08/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三·脉法解·真藏脉义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肺肝心肾,四象攸分,…

  • 卷五·杂病解上·颠狂根原

      颠狂者,即惊悸之重病也。肝为木,其气风,其志怒,其声呼。心为火,其气热,其志喜,其声言。肺为金,其气燥,其志悲,其声哭。肾为水,其气寒,其志恐,其声呻。脾为土,其气湿,其志忧,…

  • 卷六·杂病解中·痢疾根原

      痢疾者,庚金乙木之郁陷也。金主气而木主血,金生于土,木生于水,水温土燥,则金融而气调,木荣而血畅。水寒土湿,不能升庚金而达乙木,则金木俱陷。   魄门者,肾之所司,而阳明燥金之…

  • 卷五·杂病解上·肺痈根原

      肺痈者,湿热之郁蒸也。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气滞痰生,胸膈瘀塞,湿郁为热,淫泆熏蒸,浊瘀臭败,腐而为脓。始萌尚可救药,脓成肺败则死。此缘湿旺肺郁,风闭皮毛,卫气收敛,营郁为热,热…

  • 卷四·劳伤解·阴脱

      阳自右降,降于坎府,而化浊阴,则又含阳气,是谓阳根。阳性温和而升散,阴气左升而不陷者,有此坎阳以辟之也。其升散之权,全在于脾,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   二十难曰:脱阴者…

  • 卷四·劳伤解·气积

      肺藏气而性收敛,气病则积聚而不散,而肝气之积聚,较多于肺。肺气积聚,则痞塞于心胸;肝气积聚,则滞结于脐腹。   盖气在上焦则宜降,而既降于下,则又宜升。升者,肝之所司,以肝木主…

  • 卷一·天人解·脏腑生成

      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伦。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  …

  • 卷六·杂病解中·蛔虫根原

      蛔虫者,厥阴肝木之病也。木郁则蠹生,肝郁则虫化。木以水为母而火为子,乙木升于己土,胎于癸水而生君火,水升而化清阳,是以火不上热;甲木降于戊土,胎于壬水而生相火,火降而化浊阴,是…

  • 卷六·杂病解中·淋沥根原

      淋沥者,乙木之陷于壬水也。膀胱为太阳寒水之府,少阳相火随太阳而下行,络膀胱而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相火在下,逢水则藏,遇木则泄。癸水藏之,故泄而不至于遗溺;乙木泄之,故藏…

  • 卷四·劳伤解·精神

      神胎于魂而发于心,而实根于坎阳;精孕于魄而藏于肾,而实根于离阴。阴根上抱,是以神发而不飞扬;阳根下蛰,是以精藏而不驰走。阳神发达,恃木火之生长,而究赖太阴之升;阴精闭蛰,资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