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00例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 观察加减乌梅丸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 对200例确诊(UC)的患者给予口服加减乌梅丸并观察疗效。结果 200例(UC)治愈171例,显效8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2%。结论 口服加减乌梅丸治疗(UC)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价格低。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 ;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 (UC),是指一种原因不完全明了的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性疾病。常常累及全结肠,主要限于结肠黏膜,且以溃疡为主。在临床中溃疡多在乙状结肠、直肠为多见,其次在盲肠、升结肠。几乎不侵及肠肌层和浆膜。长期不愈,结肠黏膜或伴有有假性息肉,但极少恶变。慢性持续者黏膜弹性降低,绉襞减少,板硬光滑,血管粗状紊乱。本病急、慢、轻、重悬殊。笔者从80年代初以来至今十多年的门诊治疗观察,对比组采用常规治疗,不良反应显、疗程长,复发率高,且很多患者不接受常规治疗。口服加减乌梅丸治疗(UC)取得了明显疗效,现简介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例(UC)中男性169例,占总数的84.5%;女性31例,占15.5%。男性169例中,20~40岁138例,占81.7%;40~55岁31例,占18.5%。女性31例中20~40岁21例,占67.7%,40~55岁10例,占32.3%。本组均为门诊病例,均经乙状结肠镜,电子结肠镜检查,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经活检27例,占总数1 3.5%。本组症状明显168例,占84%;相对轻32例,占16%。肠外症状关节疼74例,占37%;轻度、中度贫血38例,占19%,皮肤黏膜损伤3例,占1.5%;并发结肠黏膜炎性息肉36例,占18%;肛周脓肿13例,占6.5%;结肠狭窄3例,占1.5%。

  2 治疗方法

采用以《伤寒论》乌梅丸为基础方加减,丸改成煎汤服用,减细辛、桂枝,且用量更变,乌梅6g,干姜3g,附子(炮)3g,黄连20g,黄柏30g,当归6g,蜀椒3g,党参10g,地榆(炒)30g,白及3g,白芍30g,甘草3g,丹参15g,艾叶6g。水煎服,2日1剂,每日3次,每次100~200 mL,温服,10d为1疗程,一般1个疗程,很少服用2个疗程,阴虚火旺者,方中热性药酌减,至于于高血压、糖尿病、妊娠、哺乳期均无实验病例,慎用,有待探讨。

  3 疗效观察

本组200例,治愈171例,85.5%;显效8例,占4%;有效5例,占2.5%,总有效92%,无效16例,占8%。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辅检正常,2年以上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远期效果差。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反复发作。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辅助检查无明显改变。

4 病案例举

患者魏××,男,41岁,村民,于1980年4月16日来门诊就诊,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便挟少量血迹2年,加重7d,曾在某市医院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曾服用柳氮磺胺吡啶、激素,中药灌肠等治疗,病情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查体:面表痛苦,心烦易怒,体温36.8~37.2℃细菌培养未发现致病菌。服用加减乌梅丸2剂明显好转,再服4剂而愈,访3年未发。

  5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有急、有慢,但在临床中以慢性、慢性持续为主,其次是慢性急发为多见,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对比病例,采用常规治疗,不良反应明显。远期效果差,往往很多患者不接受常规治疗,或一旦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迫使停药而终止治疗。笔者根据临床表现,病程长、反复的特点,按中医理论辨证,属于寒温失调,错综复杂,治疗以寒热并,调整阴阳,病久多虚多瘀,佐以固本祛瘀,合之有寒热并用,调和阴阳,固本活血的作用,所以效果明显。

然而患者大多有情绪紧张,多虑的特点,临床中不可忽视,可从中药或重视心理治疗,饮食方面常规调护,在这不多阐述。在临床中患者的体质,男、女,伴有其他疾病等因素,会出一些不同的临床表现,应作相应的加减。一旦病稳定,防止复发,则采用中医固本,笔者多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或脾肾同补。

文章来源:新医学导刊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8118.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中药应用诀窍》

    内容提要如何选药组方,使方与证达到统一,进而取得好的疗效,这是摆在每一位中医工作者面前的基本问题。而这个“好的疗效”,正是中医学的生命力所在。如果没有好的疗效的支撑,中医学便失去了…

  • 眼癣(鳞屑性睑缘炎)的中医治疗医案

    叶某,女,20岁。于1982年2月18日就诊。症状:双眼睑发痒,时而涩痛,上下眼睑肤色暗黄发灰,眼睑缘睫毛尽头有糠麸样白色鳞屑,拭去鳞屑其部位潮红充血,有些睫毛已脱落,屡经中西医施…

  • 湿阻型湿疹的治疗方

    候:多为亚急性湿疹,皮损色暗、淡红或不红,水疱不多,但液水浸淫,常伴有胃纳不香,面色萎黄,便溏溲少,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除湿,养血润肤。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15g,白术…

  • 白萝卜治冻疮

    取白萝卜一个,洗净切成厚片,用火烤热,睡前蘸姜粉涂擦患处10-20分钟,每天一次,至痊愈为止。

  • 《中医小方杂谈》

    内容简介小方是历代医家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反复锤炼而成的方剂,是诸多名方的组方基础,具有配伍关系稳定、量效关系确切、应用指征明确、价廉易于接受等特点。作者广泛搜集材料,结合自己的临床…

  • 虎杖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春秋二季采挖。始载于《名医别录》,别名:阴阳莲、花斑竹、苦杖、酸杖、斑杖、大虫杖、蛇总管、大活血、活血丹、活血龙、野黄连、酸筒杆等。虎杖生于山…

  • 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建中汤 出自《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9g) 甘草二两,炙(6g) 大枣十二枚,擘(6枚)芍药六两,(18g) 生姜三两,切(9g)胶饴一升(30g) 【用法】 上…

  • 痛泻要方合左金丸治疗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便次多,粪便稀薄脾胃弱,肝郁乘脾命火衰,清浊混杂病遂生。 注:慢性肠炎属中医“下利”、“泄泻”范围。临床以便次频多,粪便稀薄或稀水样粪便为特征。病因主要是脾胃虚弱,功能障碍…

  • 润肤方六

    杏仁(汤浸、去皮尖)200克,白附子末90克,密陀僧(研细)、胡粉(细研)各60克,白羊髓250克,珍珠末1克,白鲜皮末30克,酒300毫升,鸡蛋白7枚。将药先以杏仁入少酒,研如膏…

  •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皮肤病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皮肤病的辨证指征及主要机理:头痛(项强)、恶寒;脉浮;局部表现见皮疹红热不明显,遇寒加重,得暖则减;皮疹及瘙痒主要见于背部太阳经循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