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杂病解下·黄疸根原

  黄疸者,土湿而感风邪也。太阴湿土主令,以阳明戊土之燥,亦化而为太阴之湿。设使皮毛通畅,湿气淫蒸,犹得外泄。一感风邪,卫气闭阖,湿淫不得外达,脾土堙郁,遏其肝木。肝脾双陷,水谷不消,谷气瘀浊,化而为热。瘀热前行,下流膀胱,小便闭涩,水道不利。膀胱瘀热,下无泄路,熏蒸淫泆,传于周身,于是黄疸成焉。

  其病起于湿土,而成于风木。以黄为土色,而色司于木,木邪传于湿土,则见黄色也。或伤于饮食,或伤于酒色,病因不同,总由于阳衰而土湿。湿在上者,阳郁而为湿热,湿在下者,阴郁而为湿寒。乙木下陷而阳遏阴分,亦化为湿热;甲木上逆而阴旺阳分,亦化为湿寒。视其本气之衰旺,无一定也。

  其游溢于经络,则散之于汗孔;其停瘀于膀胱,则泄之于水道。近在胸膈,则涌吐其腐败;远在肠胃,则推荡其陈宿。酌其温凉寒热,四路涤清,则证有变状而邪无遁所,凡诸疸病,莫不应手消除也。

  谷疸

  谷入于胃,脾阳消磨,蒸其精液,化为肺气。肺气宣扬,外发皮毛而为汗,内渗膀胱而为溺。汗溺输泄,土不伤湿,而木气发达,则疸病不作。阳衰土湿,水谷消迟,谷精堙郁,不能化气,陈腐壅遏,阻滞脾土,木气遏陷,土木郁蒸,则病黄疸。

  中气不运,升降失职,脾陷则大便滑溏,胃逆则上脘痞闷。浊气熏蒸,恶心欲吐,恶闻谷气。食则中气愈郁,头眩心烦。此当扩清其菀陈,除旧而布新也。

  酒疸

  酒醴之性,湿热之媒。其濡润之质,入于脏腑,则生下湿;辛烈之气,腾于经络,则生上热。汗溺流通,湿气下泄而热气上达,可以不病。汗溺闭塞,湿热遏瘀,乃成疸病。

  其性嗜热饮者,则濡润之下伤差少,而辛烈之上伤颇重;其性嗜冷饮者,则辛烈之上伤有限,而湿寒之下伤为多。至于醉后发渴,凉饮茶汤,寒湿伤脾者,不可胜数,未可以湿热概论也。

  色疸

  肾主蛰藏,相火之下秘而不泄者,肾藏之也。精去则火泄而水寒,寒水泛滥,浸淫脾土,脾阳颓败,则湿动而寒生。故好色之家,久而火泄水寒,土湿阳亏,多病虚劳,必然之理也。水土寒湿,不能生长木气,乙木遏陷,则生下热。土木合邪,传于膀胱,此疸病所由生也。

  其湿热在于肝胆,湿寒在于脾肾。人知其阴精之失亡,而不知其相火之败泄,重以滋阴助湿之品,败其脾肾微阳,是以十病九死,不可活也。

  甘草茵陈汤

  茵陈三钱 栀子三钱 大黄三钱 甘草三钱,生

  煎大半杯,热服。

  治谷疸腹满尿涩者。

  服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五苓散

  白术 桂枝 猪苓 茯苓 泽泻

  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空腹米饮和服一汤匙,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

  治日暮寒热者。

  硝黄栀子汤

  大黄四钱 芒硝三钱 栀子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汗出腹满者。

  栀子大黄汤

  栀子三钱 香豉三钱 大黄三钱 枳实三钱

  煎一杯,热分三服。

  治酒疸心中懊憹热疼,恶心欲吐者。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甘草 茯苓

  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

  治色疸额黑身黄者。

  服后病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

  色疸,日晡发热恶寒,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热,腹胀满,身黄,额黑,此水土瘀浊之证,宜泻水去湿,通其二便。仲景用硝矾散,硝石清热,矾石去湿。此变而为滑石、元明粉,亦即硝矾之意。用者酌量而通融之,不可拘泥。

  黄疸之家,脾肾湿寒,无内热者,当用姜、附、茵陈,不可误服硝黄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815.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3/2024
下一篇 08/03/2024

相关推荐

  • 卷六·杂病解中·腹痛根原

      腹痛者,土湿而木贼之也。乙木升于己土,甲木降于戊土,肝脾左旋,胆胃右转,土气回运而木气条达,故不痛也。水寒土湿,脾气陷而胃气逆,肝胆郁遏,是以痛作。   盖乙木上升,是为枝叶,…

  • 卷三·脉法解·二十四脉

      浮沉   浮沉者,阴阳之性也。《难经》: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阳性浮而阴性沉,呼出为阳,心肺之气也;吸入为阴,肾肝之气也。   心肺之脉俱浮,…

  • 卷一·天人解·卫气出入

      卫气昼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藏二十五周。   卫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阳之睛明始。睛明在目之内眦,足太阳之穴也。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至小指…

  • 卷七·杂病解下·历节根原

      历节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膝踝乃众水之溪壑,诸筋之节奏,寒则凝冱于溪谷之中,湿则淫泆于关节之内,故历节病焉。   足之三阴,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水木之升…

  • 卷八·七窍解·目病根原

      目病者,清阳之上衰也。金水为阴,阴降则精盈,木火为阳,阳升则神化。精浊故下暗,神清故上光。而清阳之上发,必由于脉,脉主于心而上络于目,心目者,皆宗脉之所聚也。《内经》:心者,宗…

  • 卷七·杂病解下·暍病根原

      暍病者,暑热而感风寒也。热则伤气,寒则伤形。《素问·通评虚实论》: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以寒性敛闭,暑性疏泄,寒闭其形而皮毛不开,是以气盛而身寒;暑泄其气而腠…

  • 卷七·杂病解下·齁喘根原

      齁喘者,即伤风之重者也。其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较之伤风之家倍甚。脾土常陷,胃土常逆,水谷消迟,浊阴莫降。一遇清风感袭,闭其皮毛,中脘郁满,胃气愈逆。肺藏壅塞,表里不得通达,宗气…

  • 卷三·脉法解·浮沉大小

      五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阳浮而阴沉,其性然也。   然阳主降而阴主升,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

  • 卷六·杂病解中·蛔虫根原

      蛔虫者,厥阴肝木之病也。木郁则蠹生,肝郁则虫化。木以水为母而火为子,乙木升于己土,胎于癸水而生君火,水升而化清阳,是以火不上热;甲木降于戊土,胎于壬水而生相火,火降而化浊阴,是…

  • 卷五·杂病解上·噎膈根原

      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脾阳左升,则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上窍不闭。下窍开,故旧谷善出,上窍开,故新谷善纳。新旧递嬗,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   其上下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