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嘉祐补注政类本草》

唐慎微  约生活于11~12世纪间,字审元。原籍蜀州晋阳(今四川崇庆),出身于世医家庭,对经方深有研究,知名一时。元佑年间(1086~1094)应蜀帅李端伯之招,至成都行医,居于华阳(当时成都府东南郊),遂为华阳人。唐氏虽语言朴讷,容貌不扬,但睿智明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患者不分贵贱,有召必往,风雨无阻。为读书人治病从不收钱,只求以名方秘录为酬,因此学者喜与交游。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方一药,必录而相咨。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药学资料。

为唐氏编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增广见识,提供了有利条件。1082~1083年间,尚书左亟蒲传正看过该书初稿后,要保荐唐氏做官,但唐氏拒而不受,继续修订增补自己的本草著作,约于1098年以后定稿。完成全书31卷,反映了宋代药物学的发展水平。唐慎微以个人之力完成如此宏伟精湛的药学巨著,刊行之后,产生了重大的国内外影响。证类本草 宋代的的代表医药书籍,全书有要1558种,书中还带有方剂和药材的图片,在医学上有很大的价值,在文学上也有不错的价值。

嘉祐二年(1057)校正医书局成立伊始最早承担的任务就是校修《开宝本草》,主要参与者有太常少卿直集贤院掌禹锡、职方员外郎秘阁校理林亿、殿中亟秘阁校理张洞、殿中亟馆阁校理苏颂、医官秦宗右、朱有章、太子今舍陈检等。最后由光禄寺丞高保衡负责审校。历时三年,于嘉祐五年(1060)八月书成,命名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

《嘉祐本草》共收载药物1082种,其中新补82种,新定17种。除继承《开宝本草》旧有体例外,掌禹锡等把自家从历代文献中摘录补入该书者标为“新补”,把民间采集到的新药物标为“新定”,由掌禹锡等自家注说的内容则冠之以“臣禹锡等谨按”。

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2资源分,请先登录本站所有资源均转载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之用!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8255.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中医验方治疗积滞化热引起的低烧

    低烧不退因滞热,两颧潮红午后热。食减腹胀恶呕吐,心烦便干手足(心)热。清热化滞青蒿知,胡连地骨鸡内金。熟军陈皮郁栀子,玉片莱菔麦楂曲。 方药: 青蒿10g 知母8g 胡黄连6g 熟…

  • 清热通络化湿汤治疗产后关节痛

    湿热内蕴风邪侵,周身关节痛串疼。关节肿胀活动废,疼痛较重热恶风。烦闷口干脉滑数,清热通络化湿痹。银藤灵仙嫩桑枝,赤芍豆卷鲜松节。防风防己络石藤,伸筋透骨苍海风。 方药: 清热通络化…

  •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伴左侧附睾炎的中医治疗经验

    胡某,男,33岁,成都某设计院技术员。病人于1975年患痢疾1个月,用西药治疗后泻痢暂止,但大便一直溏薄,常带黏液和少量脓血。每因饮食不慎或劳倦受凉而反复发作,间或便秘,每次腹泻延…

  • 治疗性欲低下的偏方13

    麻雀50只,蛇床子150克。先将麻雀杀死去毛及内脏,煮烂去骨,然后与蛇床子煎熬成膏,炼蜜为丸,每丸9克,1日2次,每次服1-2丸,温开水送服或酒送服。本方补肾助阳益气,适用于因肾阳…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床新用

    方药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功效:解表退热,除湿止痒。 方药组成:麻黄2两(去节),连翘2两,杏仁40个(去皮尖),赤小豆1 L,大枣12枚(擘),生梓白皮1L(切),生姜2两…

  • 牙病方

    荆芥(不欠火)、土芎、细辛、当归各等分。药为细末,过筛,用牙刷浸水沾取药粉揩齿,不可马上用水漱去,须口合药气人牙内良久,方漱为佳。本方祛风行气。可使牙齿坚固。

  • 胃癌方一

    菱粉30克,粳米50克。粳米淘洗干净,如常法煮粥,待米熟时,调入菱粉,用小火烧至粥成,每日2次。本方益肠胃,解内热,防癌肿。可用于年老体虚,慢性泄泻,胃肠道癌者食用。

  • 枳实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枳壳的功效和作用

    本文目录 1 枳实的作用与功效2 枳实的食用方法2.1   枳实和枳壳的区别3  枳壳的功效与作用枳实的作用与功效 枳实,中药名。 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主…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临床运用

    [摘要] 本文总结分析了近10年来《伤寒论》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临床应用,发现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适用于急、慢性荨麻疹、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奶癣、周围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 美容药膳

    【原料】水发海参200克,鲜笋或水发竹笋100克,瘦猪肉汤500毫升。【制法】将水发海参切成长条,鲜笋切成片。将肉汤烧开,加入海参、竹笋,小火片刻,加入盐、糖、酱油、黄酒、淋入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