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逍遥散治疗颈项部肿胀感1例

摘要:逍遥散,中医方剂名。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效。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小叶增生等属干郁血虚脾弱者。

关键词:逍遥散;颈项部肿硬;医案

逍遥散方主治肝郁血虚,脾胃虚弱证,以本方化裁治疗颈项部肿胀,伴有气窜感具有良好的效果。逍遥散方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效为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主治肝郁血虚,脾胃虚弱证。证候为情志不畅,常无故叹息,胸胁胀闷或疼痛,或头痛目眩,神疲食少,或寒热往来或月经不调,或乳房胀痛,却没有对于以颈项部肿胀,伴有气窜感为主诉的记载。笔者借鉴前人诊治经验,结合病史,以此方加减治疗颈项部肿胀具有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案:患者郭某某,女,68岁,主诉:颈项部肿胀1月余,伴耳后气窜感3d。患者老年女性,体型肥胖,平素焦虑易怒,气短乏力,纳少腹胀,大便干。自诉1月前因生气后突觉颈部紧如裹,项部肌肉胀硬,两胁肋胀满,多方诊治,处方用药多以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为主。患者诉服用之后胁肋胀满稍好,但出现乏力懒言,疲倦乏神,易激惹恼怒的情形,后又因琐事于3d前再次恼怒,颈项肿胀更甚,并觉有向耳后气窜感,再次服用前药,竟无半点效果,反加重颈僵,故于今日来我处诊。四诊细察,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饮食如故,二便如常,项部肌肉僵硬,俯仰不适,既往高血压病,乙型肝炎,腔隙性脑梗塞病史。

1.2疏肝无效,祛邪为先 细细思忖,本病之初,因怒而起,首辨在肝,以疏肝为法,本为正治,而取效甚微,辨证定有不逮之处,结合舌脉,乃有湿邪之象,辨证为肝郁气滞夹湿,处以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减。组方:柴胡12g,炙甘草12g,白芍12g,枳壳12g,厚朴15g,陈皮15g,苍术15g,3剂。患者服用3剂后,颈部僵硬无任何变化,气短乏力加剧,腹胀减轻,大便无力。

1.3虚证在前,误在祛邪 服药后,患者再次出现乏力加剧,气短懒言,方悟重蹈覆辙矣。前医以疏肝理气为主致患者乏力,此再以祛邪,更伤正气。患者老年女性,平素气短乏力,乃气血虚弱之象,初看此患者囿于局部,竟无视素体虚弱,本以为理气祛邪后,扶正调理即可,通过用药方知,患者素体气血虚弱,已难以承受理气祛邪对于气的损伤。故改弦更张,诊为郁证,辨证为血虚肝郁,脾虚湿阻证,治疗以养血柔肝,理气化湿为主,以逍遥散合半夏心汤加减为主。组方:当归15g,柴胡9g,白芍10g,茯苓10g,白术10g,党参15g,甘草6g,半夏9g,黄连3g,干姜3g,黄芪15g,7副,水煎服,早晚分服。次诊:患者大悦,诉颈项部不适好转,项部肌肉扪之变软,继服前方7剂,患者病愈,后随诊未发。

按:《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循颈……至肩上……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颈、胁肋及耳后皆为胆经所过,肝胆互为表里,故前人诊治此案,多以疏肝解郁为法,或以柴胡疏肝散,或以沉香舒郁治之,虽胁肋胀满好转,但因恼怒,诸症复作,遂改以养血为主,以逍遥散加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患者平素焦虑易怒,故气机不畅,肝阴亏虚。《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云:“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故本病为本虚标实,病机为血虚,肝郁,脾虚。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故以逍遥散为主方治之。方以当归补血活血,疗血虚而滞,故为君。白芍养血柔肝,与当归一散一收,同调肝气,故为臣药。白术与茯苓健脾利湿,助运化为佐。柴胡清热疏肝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患者平素乏力明显,偏于脾虚,加黄芪益气健脾。腹胀纳少,加泻心汤斡旋中焦,调畅气机。诸药合用,养血疏肝,健脾理气,除湿消胀,疗效显著。肝胆相邻,胆经之病,调肝可治。逍遥散可用于治疗胆经之证,逍遥散主治证候包括胆经病证,如颈项部紧胀感,耳后走窜感等。逍遥散可疏肝理气,但与理气诸方相比,重在养血,健脾。可改善血虚-肝郁-脾虚-血虚的恶性循环,可从根本改善肝脾失调之证。

2 讨论

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寒热,头痛,目眩等证随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虚运化无力之故。脾虚气弱则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所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调达,为君药;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为佐药。用法中加入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温胃和中,为使药。

逍遥散同名方剂约有十六首,其中《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柴胡10g、当归10g、芍药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煨生姜3g、薄荷3g,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效。主治因肝气郁结、脾虚血弱所致的肝郁脾虚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腺增生症、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该方剂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镇痛、镇静、保护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抗炎、抗氧化、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同时又能改善心脏、血液循环及流变学功能;有保肝、利胆、抗溃疡、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抗肿瘤作用,对肝胆、胃肠疾病治疗有明显的针对性;对经前期综合征、胃神经官能症等非感染性疾病以及子宫肌瘤等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炳照.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92-96.

[2]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文章来源:医学信息   作者:于洁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855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的临床应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虚劳血痹肝家方。肝寒痛痹加温药,阴火乌麻芪藿尝。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的首方,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组成,治疗因虚而致气血痹阻,呈现身体…

  •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老年性尿潴留,肾功能衰竭

    在临床上老年性尿潴留虽然较为常见,但大多需要长期导尿,且有感染之害,使病人苦不堪言。尤其是年事已高,同时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是坐以待毙。吉良晨老师在临床上曾应用六味地黄汤为核心…

  • 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本文目录 1 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1.1 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详解2  鱼腥草的医药用法3  鱼腥草的治病偏方4 鱼腥草的食用方法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 鱼腥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5…

  • 眼睑痉挛中药方剂

    中医方剂(一)【辨证】心肺两虚,痰气上冲。【治法】补气逐瘀,解痉化痰。【方名】补气镇惊汤。【组成】炙黄芪24克,柏子仁12克,川芎6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茯神10克,当归身1…

  • 茵陈附子汤加味治疗湿困脾阳型黄疸肝炎

    湿困脾阳成阴黄,身目虽黄色暗晦。神疲畏寒四肢冷,六脉沉细苔白腻。治宜茵陈加附子,干姜术桂草苓泽。 方药: 茵陈附子汤加味: 茵陈30g 炮附子10g(先煎) 干姜10g 白术15g…

  • 荨麻疹血虚型治疗1

    当归10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僵蚕10个,蝉蜕6个。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 《糖尿病名医选方用药》

    《糖尿病名医选方用药》主要介绍了中西医诊治糖尿病的临床知识,糖尿病的西医诊断、治疗用药,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名医诊治经验、名医效验方、中药优选经验、药对、单味药应用经验及常用中药…

  • 治疗痤疮的偏方7

    大枣3个,胡椒7粒,葱须10个。制用法:共捣成泥状,摊在布上敷患处,3天换药1次。疗效:1-2次即愈。

  • 子宫出血

    (非经期或无子宫肌瘤者)鹅毛若干,烧成灰,取半汤匙用黄酒冲服,一日一次,用3~5天。

  • 浮萍的临床应用,治疗瘾疹的方剂一则

    浮萍,亦名紫背浮萍,又名紫萍,性味辛寒,入肺经,功能祛风、发汗、行水,可治斑疹不透、皮肤瘙痒、风热瘾疹、皮肤水肿等,一般用量5-10g,鲜者可用30g。皮肤科临床取其发汗透表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