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运用桂枝加附子汤经验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年,擅长运用经方,对多种疑难病症收效明显。笔者随师侍诊,收获良多。现将仝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理论基础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炮附子6味药组成,即为桂枝汤加附子。此方为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汗漏不止,且表邪仍未解而设,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附子温经扶阳、振奋卫阳,在扶阳基础上,透邪外出或祛风解肌、调和营卫。

  2 桂枝加附子汤应用分析

仝师认为,凡因感受外邪而致的阳气亏虚,无论是否兼夹表邪,均宜表里同治。若单纯解表,则阳气无力鼓动;单纯治里,则外邪伏而不出。故应鼓动阳气,并开表引伏邪外出。徐灵胎谓:“盗贼入室,定当先驱盗贼,而后固其墙垣,未有盗贼未去,而先固其墙垣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亦有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可知治表不仅为有表证立法,亦为沉难痼疾的法宝,皮毛乃外邪入侵的重要途径,亦应为邪气外出的通道,开门逐盗最为上策。喻嘉言更谓:“邪陷入里,虽百日之久,仍当引邪由表出里,不死不休!”桂枝加附子汤以附子温肾壮阳、鼓动阳气,桂枝汤则有表证解表,无表证则起开门逐盗之功。

  3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27岁,2009年12月16日初诊。荨麻疹反复发作1年。2008年冬,无明显诱因出现大面积红色丘疹,高出皮肤约1 cm,痒甚,20~30 min可自行消退,丘疹主要集中于大腿和面部,多在受寒后发作,平素怕冷。刻诊:全身丘疹,瘙痒,口干,但不欲多饮,月经常后错7~14 d、量尚可,伴痛经,纳可,寐可,大便日1次,舌淡红,苔厚,脉略滑。既往史:8年前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一直服用优甲乐至今,甲状腺功能已正常。西医诊断: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证属风寒内伏,阳气亏虚)。处方:桂枝30 g,白芍30 g,炙甘草15 g,黑附片(先煎2~4 h)45 g,生姜5大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上方7剂后诸症改善,守方加三七粉(分冲)9 g、当归15 g,继服28剂后,诸症缓解,且自觉较从前耐寒。

按:“疹性喜透,非透难解”,患者自2008年冬开始发作,且丘疹伴有痒感,加之后来多在受寒后发作,可推断当时因感受风寒之邪,人体正气无力与之相搏;从平素怕冷可知其素体阳气不足,使风寒之邪冰伏体内与阳气相争。当内伏之风寒不敌人体之阳气时,表现为丘疹消退,当感受寒邪时,加之体内之伏寒,人体正气不足与邪气抗争,丘疹再次发作,且伏寒进一步耗伤阳气而使阳气亏虚。口干但不欲多饮,乃肾阳亏虚,不能蒸腾津液上承所致;月经后错及痛经,乃阳虚兼有寒邪引起,寒性凝滞,不通则痛,经血亦不能如期而至。总的病机乃属风寒内伏,阳气亏虚。

桂枝加附子汤扶阳解表或透表,使阳复表解,或阳复伏透。本案患者风寒内伏,阳气亏虚,药证相符,故投之即效。方中以桂枝汤祛风透表、调和营卫,此时桂枝汤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解表,因患者无表证相关症状,而在于开表或透表,使伏于体内的风寒之邪得以外出,即“邪之入路,亦乃邪之出路”。《本草备要》言(附子)“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辛甘有毒,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同干姜、桂枝,温经散寒发汗),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附子以其大热纯阳、浮而不沉、走而不守之功,鼓动阳气驱逐邪气向外透达。附子与辛温发散的桂枝相配能逐表之风寒、开通腠理,桂枝又能入肾,达下焦,与附子同用,能驱在里之寒,二者合用既能逐伏寒,又能开通,故收效明显。《本草崇原》更谓“附子味辛性温,生于彰明赤水,是禀大热之气,而益太阳之标阳”,可知其能直接振奋表阳。

二诊时见已收效,故效不更方,在原有基础上加养血活血之品,因患者发作时伴有瘙痒,知其兼夹风邪,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佐以养血活血之品,有助于风邪外出,且寒邪凝滞,易造成血瘀而致寒瘀,故佐以养血活血之品,有助于瘀血消散。三七,《本草求真》谓“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试以诸血之中入以三七,则血旋化为水矣”,其化瘀血之功可见一斑,合当归补血活血,又能使祛瘀而不伤正。

案例2:患者,女,41岁,2009年2月16初诊。2004年,患者因产后失于护理保养,导致肢体畏寒,口服附子理中丸、玉屏风散之类,未见明显疗效。刻下:体表怕冷,恶风,易汗出,汗出后畏寒甚,受凉易落枕、易肌肉紧张,受凉处喜温喜按,怕食凉物,纳可,多梦易醒,大便先干后稀、受凉则日行3~4次,小便清长,舌淡、舌底瘀,脉细弦数。既往有2次自然流产史。西医诊断:产后综合征。中医诊断:产后风(证属风寒外束,营卫不和,阳气亏虚)。处方:桂枝30 g,白芍30 g,炙甘草9 g,黑附片(先煎2~4 h)15 g,当归15 g,三七粉(分冲)12 g,蒲黄15 g,柴胡6 g,黄芩30 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上方14剂后,怕冷、怕风、汗出皆减轻,仍易醒,近日出现左锁骨中线一过性刺痛。遂在原方基础上去蒲黄、柴胡、黄芩,加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30 g,血竭粉(分冲)3 g,葛根30 g,鸡血藤30 g,生姜5大片,炒酸枣仁30 g,五味子9 g。继服14剂,诸症明显好转,后以此稍作加减,调治3月而愈,未再复发。

按:患者因产后失于护理,外邪乘虚而入,致人体阳气亏虚而表现出畏寒。体表怕冷、恶风、汗出乃表阳虚的表现,“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后进一步耗损阳气,故汗出后畏寒甚。《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亏虚时再加受凉伤阳,阳气失其精柔之性,表现为筋脉肌肉拘挛,故受凉后容易出现落枕、肌肉紧张。喜温喜按、怕食凉物、小便清长,乃里阳虚的表现。总之,本案患者病机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阳气亏虚。故选用桂枝加附子汤扶阳解表。虽始因感受外邪所致,但邪气未伏留体内,又出现风寒表虚证的相关表现,故本案方中桂枝汤的功用不在透表,而在于解表,取其祛风解肌、调和营卫的作用。黑附片和桂枝亦为温肾壮阳之用。舌底瘀乃阳虚寒凝或久病所致血瘀的表现,故配以当归、三七粉、蒲黄活血化瘀。又因脉中夹有弦数之象,可知表虚的太阳证兼少阳证,故以小剂量柴胡与大剂量黄芩配伍和解少阳,并协同蒲黄以清少阳之里热为主,此配伍在方中还具有“未病先防”、“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作用。

二诊时,肝热之象已无,故去蒲黄、柴胡、黄芩,配以煅龙骨、煅牡蛎收涩敛汗,炒酸枣仁、五味子安神,血竭粉、葛根、鸡血藤舒筋解肌,其中,血竭粉和鸡血藤还能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4 结语

总之,仝师临证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时,凡具有外邪所致阳气亏虚,外邪伏于内或仍位于表外的病机即应用此方,不拘于何病。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881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龙胆泻肝汤组成,方歌方解,临床医案,功效与作用

    【组成】龙胆草酒炒(6g)黄芩炒(9g)桅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6g)当归酒炒(3g)地黄酒炒(9g)柴胡(6g)生甘草(6g)车前子(9g)(原书无用量) 【方歌】龙…

  • 抗皱方十四

    青木香、白附于、川芎、白蜡、零陵香、白芷、杏附子各60克,茯苓、甘粉各30克,羊髓(炼之)l50克。将10味,酒水各250毫升,渍药经宿,煎三上三下,候酒水气尽,膏成去渣,收贮使用…

  • 白芍和百合

    单验方原料白芍30克,百合200克,田三七15克,仙桃草6克,共研为细末。制法每次服3克,每日2次。饭前用白糖开水送服。,连服1个月

  • 乌梅丸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00例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 观察加减乌梅丸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 对200例确诊(UC)的患者给予口服加减乌梅丸并观察疗效。结果 200例(UC)治愈171例,显效8例,…

  • 健体滋补方8

    怀山药120克,老母鸡1只,用旺火隔水蒸3小时,至鸡肉酥烂;饭前空腹饮汤,每次1小碗,日2次;鸡肉可佐膳蘸酱油吃,山药亦可食,或嚼后弃渣。本方补肺虚,益五脏,强筋骨,润肌肤,适用于…

  • 小儿百日咳的中医治疗验方

    百日咳与顿咳同,阵发痉咳带哮鸣。顽固难愈痰热盛,风寒袭肺病因成。 注:百日咳以阵发性痉咳,咳后带哮鸣,顽固难愈为特点。中医称“顿咳”或“鹭鸶咳”。此症多由痰热毒盛,复感风寒,痰热客…

  • 早泄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虚火迫精。【治法】清热泻火,滋肾养阴。【方名】清肾汤。【组成】焦黄柏10克,生地10克,天门冬10克,茯苓10克,煅牡蛎20克,炒山药15克。【用法】水煎服,…

  • 三七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渐变好,现在很多人对于中草药植物的了解都不是很多。三七作为植物药草的一种,被人们了解的也是非常的少的。三七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特定人群食用三七的好处是非常的多的。下…

  • 抗药性肺结核的中医药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抗药性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调查表明:在每年记录的600—800万新病例中,有10%的患者至少抗一种结核药,有2%的患者抗两种以上的结核药。在被调查的35个国家里…

  • 慢性支气管炎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痰热壅肺,脾肺两虚。【治法】清肺,化痰,健脾。【方名】清肺化痰健脾汤。【组成】鱼腥草30克,败酱草30克,薏苡仁30克,黄芩9克,贝母9克,杏仁9克,桑白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