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捷要灸法(医学入门)

  鬼哭穴: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以患人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炷于两甲角及甲后肉四处骑缝,着火灸之,则患者哀告:我自去。为效。

  灸卒死:一切急魇暴绝,灸足两大趾内,去甲一韭叶。

  灸精宫:专主梦遗。十四椎下各开三寸,灸七壮效。

  鬼眼穴:专祛痨虫。令病人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上有两陷可见,即腰眼也。以墨点记,于六月癸亥夜亥时灸,勿令人知。四花、膏肓、肺俞、亦能祛虫。

  痞根穴:专治痞块。十三椎下各开三寸半,多灸左边。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又法:用秆心量患人足大趾齐,量至足后跟中截断,将此秆从尾骨尖量至秆尽处,两旁各开二韭叶许,在左灸右,在右灸左,针三分,灸七壮,神效。又法:于足第二趾歧骨处灸五七壮,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后一晚夕,觉腹中响动,是验。

  肘尖穴:治瘰疬。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生时,男左女右,灸风池。又法:用秆心比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作两段,于手腕窝中量之,上下左右四处尽头是穴,灸之亦效。

  灸疰忤:尸疰客忤,中恶等症。乳后三寸,男左女右灸之。或两大拇指头。

  灸疝痛偏坠:用秆心一条,量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为三段,如△字样,以一角安脐中心,两角安脐下两旁,尖尽处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左右俱灸。炷艾如粟米大,灸四十壮神效。又法:取足大趾次趾下,中节横纹当中,男左女右灸之。兼治诸气,心腹痛,外肾吊肿,小腹急痛。

  灸翻胃:两乳下一寸,或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

  灸肠风诸痔:十四椎下各开一寸,年深者最效。

  灸肿满:两大手指缝,或足二趾上一寸半。

  灸癜风:左右手指节宛宛中。凡赘疵诸痣,灸之无不立效。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948.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7/03/2024
下一篇 09/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五·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

  • 卷八·肠痔大便门

      肠鸣:三里陷谷公孙太白章门三阴交水分神阙胃俞三焦俞。   肠鸣而泻:神阙水分三间。   食泄:上廉下廉。   暴泄:隐白。   洞泄:肾俞。   溏泄:太冲神阙三阴交。   泄…

  • 卷三·六气为病歌

      诸暴强直支痛,里急筋缩腰戾,本足肝胆二经,厥阴风木之气。   诸病喘呕及吐酸,暴注下迫转筋难,小便浑浊血溢泄,瘤气结核疡疹斑。   痈疽吐下霍乱症,瞀郁肿胀鼻塞干,鼽衄淋泌身发…

  • 卷一·难经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十二经皆有动脉者,如手太阴脉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明脉动:合谷、阳溪;手少阴脉动:极泉;手太…

  • 卷三·杂病十一穴歌

      攒竹丝空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更去大都除泻动,风池针刺三分深。   曲池合谷先针泻,永与除疴病不侵。依此下针无不应,管教随手便安宁。   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更向…

  • 卷六·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经穴主治   《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

  • 卷十·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自掌至天河穴为上,自天河穴至指头为下。   掐两扇门,发脏腑之汗,两手掐揉,平中指为界,壮热汗多者,揉之即止。又治急惊,口眼歪斜,左向右重,右向左重。   掐二人上马,能补肾,…

  • 卷八·小儿门

      大小五痫:水沟百会神门金门昆仑巨阙。   惊风:腕骨。   瘈瘲,五指掣:阳谷腕骨昆仑。   摇头张口,反折:金门。   风痫,目戴上:百会昆仑丝竹空。   脱肛:百会长强。 …

  • 卷三·针内障要歌

      内障金针针了时,医师治法要精微。绵包黑豆如球子,眼上安排慢熨之。   头边镇枕须平稳,仰卧三朝莫厌迟。封后或然微有痛,脑风摔动莫狐疑。   或针或熨依前法,痛极仍将火熨宜。盐白…

  • 卷一·五刺应五脏论

      歧伯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者,浅内而疾发,无针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以应肺也。二曰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以取经络之血,以应心也。三曰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