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

辣椒
(《植物名实图考》)

【异名】番椒、秦椒(《群芳谱》),辣茄(《花镜》),辣虎(《药性考》),腊茄(《药检》),海椒、辣角(《遵义府志》),鸡嘴椒(《广州植物志》)。

【来源】为茄科植物辣椒的果实。

【植物形态】辣椒
一年生草本,茎高45~75厘米。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披针形,长5~9.5厘米,宽1.5~2厘米,全缘,先端尖,基部渐狭,延入叶柄;叶柄长。花1~3朵,腋生,白色;萼广钟形,先端5齿;轮状花冠,径长9~15厘米,5裂,裂片长椭圆形,镊合状排列,较冠筒长;雄蕊5,有时6~7枚,插生于花冠近基部处,花药长圆形,纵裂;雌蕊1,子房2室,少数3室,花柱线状。浆果成熟后变为红色或橙黄色,形状与大小;经栽培后,变异很大,有长圆锥形、灯笼形或球形等;果梗长可至3.5厘米,直立或下垂,先端膨大,萼宿存。种子多数,扁圆形,淡黄色。花期6~7月。果期7~10月。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茎(辣椒梗)、根(辣椒头)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7~10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

【药材】干燥成熟的果实,带有宿萼及果柄。果皮带革质,干缩而薄,外表鲜红色或红棕色,有光泽。内部空,由中隔分隔成2~3室,中轴胎座,每室有多数黄色的种子;种子扁平,呈肾形或圆形,直径达5毫米。气特殊,具催嚏性,味辛辣如灼。

【化学成分】果实所含辛辣成分为辣椒碱、二氢辣椒碱、降二氢辣椒碱、高辣椒碱、高二氢辣椒碱;壬酰香荚兰胺、辛酰香荚兰胺;色素为隐黄素、辣椒红素、微量辣椒玉红素、胡萝卜素;尚含维生素C、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等。

种子含龙葵碱、龙葵胺,极可能尚含澳洲茄边碱、澳洲茄胺、澳洲茄碱等生物碱。

【药理作用】①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辣椒酊或辣椒碱,内服可作健胃剂,有促进食欲、改善消化的作用。动物试验(巴索夫胃痿狗)证明,辣椒水的刺激口腔黏膜,反射性地加强胃的运动。用各种辣椒制成的调味品,人口服后,可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大剂量口服可产生胃炎、肠炎、腹泻、呕吐等。曾有报告辣椒对离体动物肠管有抑制及解痉作用。

②抗菌及杀虫作用
辣椒碱对蜡样芽胞杆菌及枯草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无效。其枝、叶并无抗菌作用,仅对结核杆菌有很轻微的抑制。10~20%辣椒煎荆有杀灭臭虫的功效。

③发赤作用
外用作为涂擦剂对皮肤有发苏作用,使皮肤局部血管起反射性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旺盛。酊剂可用于冻疮;但也有人认为,辣椒仅强烈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温暖感,对血管则很少影响,高浓度也不发泡,故不能视为发赤剂。

④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辛辣物质(生姜、胡椒,特别是辣椒)可刺激人舌的味觉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上升(特别是舒张压),对脉搏无明显影响。辣椒碱或辣椒制剂对麻醉猫、犬静脉注射可引起短暂血压下降、心跳变慢及呼吸困难,此乃刺激肺及冠脉区的化学感受器或伸张感受器所引起。对离体豚鼠心房则有直接的兴奋作用,对大鼠后肢血管也有收缩作用。

⑤其他作用
国外曾报道,食用红辣椒作调味品(品种不明)的食物3周后,可使血浆中游离的氢化可的松显著增加,尿中的排泄量也增加;还能降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地上部分的水煎剂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兴奋作用。

【性味】辛,热。

①《群芳谱》:"味甚辣。"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辛,温,无毒。"

③《食物宜忌》:"辛苦,大热。"

【归经】《纲目拾遗》:"入心、脾二经。"

【功用主治】温中,散寒,开胃,消食。治寒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疥癣。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

②《百草镜》:"洗冻瘃,浴冷疥,泻大肠经寒澼。"

③《药性考》:"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

④《食物宜忌》:"温中下气,散寒除湿,开郁去痰,消食,杀虫解毒。治呕逆,疗噎膈,止泻痢,祛脚气。"

⑤《药检》:"能祛风行血,散寒解郁,导滞,止澼泻,擦癣。"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3~8分。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宜忌】阴虚火旺及患咳嗽、目疾者忌服。

《药性考》:"多食眩旋,动火故也。久食发痔,令人齿痛咽肿。"

【选方】①治痢积水泻:辣茄一个。为丸,清晨热豆腐皮裹,吞下。(《医宗汇编》)

②治疟疾:辣椒子,每岁一粒,二十粒为限,一日三次,开水送服,连服三至五天。(吴县《单方验方选编》)

③治冻瘃:剥辣茄皮,贴上。(《纲目拾遗》)

④治毒蛇伤:辣茄生嚼十一、二枚,即消肿定痛,伤处起小泡,出黄水而愈。食此味反甘而不辣。或嚼烂敷伤口,亦消肿定痛。(《百草镜》)

【名家论述】《纲目拾遗》:"辣茄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有小仆暑月食冷水,卧阴地,至秋疟发,百药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酱,颇适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未几,疟自愈。良由胸膈积水,变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汤沃雪耳。"

【临床应用】①治疗腰腿痛
取辣椒末、凡士林(按1:1)或辣椒末、凡士林、白面(按2:3:1)加适量黄酒调成糊状。用时涂于油纸上贴于患部,外加胶布固定。治疗65例,有效者25例,明显见效者23例,症状消失者1例,无效16例。多数在用药后15~30分钟内局部发热,1小时后局部有烧灼感;部分病人有触电感。发热烧灼感常持续2~24小时,最长可持续48小时,并有全身热感和出汗,普遍在敷药后觉关节活动灵活柔软,有轻快感。检查可见局部充血、发热,少数病人发生皮疹和水泡。

②治疗一般外科炎症
取老红辣椒焙焦研末,撒于患处,每日1次;或用油调成糊剂局部外敷,每日1~2次。临床治疗腮腺炎、蜂窝织炎、多发性疖肿等共557例,用药2~10天不等,均有效果。

③治疗冻疮、冻伤
取辣椒1两切碎,经冻麦苗2两,加水2000~3000毫升,煮沸3~5分钟,去渣。趁热浸洗患处,每日1次。已破溃者用敷料包裹,保持温暖。治疗200例,治愈18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治愈者最少用药1次,最多者11次,绝大多数在5次以内。有溃疡形成者疗效较差,且洗时有痛感;发生在面部者因不便浸洗,疗效不及发生在手足者满意。有用辣椒30克连籽切碎,加入熔化的凡士林250克中,继续熬至翻滚后10~15分钟,滤去辣椒,再加入樟脑15克混匀。于冻伤初起时涂擦患部(巳破者不能用),至局部有热感为止,每日2~3次。

④治疗外伤瘀肿
用红辣椒晒干研成极细粉末,按1:5加入熔化的凡士林中均匀搅拌,待嗅到辣味时,冷却凝固即成油膏。适用于扭伤、击伤,碰伤后引起的皮下瘀肿及关节肿痛等症,敷于局部,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治疗12例,7例痊愈,3例症状减轻,2例效果不显。有效病例一般敷药4~9次。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9632.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列当

    【中文名】列当(《开宝本草》) 【类别】全草类 【异名】栗当(《食医心镜》),草苁蓉(《唐本草》),花苁蓉(《日华子本草》),兔子拐杖(《东北药植志》),独根草(《河北药材》),兔…

  • 蚌壳草根

    蚌壳草根(《红河中草药》) 【异名】咳嗽草、大铁扫把。 【来源】为豆科植物半灌木千斤拔的根。 【植物形态】半灌木千斤拔半灌木,幼枝被毛。单叶互生,矩卵形,长4~7厘米,宽3~4厘米…

  • 小白薇_小白薇的功能主治_小白薇的医疗用途

    基础信息 别名:白龙须、白薇、水辣子根、老妈妈针线包、蛇辣子、白藤、娃儿藤、野辣椒、三十六荡、关腰草、沉夭儿、青龙藤、金线包、山辣子、凌羊角草 性味:味苦、辛;性微温 功能主治:郐…

  • 火炭母草根

    火炭母草根(《重庆草药》) 【来源】蓼科植物火炭母草的根,植物形态详"火炭母草"条。 【采集】夏、秋采挖。 【性味】酸甘,平。 ①《分类草药性》:"味甘,平,无毒。" ②《重庆草药…

  • 苦石莲

    苦石莲(《增订伪药条辨》) 【异名】石莲子(《生草药性备要》),老鸦枕头(《药材资料汇编》),土石莲子、青蛇子(《南宁市药物志》),猫儿核(《广西中药志》),广石莲子(《四川中药志…

  • 凉粉藤

    凉粉藤(《广西药植名录》) 【异名】百解藤、寄山龙、山豆根(《广西野生资源植物》),青藤仔、蛤仔藤(《海南植物志》),金线风(《陆川本草》),金锁匙、廿四风藤、山苦参、铲箕藤(《广…

  • 蜻蜓兰

    蜻蜓兰(《东北植物检索表》) 【异名】竹叶兰(《湖南民间药物资料》)。 【来源】为兰科植物蜻蜒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蜻蜒兰多年生草本,高25~50厘米。根伸长,稍肥厚。茎下部通常…

  • 金精石

    金精石(《纲目》) 【来源】为硅酸盐类矿物水金云母。 【矿物形态】水金云母,又名:蛭石,猫金。单斜晶系。晶体常呈薄云母片状。颜色为褐色、黄褐色、金黄色。条痕白色或褐色。光泽珍珠状、…

  • 獾油_獾油的功效_獾油的用量

    基础信息 别名:獾子油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润肤生肌;解毒消肿。主中气不足;子宫脱垂;贫血;胃溃疡;半身不遂;关节疼痛;皮肤皲裂;痔疮;疳疮;痊癣;白秃;烧烫伤;…

  • 海盘车_海盘车的副作用_海盘车的食用方法

    基础信息 别名:海星、五角星、星鱼 性味: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平肝镇惊;制酸和胃;清热解毒。主癫痫;胃痛吐酸;甲状腺肿大;中耳炎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海盘车科动物罗氏海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