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葵

【中文名】龙葵(《药性论》)

【类别】全草类

【异名】苦菜(《唐本草》),苦葵、老鸦眼睛草、天茄子(《本草图经》),天茄苗儿(《救荒本草》),天天茄(《滇南本草》),救儿草、后红子(《滇南本草图说》),水茄、天泡草、老鸦酸浆草(《纲目》),天泡果(《植物名实图考》),七粒扣、乌疗草(《福建民间草药》),黑天棵(《江苏植药志》),黑天天、黑星星、野茄子(《东北药植志》),惹子草、野辣子(《中国土农药志》),黑姑娘(《河北药材》),野辣椒树(《江西民间草药》),乌归菜(《闽南民间草药》),野海椒(《四川中药志》),龙眼草(《辽宁经济植物志》),黑茄(《杭州药植志》),地泡子、地葫草、山辣椒(《湖南药物志》),山海椒、耳坠菜(《贵州草药》)。

【来源】为茄科植物龙葵的全草。

【植物形态】龙葵
一年生草本,高约60厘米。茎直立或下部偃卧,有棱角,沿棱角稀被细毛。叶互生;卵形,基部宽楔形或近截形,渐狭小至叶柄,先端尖或长尖;叶大小相差很大,通常长4~7厘米,宽3~5厘米,大者长可达13厘米,宽至7厘米;叶缘具波状疏锯齿,每边约3~4齿,齿宽约5毫米,长约3~4毫米;叶柄长15~35毫米,大叶的柄长可达5厘米。伞状聚伞花序侧生,花柄下垂,每花序有4~10花,花白色;萼圆筒形,外疏被细毛,裂片5,卵状三角形;花冠无毛,裂片轮状伸展,5片,呈长方卵形;雄蕊5,着生花冠筒口,花丝分离,内面有细柔毛;雌蕊1,子房2室,球形,花柱下半部密生长柔毛,柱头圆形。浆果球状,有光泽,成熟时红色或黑色。种子扁圆形。花期6~7月。
生于路旁或田野中。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龙葵根)、种子(龙葵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夏、秋采收。

【化学成份】含龙葵碱(solanigrine)、澳茄胺(oslasodine)、龙葵定碱(solanigridine)、皂甙、维生素C、树脂。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大寒,味苦。"

③《纲目》:"苦微甘,滑,寒,无毒。"

④《贵州草药》:"性平,味辛,苦。"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治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气管炎,急性肾炎。
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痢疾。

①《唐本草》:"食之解劳少睡,去虚热肿。"

②《食疗本草》:"主丁肿,患火丹疮。和土杵,敷之。"

③《本草图经》:"叶:入醋细研,治小儿火焰丹,消赤肿。"

④《救荒本草》:"敷贴肿毒、金疮,拔毒。"

⑤《滇南本草》:"治小儿风热,攻疮毒,洗疥瘫痒痛,祛皮肤风。"

⑥《滇南本草图说》:"治小儿风邪,热症惊风,化痰解痉,亦治痘风疮,遍身风痒。疔,可攻能散。叶:洗疮。"

⑦《纲目》:"苗:消热散血。"

⑧《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消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疔肿:老鸦眼睛草,擂碎,酒服。(《普济方》)

②治痈无头:捣龙葵敷之。(《经验方》)

③治一切发背痈疽恶疮:虾蟇全个,同老鸦眼睛藤叶捣敷。(《袖珍方》)

④治瘰疬:山海椒、桃树皮各等分研末调麻油敷患处。(《贵州草药》)

⑤治天庖湿疮:龙葵苗叶捣敷之。(《纲目》)

⑧治跌打扭筋肿痛:鲜龙葵叶一握,连须葱白七个。切碎,加洒酿糟适量,同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二次。(《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吐血不上:人参一分,天茄子苗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新水调下,不拘时。(《圣济总录》人参散)

⑧治血崩不止:山海椒-两,佛指甲五钱。煎水服。(《贵州草药》)

⑨治痢疾:龙葵叶八钱至一两(鲜者用加倍量),白糖八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⑩治急性肾炎,浮肿,小便少:鲜龙葵、鲜芫花各五钱,木通二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龙葵全草(干)1两,桔梗3钱,甘草1钱,为一日量。制成糖衣片,每日3次分服,10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5~7天。治疗969例,总有效率为87.5%,显效率为56.14%。据观察,单纯型比喘息型效果好;止咳,祛痰的疗效比平喘和消炎好,在10天内有75%的病例发生疗效。据X线和痰细胞观察,肺纹增粗、柱状上皮细胞和炎症细胞治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减少,提示病变组织有修复的可能。此外,亦有用龙葵果制成酊剂,日服3次,每次10~20毫升,10日为一疗程。治疗52例,103个疗程后近期控制47例。

②治疗癌病
鲜龙葵全草2两(干品1两),鲜半枝莲4两(干品2两),紫草5钱,每日2次煎服。治疗恶性葡萄胎4例,均获治愈;配合手术切除、化疗、放射治疗子宫绒毛膜癌、卵巢癌肿、肝癌等多例,亦取得不同程度效果。此外,以单味龙葵2~3两煎服,还治愈纤维肉瘤1例,随访1年无复发。

③用于止痒
取龙葵全草(除根)鲜品2两(干品1两),加水800毫升,煎15~20分钟。每日1剂,上、下午两次分服。按皮肤病的病程长短,服药7~25天不等。观察50例扩散性湿疹,全部患者皆具有广泛性皮肤损害,瘙痒剧烈,曾使用钙剂及普鲁卡因静注、口服非那根或苯海拉明,均只起暂时安静作用;改服龙葵后,患者皮肤水肿逐渐消退,痒感减轻。计有显著止痒效果者7例,服药后可维持3~4小时不痒,小便稍增多,晚上睡眠好;有止痒效果者25例,服药后瘙痒可减轻2~3小时,睡眠较好;稍有止痒效果者10例,服后痒稍减轻;无效8例。实践证明,本品具消肿、止痒和微弱兴奋作用,为一种非镇静性止痒剂,不宜夜晚投药。对于白天精神不佳、晚间失眠、皮损广泛、具有皮肤水肿且瘙痒的病例,疗效较好。其止痒作用属非特异性的,与镇痛剂的作用相类似,只能起对症治疗作用,因此,须针对病因,予以综合治疗。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973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灯笼草_灯笼草是中药吗_灯笼草的功效与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爆卜草、灯笼泡、鬼灯笼、打卜草、水灯笼草、苦灯笼草、荷卜草、打额泡、天泡果、响铃子、地灯笼、母炮草、炮仔草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感冒;喉痛;咳嗽…

  • 聚藻_聚藻吃了中毒了怎么办_聚藻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水藻、水蕴、鳃草、午尾蕴、藻、金鱼草、草纱、小二仙草、狗尾巴草、狐尾草 性味:味甘;淡;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主热病烦渴;赤白痢;丹毒;疮疖;烫伤 生长…

  • 稻草

    稻草(《滇南本草》) 【异名】稻穰(《广雅》),稻藁(《崔氏纂要方》),稻杆(刘禹锡《传信方》),禾秆(《纲目》)。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的茎叶。植物形态详"粳米"条。 【化学成…

  • 茭白_茭白的副作用_茭白吃了中毒了怎么办

    基础信息 别名:出隧、绿节、菰菜、茭首、菰首、菰笋、菰蒋子、菰手、茭笋、茭粑、茭瓜、茭耳菜 性味:味甘;性寒 功能主治:解热毒;除烦渴;利二便。主烦热;消渴;二便不通;黄疸;痢疾;…

  • 紫苏梗

    紫苏梗(《本草蒙筌》) 【异名】紫苏茎(《雷公炮炙论》),苏梗(《药品化义》),紫苏杆(《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茎。植物形态详"紫苏叶"条。 【采…

  • 南瓜_南瓜可以入药吗_南瓜有哪些功效

    基础信息 别名:麦瓜、瘌瓜、番南瓜、番瓜、倭瓜、阴瓜、北瓜、金冬瓜、冬瓜、伏瓜、金瓜、老缅瓜、窝瓜、饭瓜、番蒲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主肺痈;哮证;痈肿;烫伤;毒蜂…

  • 雷丸

    雷丸(《本经》) 【异名】雷矢(《范子计然》),雷实(《吴普本草》),竹苓(《纲目》),竹林子、竹铃芝(《中药志》),木连子(《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

  • 剪夏罗根

    剪夏罗根(《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剪夏罗的根茎及根。植物形态详"剪夏罗"条。 【采集】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功用主治】治关节不利,腹泻,蛇缠。 【用法与用量】…

  • 野荔枝_野荔枝可以入药吗_野荔枝有哪些功效

    基础信息 别名:山荔枝 性味:味涩;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痢疾;外伤出血;骨折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尖叶四照花的花或叶。 原形态:常绿小乔木…

  • 凉粉藤

    凉粉藤(《广西药植名录》) 【异名】百解藤、寄山龙、山豆根(《广西野生资源植物》),青藤仔、蛤仔藤(《海南植物志》),金线风(《陆川本草》),金锁匙、廿四风藤、山苦参、铲箕藤(《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