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活络丹(活络丹)方歌,功能主治,功效与作用

 小活络丹(活络丹)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川乌炮,去皮、脐 草乌炮,去皮、脐 地龙去土 天南星炮,各六两(各180g) 乳香研 没药研,各二两二钱(各66g)

【用法】 上为细末,入研药和匀,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3g),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荆芥汤送下亦可(现代用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末,过筛,加炼蜜制成大蜜丸,每丸重3g。每次1丸,每日2次,用陈酒或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剂量按比例酌减,川乌、草乌先煎30分钟)。

【功用】 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 风寒湿痹。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舌淡紫,苔白,脉沉弦或涩;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方歌】小活络丹天南星,二乌乳没加地龙,中风手足皆麻木,风痰瘀血闭在经。

【方解】 本方治证,乃风寒痰湿瘀血,痹阻经络所致。风寒湿邪留滞经络,日久不愈,以致气血不得宣通,营卫失其流畅,津液凝聚为痰,血行痹阻为瘀。风寒湿邪与痰瘀交阻,经络不通,故见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屈伸不利等症;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其理亦同。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逸者行之”的原则,治宜祛风散寒除湿与化痰、活血兼顾。方中川乌、草乌大辛大热,长于祛风除湿,温通经络,并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共为君药。天南星辛温燥烈,善能祛风燥湿化痰,以除经络中之风痰湿浊,为臣药。佐以乳香、没药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而止痛,并使经络气血流畅,则风寒湿邪不复留滞;地龙性善走窜,为入络之佳品,功能通经活络。以酒送服,取其辛散温通之性,以助药势,并引诸药直达病所,为使。诸药合用,可祛除留滞于经络中之风寒湿邪与痰浊、瘀血,使气血流畅,经络宣通,则诸症可愈。

本方剂型为丸剂,取“丸者,缓也”。因寒湿痰瘀阻于经络,为时日久,虽需峻利之品以搜剔,但亦不宜过于峻猛,否则有形之邪非但不易消散,反而伤正,只宜缓消,是“治之以峻,行之以缓”之理。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风湿顽痰瘀血留滞经络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紫,苔白为辨证要点。然药性温燥,药力又较峻猛,宜于体实气壮者,对阴虚有热及孕妇慎用。且川乌、草乌为大毒之品,不宜过量,慎防中毒。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以及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等属于风湿痰瘀留滞经络者。

【附方】

大活络丹(《兰台轨范》) 白花蛇 乌梢蛇 威灵仙 两头尖俱酒浸 草乌 天麻煨 全蝎去毒 首乌黑豆水浸 龟板炙 麻黄 贯仲 甘草炙 羌活 官桂 藿香 乌药 黄连 熟地 大黄蒸 木香 沉香 各二两(各60g) 细辛 赤芍 没药去油,另研 丁香 乳香去油,另研 僵蚕 天南星姜制 青皮 骨碎补 白豆蔻仁 安息香酒熬 黑附子制 黄芩蒸 茯苓 香附酒浸,焙 玄参 白术 各一两(各30g) 防风 二两半(75g) 葛根 豹骨炙 当归 各一两半(45g) 血竭另研 七钱(21g) 地龙炙 水牛角 麝香另研 松脂 各五钱(15g) 牛黄另研 片脑另研各一钱五分(各4.5g) 人参 三两(90g) 上共五十味为末,蜜丸如桂圆核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5g),陈酒送下。功用:祛风湿,益气血,活络止痛。主治:风湿痰瘀阻于经络,正气不足之中风瘫痪,痿痹,阴疽,流注以及跌打损伤等。

本方与小活络丹的功用、主治相仿。但本方以祛风、除湿、温里、活血药配伍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扶正之品组方,属于标本兼顾之治,适用于邪实而正虚者;小活络丹以祛风、除湿、逐寒药配伍化痰、活血之品组方,纯为祛邪而设,适用于邪实而正气不衰者为宜。

【文献摘要】

  1.原方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1: “治丈夫元脏虚气,妇人脾血久冷,诸般风邪湿毒之气,留滞经络,流注脚手,筋脉挛拳,或发赤肿,行步艰辛,腰腿沉重,脚心吊痛,及上冲腹胁膨胀,胸膈痞闷,不思饮食,冲心闷乱,及一切痛风走注,浑身疼痛。”

 2.方论选录

吴昆《医方考》卷1:“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此方主之。南星之辛烈,所以燥湿痰;二乌之辛热,所以散寒湿。地龙,即蚯蚓也,湿土所生,用之者何?《易》曰:方以类聚,欲其引星、乌直达湿痰所聚之处,所谓同气相求也。亦《内经》佐以所利,和以所宜之意。风邪注入肢节,久久则血脉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没药以消瘀血。”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夫风之中于经也,留而不去,则与络中之津液气血,浑合不分,由是卫气失其常道,络中之血,亦凝而不行,络中之津液,即结而为痰。经络中一有湿痰死血,即不仁,且不用,腿臂间痛,所由来也。然治络一法,较治腑治脏为难,非汤剂可以荡涤,必须用峻利之品,为丸以搜逐之。故以川乌、草乌直达病所,通行经络,散风邪,逐寒湿,而胆星即随其所到之处,建祛风豁痰之功。乳、没之芳香通络,活血行瘀。蚯蚓之蠕动善穿,用为引导。用酒丸酒下,虽欲其缓,而仍欲其行也。”

【临床报道】

崔氏用本方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药渣外敷疼痛部位,20天为1疗程,治疗坐骨神经痛32例。结果:痊愈20例(疼痛完全消失,活动自如,直抬腿试验>75°),显效7例(疼痛消失,劳动后或天气变化有轻微疼痛),有效3例(疼痛较治疗前减轻,夜间能入睡,直抬腿试验<60°),无效2例(症状和体征同治疗前)。总有效率93.7%。[崔万胜.小活络丹治疗坐骨神经痛32例.内蒙古中医药 1992;(3):24]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988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吴茱萸汤病案:吴茱萸汤加味治疗失眠验案一则

    【摘 要】 中医不寐之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临床应以之为辨证核心进行论治。笔者曾以吴茱萸汤加味治疗中焦虚寒之不寐一则,取得满意疗效。 不寐亦称失眠,是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经…

  • 治疗百日咳偏方4

    组成:荷叶,、红柚子皮(煅)各15克,白糖9克。主治:百日咳。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 荨麻疹方二

    生地10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0克,首乌10克,黄芪12克,防风、芥穗、刺蒺藜、川芎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本方养血益气,疏风止痒,适用于血虚受风所致的荨麻…

  • 胸闷气胀

    每次用白萝卜籽20克、冰糖适量,煎一碗汤服,一日三次,连用3天有消积顺气之特效。

  • 麦粒肿五黄连乳汁方

    方名:黄连乳汁方【功能主治】功能清热消肿。主治麦粒肿。【处方组成】黄连3克、乳汁适量。把黄连放在容器内,然后将乳汁挤入,以浸没药物为度。浸泡1日,滤出其汁,点搽患处,1日3-4次。…

  • 五苓散组成及加减运用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 【组成】 猪苓十八铢(9g)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半两(6g)去皮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

  • 清蒸海螺

    选料:海螺肉350克,料酒、精盐、味精、酱油、醋、姜块、葱段、花椒、香油、清汤各适量。制法:1、将海螺肉反复揉搓洗净,从海螺肉缺口处剖成相连的两片,用刀拍平,在两面剞上斜花刀,再从…

  • 牡蛎散配方,功效与作用

    牡蛎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黄芪去苗土  麻黄根洗  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各30g) 【用法】 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术后盗汗

    外科手术后盗汗在临床并不鲜见,笔者于2012年9月~2014年3月,以经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炙甘草汤加味方治疗外科术后盗汗,疗效满意,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 肝癌方二十五

    藤梨根、白花蛇舌草、生牡蛎各30克,党参、白术、白芍、茯苓、郁金、炮山甲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源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4期,功能益气健脾,活血软坚,适用于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