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配方,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

温胆汤

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0g) 陈皮三两(90g) 甘草一两,炙(30g) 茯苓一两半(45g)

【用法】 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 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 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证自愈。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全方药性以温为主。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3首同名温胆汤中有两方组成完全相同,均在《集验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个,生姜减为五片,全方药性即由偏温而归于平和,其主治在“虚烦证治”仍沿袭《外台秘要》之治,在“惊悸证治”项下则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诞”变生的诸证,但仍沿袭温胆汤。后世医家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化裁,如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卷上);去姜、枣,易枳实、茯苓为枳壳、赤茯苓,更加青蒿、青子芩、碧玉散,方名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功用方向亦随之转为以清胆和胃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运用: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氏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附方】

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 半夏汤洗,七次 枳实去瓤,切,麸炒 陈皮去白,各三两(各90g) 白茯苓去皮,一两半(45g) 酸枣仁微炒 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 各一两(各30g) 北五味子 熟地黄切,酒炒 条参各一两(各30g) 粉草五钱(15g) 上锉散,每服四钱(12g),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不以时服。功用:益气养血,化痰宁心。主治:心胆虚怯,痰浊内扰证。触事易惊,惊悸不眠,夜多恶梦,短气自汗,耳鸣目眩,四肢浮肿,饮食无味,胸中烦闷,坐卧不安,舌淡苔腻,脉沉缓。

十味温胆汤即由本方减去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适用于心胆虚怯,痰浊内扰,神志不宁诸证。

【方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9:“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0:“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诞,诞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即所以平肝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本方以和胃、化痰、清热为目的,亦非肝病方。因胆附于肝,其性温而主升发之气。肝气郁滞,则胆气不舒,从而不能疏土,出现胸闷,呕恶等症状。胃气愈逆则胆气愈郁,用和降胃气治标,间接使胆气舒展,肝气亦得缓和。所以本方称为温胆,是根据胆的性质,以期达到升发的作用,与温脾、温肾等的温字意义完全不同。”

【临床报道】

许氏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中风急性期35例(脑出血7例,脑梗塞26例,脑出血合井有脑梗塞2例;35例病人中半身不遂者14例,半身不遂兼有舌强语蹇者7例,偏身麻木者14例)。就诊时间均在发病2周内,疗程为1~2个月。基本方:陈皮8g,茯苓15g,法半夏、枳实各12g,竹茹、石菖蒲各10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结果:痊愈(患侧肢体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者)15例,好转(患侧肢体肌力达3级以上,生活基本自理者)17例;无效(遗留偏瘫后遗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3例。总有效率91%。作者以为中风病的发生主要与风、火、痰、瘀、虚因素有关,急性期一般以风痰上扰,痰热腑实多见,其中尤以痰湿为主要因素。故急性期的治疗宜以除痰为主,首选方剂当推温胆汤。患者服用温胆汤后,普遍反映精神好转,肢体麻木症状改善。[许少素,等.温胆汤加减治疗中风急性期35例。新中医 1994;26(8):45]

更多温胆汤医案如下:

温胆汤加味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疗效

温胆汤在失眠治疗中的运用方法与效果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9931.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青礞石

    本品为变质岩类黑云母片岩或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采挖后,除去泥沙和杂石。【性状】黑云母片岩主为鳞片状或片状集合体。呈不规则扁块状或长斜块状,无明显棱角。褐黑色或绿黑色,具下班样光…

  • 胆石症秘方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结石的统称,多数与胆囊炎同时存在,病人以中年女性为多见。包括胆囊、胆总管和肝内胆管结石等。其中胆管结石远较胆囊结石为多,术后残余结石或复发结石的发生率也较高。按结石…

  • 苦瓜泥可利肝明目

    [组成]生苦瓜1条,白糖60克。[制法与用法]先将苦瓜洗净捣烂如泥,加入白糖后拌匀,2小时后将水汁滤出,一次凉饮之。[功效与应用]清热利温通窍,滋阴润燥,利肝明目。适用于因湿热上扰…

  • 肾气丸的临床新用

    该方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等篇。组方:干地黄24 g,山茱萸12 g,山药12 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 g,桂枝3 g,炮附子3 g。功能:补肾壮阳,化气行水。主治:肾阴…

  • 哮喘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平喘中药椒目有良效

    哮喘病是常见病、多发病。陈老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专科门诊诊病时,常目睹哮喘急性发作之患者痛苦异常,迫切需要有速效的平喘药以解除痛苦。但鉴于常用之中西药物如洋金花、麻黄、氨茶碱、肾…

  • 月经病方十

    荠菜250克,豆腐100克,调料适量。将豆腐切小方丁,开水淖后,捞出盛在盘内,荠菜用开水焯一下,凉后切细末,撒在豆腐上,加精盐、味精各适量拌匀,淋上香油。作餐用。本方凉肝止血,适用…

  • 治疗感冒的偏方25

    槟榔、黄芩各15克。[制用法]水煎服。[适应证]流行性感冒。

  • 柿蒂治呃逆

    用柿蒂15克,熬成一碗黄色的液体,分3次饮下,即有特效。

  • 急性病毒性肝炎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湿热内蕴,熏蒸肝胆。【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方名】虎杖煎剂。【组成】虎杖30克,茵陈30克,板蓝根30克,蒲公英30克,陈皮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

  • 乳腺纤维腺瘤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腺瘤的乳房肿块应与其他同样以乳房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相鉴别,如乳腺增生病、乳腺囊肿及乳腺癌。(1)乳腺纤维腺瘤与乳腺增生病:两者均可见到乳房肿块,单发或多发,质地韧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