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蒿汤

出自《伤寒论》

【组成】 茵陈六两(18g) 栀子十四枚(12g) 大黄二两去皮(6g)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方解】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入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 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3.现代运用:常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附方】

1.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栀子十五枚(10g) 甘草一两,炙(3g) 黄柏二两(6g)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功用:清热利湿。主治:黄疸,热重于湿证。身热,发黄,心烦懊 ,口渴,苔黄。

2.茵陈四逆汤(《伤寒微旨论》) 甘草 茵陈各二两(各6g) 干姜一两半(4.5g) 附子一个,破八片(6g) 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主治:阴黄。黄色晦暗,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紧细或沉细无力。

茵陈蒿汤与栀子柏皮汤均主治阳黄,其证均因湿热内蕴所致,其中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清热利湿并重,故用于湿热俱盛之黄疸;栀子柏皮汤以栀子伍黄柏,而以清热为主,故适于湿热黄疸热重于湿者。茵陈四逆汤以茵陈与干姜、附子配伍,共奏温阳利湿退黄之功,故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2.方论选录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下:“太阳、阳明俱有发黄症,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下泄,故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然黄有不同,症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豆汤,为凉散法。症在太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症在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能除热邪留结,佐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除胃热,令瘀热从小便而泄,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乃合引而竭之之义,亦阳明利水之奇法也。”

【临床报道】

以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4例,另设对照组32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加用茵陈蒿汤。结果:治疗后血胆红素降至102.6μmol/L以下,所需天数,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一日和日平均胆红素下降值,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1)。[宋春兰,等.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症64例。河南中医 2001;21(5):3]

【实验研究】

用氯仿、乙酸乙酯分别萃取茵陈蒿汤醇提物得到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及剩余乙醇提取物,观察其对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N)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氯仿部位及乙醇提取物有降低ALT活性的作用,且氯仿部位优于乙醇提取物,而乙酸乙酯部位无降低ALT活性的作用,提示茵陈蒿汤的保肝物质是醇溶性的。[董自波,等.茵陈蒿汤醇提物的保肝作用分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9(2):27]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9948.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慢性鼻炎,流行性腮腺炎,慢性肝炎中医经验方

      慢性鼻炎方(方名苍耳子散) 方药:苍耳子、辛夷花、荆芥、黄芩、桔梗各10克,薄荷、白芷各6克,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煎10分钟,分2次服,儿童用量酌减。 功效:散…

  •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

    朱某,女,49岁,纺织厂职工。初诊:1979年7月17日。主诉因过食柿子后胃脘常感不适、心下胀痛,反复发作已近10年,稍食油腻即腹泻。经胆囊造影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近年病情加剧,疼痛…

  • 生化汤的功效与作用,生化汤的临床应用

    产妇妙方生化汤,活血化瘀功效强。辨证用药更是好,生育之家多备防。 生化汤首见于《傅青主女科》一书,由当归、川芎、桃仁、黑姜、炙甘草五味组成。用童便、黄酒各半煎服。其功用是专治因产后…

  • 老中医自拟方治疗瘀血型腰痛

    李某某,女,28岁,四川雅安某厂工人。1969年8月12日初诊。自诉:腰痛自1967年6月开始,有增无减,治疗无效,周身皮肤时而潮红,时而苍白,潮红与苍白之处皆不固定。某医院诊断为…

  • 临床常用主治中暑偏方

    第二十节中暑中暑是人体感受暑热后引起的疾病。暑为夏病之首,中暑的“中”字,形容暑热侵犯人体,来势凶猛,有如箭头石块猛烈击中人体一样。当环境气温超过32℃时,就可能有中暑发生。本病的…

  • 苓桂术甘汤的组成,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 出自《金匮要略》 【组成】 茯苓四两(12g) 桂枝去皮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

  • 头痛欲裂久不愈吴茱萸汤功效奇

    笔者在门诊值班之际,遇到一对中年夫妇前来看病。一进门,这位丈夫就着急地说:“大夫,请您给我妻子看看,她头痛得厉害。”只见他的妻子头裹毛巾,两手抱着头,不断地呻吟,呈痛苦面容。原来,…

  • 斑秃方二

    白矾、郁金各等分。将白矾、郁金制成丸,每次4-5克,每日2次。

  • 阳和汤方歌,阳和汤的功效主治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 熟地黄一两(30g) 麻黄五分(2g)  鹿角胶三钱(9g) 白芥子二钱,炒研(6g) 肉桂一钱去皮,研粉(3g) 生甘草一钱(3g) 炮姜炭…

  • 芪归下奶汤治疗产后缺奶

    功用:补气补血,通乳催奶。 主治:产后缺奶。 处方:棉芪60g,党参15g,当归60g,炮穿山甲10g,王不留行10g,漏芦10g,通草10g。 用法:水煎二次,分早晚饭后温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