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六味地黄丸(地黄丸)

出自《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熟地黄八钱(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各12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去皮,各三钱(各9g)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代用法:亦可水煎服)。

【功用】 滋补肝肾。

【主治】 肝肾阴虚证。腰膝痠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解】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肝为藏血之脏,精血互可转化,肝肾阴血不足又常可相互影响。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则骨髓不充,故腰膝痠软无力,牙齿动摇;脑为髓海,肾阴不足,不能生髓充脑,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目眩;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承,或虚热上扰清窍,故耳鸣耳聋;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阴虚则相火内扰精室,故遗精;阴虚生内热,甚者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小便淋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小儿囟门不合,是肾虚生骨迟缓所致。治宜滋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使虚热从小便而解,并能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六味地黄丸系宋·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原名“地黄丸”,用治肾怯诸证。《小儿药证直诀笺正》说:“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基础方。以腰膝痠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辨证要点。脾虚泄泻者慎用。

2.加减法:若虚火明显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兼脾虚气滞者,加白术、砂仁、陈皮等以健脾和胃。

3.现代运用: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心性视网膜炎及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肾阴虚弱为主者,均可加减应用。

【附方】

1.知柏地黄丸(《医方考》又名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即六味地黄丸加知母盐炒 黄柏盐炒各二钱(各6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 子大,每服二钱(6g),温开水送下。功用:滋阴降火。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头目昏眩,耳鸣耳聋,虚火牙痛,五心烦热,腰膝痠痛,血淋尿痛,遗精梦泄,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口噪,舌质红,脉细数。

2.杞菊地黄丸(《麻疹全书》) 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 菊花各三钱(各9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g),空腹服。功用:滋肾养肝明目。主治:肝肾阴虚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3.麦味地黄丸(原名八味地黄丸《医部全录》引《体仁汇编》) 即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钱(15g) 五味子五钱(15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g),空腹时用白汤送下。功用:滋补肺肾。主治:肺肾阴虚证。虚烦劳热,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4.都气丸(《证因脉治》) 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二钱(6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g),空腹服。功用:滋肾纳气。主治:肺肾两虚证。咳嗽气喘,呃逆滑精,腰痛。

以上四方均由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皆具滋阴补肾之功。其中知柏地黄丸偏于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之证;杞菊地黄丸偏于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两目昏花,视物模糊之证;麦味地黄丸偏于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嗽;都气丸偏于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喘逆。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黄丸,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光 白等症。”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熟地温而丹皮凉,山药涩而茯苓渗,山萸收而泽泻泻,补肾而兼补脾,有补而必有泻,相和相济,以成平补之功,乃平淡之精奇,所以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即有加减,不过一二味,极三四味而止。今人多拣本草补药,任意加入,有补无泻,且客倍于主,责成不专,而六味之功反退处于虚位,失制方之本旨矣。此后世庸师之误也。”

费伯雄《医方论》卷1:“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

 【临床报道】

六味地黄丸治疗复发性口疮38例,早晚各1丸,10天为1疗程。34例患者经1~3疗程治疗后,口疮消失无反复,4例患者偶有轻微复发,再服1~3疗程痊愈。38例随访均未再复发。[宁文洁.六味地黄丸治疗复发性口疮38例。新中医 2002; 34(3):58]

【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对中老龄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的器官的形态学及血清性腺激素水平的影响,以探讨“肾主生殖”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六味地黄汤能升高黄体生成素及睾酮浓度,降低促卵泡生成素(FSH)的浓度,而对雌二醇浓度无影响。同时对大鼠的垂体、精囊有增重作用,并能增加垂体LH细胞的数量,改变其形态结构;对FSH细胞则有减少的作用;对睾丸无增重作用,但能改善睾丸间质细胞及曲细精管的结构。作者认为六味地黄汤治疗生殖功能减退的机理为其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各个层次的综合效应。本实验为临床治疗男性生殖功能障碍等提供了理论依据。[陈健安,等.六味地黄汤对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组织器官形态和性激素的影响。江苏中医 1999;20(3):46]

对链脲佐菌素所致大鼠糖尿病性的白内障体内模型中晶体及血清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以六味地黄汤化裁的中药复方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提高晶体及血清中的SOD活性,降低其LPO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周芸岩,等. 六味地黄汤加味抗脂质过氧化对延迟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山东中医杂志 1998;17(10):454]

相关文章:

六味地黄丸(汤)古今临床应用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16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治疗不孕症的偏方3

    仙灵脾250克,熟地150克,醇酒1250毫升。将药共碎细,纱布包贮,用酒浸于净器中,密封,勿通气,春夏3日,秋冬5日后方可开取饮用。每日适量温饮之,常令有酒力相续,但不得太醉。本…

  • 臁疮

    (老烂腿)豆腐渣1斤炒热,敷患处,用布包好,日换一次,可治愈久不收口的老烂腿。

  • 小儿损伤脾胃,高热咳嗽,恶心呕吐的治疗验方

    宿食停滞感外邪,高热咳嗽躁不宁。恶心呕吐食减退,腹胀仰卧苔黄腻。便有不化食奶瓣,脉象滑数实有力。清热化滞芩芥穗,知母石膏鲜芦根。麦芽楂曲莱菔炒,藿香陈半板兰根。 方药: 芥穗6g …

  • 肛窦炎方一大黄元明煎

    方名:大黄元明煎【功能主治】功能清热燥湿,活血止痛。主治肛窦炎。【处方组成】大黄20克、元明粉50克、黄连20克、黄柏20克、乳香20克,水煎成400毫升,早晚2次灌肠,每次40-…

  • 四逆散合甘麦大枣汤治疗产后抑郁症疗效显著

    【摘 要】妇女产后情志刺激,肝气郁结,气血亏虚,败血阻滞,心神失养。四逆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配合必要的心理干预及家庭支持,疗效显著。 产后抑郁症也称产褥期抑郁症是指产后6周内(…

  • 阴茎癌方二

    土茯苓60克,金银花12克,威灵仙、白鲜皮各9克,丹皮6克,苍耳子15克。每日1剂,煎2次分服,另用茶叶加食盐适量煎汁后供局部冲洗。本方为江西瑞昌县人民医院治疗阴茎1癌验方,功能清…

  • 小儿喜食片

    具有健脾益胃,消食化积的功效。适于小儿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1~3岁每服2~3片,3~5岁每服3~5片,5岁以上者酌量增加,日服3次。

  • 急性尿路感染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下焦湿热。【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方名】鱼败银海汤。【组成】鱼腥草31克,败酱草31克,金银花18克,海金沙24克,苦参12克,车前草15克,石苇12克,地肤…

  • 乳腺癌方十三

    王不留行、天花粉、银花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源于《中医肿瘤的防治》,功能活血解毒,适用于乳癌初起未溃者。

  • 健骨强腰方15

    蛇肉15克,鸡脯、冬笋各100克,火腿20克,姜、麻油、料酒、味精、盐、胡椒粉各适量。制作时,将蛇肉斩成6厘米长的蛇简,加鸡汤、姜块,一起放在锅内煮,煮熟后将蛇肉切成细丝。将生鸡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