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配方,归脾汤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

归脾汤

出自《正体类要》

【组成】 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炒 远志 龙眼肉 酸枣仁炒,各一钱(3g) 人参一钱(6g) 木香五分 (1.5g) 甘草炙,三分(1g)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仲,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方歌】:

归脾汤中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方解】:

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喑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虚热;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上述诸证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全方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为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故张璐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1)

本方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己补此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本方的适应范围,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之证。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明·薛己《内科摘要》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证。

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其不同之处是功能各有侧重,本方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补中益气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因此,二方是主治亦不相同,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之少气懒言、发热及中气下陷诸证;本方则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的常用方。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3.现代运用: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正体类要》卷下:“跌扑等症,气血损伤;或思虑伤脾,血虚火动,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惰嗜卧,怔忡惊悸,自汗,大便不调;或血上下妄行。”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证悉除矣。”

吴仪洛《成方切用》卷1:“医贯曰: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凡治血证,须按三经用药。远志、枣仁,补肝以生心火,茯神补心以生脾土,参、芪、甘草,补脾以固肺气,木香香先入脾,总欲使血归脾尔。”

【临床报道】

用归脾汤加减辅助治疗食管癌放化疗毒副作用获较好疗效。对照组采用单纯放化疗,治疗组除放化疗外,辅以归脾汤加减,从放化疗前3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服至化疗结束后2周停用。结果:两组骨髓抑制情况在Ⅲ、Ⅳ度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归脾汤能显著减轻放化疗对骨髓功能的抑制;放化疗组CD3、CD4、NK细胞数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而归脾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程度则明显较对照组小,说明归脾汤有显著保护或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的作用。[李卫河,等.归脾汤对食管癌放化疗毒副作用的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7(6):68]

【实验研究】

归脾汤对三种实验性胃溃疡模型的影响发现,该方对急性应激性溃疡、利血平性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幽门结扎性溃疡无效。对胃液分泌量,胃蛋白酶排出量等没有明显影响。作者认为该方的作用部位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紊乱的神经系统的调节,使胃的分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发挥了抑制溃疡形成的作用。[张仲一,等. 归脾汤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天津中医 1995;12(4):28]另有实验观察到归脾汤能延长小鼠游泳时间,耐缺氧、耐低温、耐高温效果极显著,表明该方能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秦葵,等. 归脾汤对小鼠抗应激作用的实验研究。中成药 1996;18(12):28]

更多归脾汤相关文章如下:

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60例临床观察

归脾汤加减治疗紫癜性肾炎30例临床观察

归脾汤加味治疗心脾两虚证失眠患者的临床观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180.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8/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牛角合剂合胆道排石汤治疗胆结石

    主治:胆结石、胆道感染。 处方:(1)牛角合剂组成:水牛角挫末、丹皮、赤芍研末,以3:1:1比例混合备用,服用时取40克用胆道排石2号方分2次冲服。(2)胆道排石汤2号方药组成:金…

  • 常用的润肤方5

    沙苑子20克,粳米100克,冰糖50克。将沙苑子洗净,用纱布包好,粳米淘洗净,砂锅置火上,注入清水1000毫升,放人粳米在中火上烧开,改用小火慢煮至米烂汤稠,表面浮有粥油时,放入冰…

  • 慢性肾炎尿毒症的中医治疗医案一则

    苏×× 女 24岁,主证:“慢性肾炎尿毒症”已久,缠绵不愈,几经抢救病情仍不好转,故而约余往诊。证见面色淡黄薄白,头晕目眩,间有郁冒,爪甲无荣,四肢懈怠,多作麻木,胃纳甚少,不时呕…

  • 感冒的偏方4

    白胡椒热汤面处方:白胡椒末,葱白适量。用法:煮热汤面条1碗,加入葱白及胡椒面拌匀,趁热吃下,盖被而卧,汗出即愈。功效:辛温解表,消痰解毒。主治:风寒袭表引起的伤风感冒症。来源:民间…

  • 流鼻涕、咽喉痛、头重、骨头酸良方

    (1)马铃薯切片煮白水,不可加盐与糖,以防破坏成份,滚后10分钟喝汤就好,饭后比较有效。(2)菠菜(菠龙菜)半斤,不可切断,洗净后下锅放3碗水,滚后10分钟就可喝,不可加任何东西,…

  • 黃芪雞汁粥

    [原料]母雞1隻、黃芪15克、粳米100克。[做法]先將母雞去毛及內臟、剖洗乾淨,濃煎為雞汁;取黃芪15克水煎2次取汁,加適量雞湯及梗米100克共煮成粥。[用法]早晚溫熱服食。[作…

  • 月经先期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辨证】阳盛血热。【治法】清热凉血,养血调经。【方名】芩术四物汤。【组成】熟地6克,川芎3克,当归6克,黄芩6克,白术6克,白芍(炒)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 血府逐瘀汤医案分析

    【组成】桃仁12g 红花 当归 生地黄 牛膝各9g 川芎 桔梗各5g 柴胡 枳壳 赤芍各6g 甘草3g 【主治】胸中瘀血证。症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

  • 虎杖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春秋二季采挖。始载于《名医别录》,别名:阴阳莲、花斑竹、苦杖、酸杖、斑杖、大虫杖、蛇总管、大活血、活血丹、活血龙、野黄连、酸筒杆等。虎杖生于山…

  • 人参大枣粥

    人参6克,大枣15枚,米30克。枣去核、与另2味同煮为粥。口1剂,连用数口。功能补中益气。适用于稗胃虚弱诸症。尤宜于气虚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乏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