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

草果
(《品汇精要》)

【异名】草果仁(《传信适用方》),草果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来源】为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实。

【植物形态】草果
多年生草本,丛生,高达2.5米。根茎横走,粗壮有节,直径约2.5厘米。茎圆柱状,直立或稍倾斜。叶2列;具短柄或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或狭长圆形,长约55厘米,宽达2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边缘干膜质,叶两面均光滑无毛;叶鞘开放,包茎,叶舌长0.8~1.2厘米。穗状花序从根茎生出,长约13匣米,直径约5厘米。蒴果密集,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5~4.5厘米,直径约2厘米,顶端具宿存的花柱,呈短圆状突起,熟时红色,外表面呈不规则的纵皱纹,小果梗长2~5毫米,基部具宿存苞片。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栽培或野生于疏林下。分布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采集】10~11月果实开始成熟,变为红褐色而未开裂时采收,晒干或微火烘干。

【药材】干燥果实呈椭圃形,具三钝棱,长2~4厘米,直径1~2.5厘米。顶端有一圆形突起,基部附有节果柄。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有显著纵沟及棱线。果皮有韧性,易纵向撕裂。子房3室,每室含种子8~11枚,集成长球状。种子四至多面形,长宽均为5毫米,表面红棕色,具灰白色膜质假种皮,有纵直的纹理,在较狭的一端有一凹窝状的种脐,合点在背面中央,成一小凹穴,合点与种脐间有一纵沟状的种脊。质坚硬,破开后,内为灰白色。气微弱,种子破碎时发出特异的臭气,味辛辣。以个大、饱满,表面红棕色者为佳。
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种子含挥发油等。

【炮制】草果仁:拣净杂质,置锅内文火炒至外壳焦黄色并微鼓起,取出稍凉,碾去壳,过筛取仁。姜草果仁:取草果仁,加姜汁与水少许,拌匀,微炒,取出,放凉。(每草果仁100斤,用鲜姜10斤取汁)

《本草从新》:"草果,面裹煨熟,取仁用。"

【性味】辛,温。

①《饮膳正要》:"味辛,性温,无毒。"

②《本经逢原》:"辛,温,涩,无毒。"

③《本草从新》:"辛,热。"

【归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功用主治】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乱治疟疾,痰饮痞满,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泻痢,食积。

①李杲:"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益真气,消一切冷气膨胀,化疟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积。兼辟瘴解瘟。"

②《饮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③《本经逢原》:"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

④《本草求原》:"治水肿,滞下,功同草蔻。"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宜忌】气虚或血亏,无寒湿实邪者忌服。

①《本草蒙筌》:"大耗元阳,老弱虚羸,切宜戒之。"

②《本草经疏》:"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侵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温热,皆不当用。"

③《本草备要》:"忌铁。"

【选方】①治疟疾,胃中寒痰凝结,不易开解:草果、常山、知母、乌梅、槟榔、甘草、穿山甲。水煎服。(《慈幼新书》草果饮)

②治瘅疟,脉采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水,小便黄赤,大腑不利: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七次)、黄芩、甘草(炙)各等分。细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侯。(《济生方》清脾汤)

③治肿寒疟疾不愈,振寒少热,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脐)。上等分,细锉。每服半两,水二盏,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果附汤)

④治脾痛胀满:草果仁二个。酒煎服之。(《仁斋直指方》)

⑤治肠胃冷热不和,下痢赤白,及伏热泄泻,脏毒便血:草果子、甘草、地榆、枳壳(去穰,麸炒)。上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用水一盏半,煨姜一块,拍碎,同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时候。(《传信适用方》草果饮)

⑥治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初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身疼痛: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用水一钟,煎八分,午后温服。(《瘟疫论》达原饮)

【名家论述】①《纲目》:"草果,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②《本草求真》:"草果与草豆蔻,诸书皆载气味相同,功效无别,服之皆能温胃逐寒。然此气味浮散,凡冒巅雾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③《本草正义》:"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按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最伤清阳之气,故辟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霍湿浊之蕴祟。草果之治瘴疟,意亦犹是。然凡是疟疾,多湿痰蒙蔽为患,故寒热往来,纠缠不巳,治宜开泄为先。草果善涤湿痰,而振脾阳,更以知母辅之,酌量其分量,随时损益,治疟颇有妙义,固不必专为岚瘴立法。惟石顽所谓实邪不盛者,当在所禁耳。"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226.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五转七

    五转七(《陕西中草药》) 【异名】大对月草、包谷陀子、钻子七。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穿心莛子藨的全株。 【植物形态】穿心莛子藨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体被粗毛。根粗壮,圆锥…

  • 牛筋草

    牛筋草(《纲目拾遗》) 【异名】千金草(《纲目拾遗》),千千踏、忝仔草、千人拔(《福建民间草药》),穆子草(《广西中兽医药植》),牛顿草、鸭脚草(《闽南民间草药》),粟仔越、野鸡爪…

  • 剪刀股

    剪刀股(《救荒本草》) 【异名】假蒲公英(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蒲公英(《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为菊科植物剪刀股的全草。 【植物形态】剪刀股多年生草本,无毛,具匍茎。…

  • 猪脾

    猪脾(《本草图经》) 【异名】联贴(《纲目》),草鞋底(《随意居饮食谱》)。 【来源】为猪科动物猪的脾,动物形态详"猪肉"条。 【性味】①《纲目》:"涩,平,无毒。" ②《随息居饮…

  • 佛肚花

    佛肚花(《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异名】岩白菜,虎皮、小荷草。 【来源】为苦苣苔科植物佛肚花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佛肚花多年生草本。叶基生,平展贴生于岩面上;叶片卵状长椭圆形或…

  • 牡荆根

    牡荆根(《别录》)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根,植物形态详"牡荆子"条。 【性味】苦辛,温。 ①《别录》:"甘苦,平,无毒。" ②《纲目》:"苦微辛。" 【功用主治】治感冒,头…

  • 狗蹄

    狗蹄(《滇南本草》) 【异名】狗四足(《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犬科动物狗的足蹄,动物形态详"狗肉"条。 【性味】①《别录》:"平。" ②《滇南本草》:"气味酸,平。" 【功用…

  • 女娄菜_女娄菜可以入药吗_女娄菜治什么病

    基础信息 别名:罐罐花、对叶草、对叶菜、大叶金石榴、土地榆、金打蛇、大米罐、山牡丹、真珠红、野罂粟 性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下乳;健脾;利湿;解毒。主月经不调;乳少…

  • 尿桶弓_尿桶弓的功效与作用_尿桶弓吃多了有什么影响

    基础信息 别名:雷公柴、水肿木、火汤木、山木香、亚婆树、金耳环、落地金钱 性味:味微苦;辛;性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消肿;凉血解毒;收敛生肌。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烫火伤;溃疡 …

  • 山乌桕叶

    山乌桕叶(《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大戟科植物山乌桕,植物形态详"山乌桕根"条。 【采集】夏、秋采收。 【功用主治】治毒蛇咬伤,痈肿。 【选方】①治毒蛇咬伤:山乌桕叶、紫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