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补泻雪心歌(聚英)

  行针补泻分寒热,泻寒补热须分别。拈指向外泻之方,拈指向内补之诀。

  泻左须当大指前,泻右大指当后曳。补左次指向前搓,补右大指往上曳。

  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从两边发。补泻又要识迎随,随则为补迎为泻。

  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男女经脉一般生,昼夜循环无暂歇。

  两手阳经上走头,阴经胸走手指辍。两足阳经头走足,阴经上走腹中结。

  随则针头随经行,迎则针头迎经夺。更为补泻定吸呼,吸泻呼补真奇绝。

  补则呼出却入针,要知针用三飞法。气至出针吸气入,疾而一退急扪穴。

  泻则吸气方入针,要知阻气通身达。气至出针呼气出,徐而三退穴开禁。

  此诀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正是补泻玄中玄,莫向人前轻易说。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5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7/03/2024
下一篇 09/03/2024

相关推荐

  • 卷一·经络论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歧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曰:“心赤,肺白,肝青…

  • 卷七·奇经八脉(节要)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

  • 卷九·治症总要(杨氏)

      一论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令祛逐风气自…

  • 卷四·腹部中穴歌

    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交、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膀门二寸,侠脐天枢,期、章二门,不可不知。

  • 卷一·皮部论

      帝曰:“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歧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 卷四·神应经补泻

      泻诀直说:   宏纲陈氏曰:『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声,随咳内针至分寸,候数穴针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

  • 卷八·心邪癫狂门

      心邪癫狂:攒竹尺泽间使阳溪。   癫狂:曲池(七壮)小海少海间使阳溪阳谷大陵合谷鱼际腕骨神门液门冲阳行间京骨(以上俱灸)肺俞(百壮)。   癫痫:攒竹天井小海神门金门商丘行间通…

  • 卷八·咽喉门

      喉痹:颊车合谷少商尺泽经渠阳溪大陵二间前谷。   鼓颔:少商。   咽中如梗:间使三间。   咽肿:中渚太溪。   咽外肿:液门。   咽食不下:灸膻中。   咽中闭:曲池合谷…

  • 卷五·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

  • 卷七·督脉

      督脉经穴歌   督脉中行二十七,长强腰俞阳关密,命门悬枢接脊中,筋缩至阳灵台逸,神道身柱陶道长,大椎平肩二十一,哑门风府脑户深,强间后顶百会率,前顶顖会上星圆,神庭素髎水沟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