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

【中文名】白屈菜(《救荒本草》)

【类别】全草类

【异名】地黄连、牛金花(《植物名汇》),土黄连(《东北药植志》),八步紧、断肠草、山西瓜(《辽宁经济植物志》),雄黄草(《陕西中药志》),山黄连(《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假黄连(《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小野人血草(《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带花全草。

【植物形态】白屈菜
多年生草本。主根圆锥状,土黄色。茎直立,高30~100厘米,多分枝,有白粉,疏生白色细长柔毛,断之有黄色乳汁。叶互生,1~2回单数羽状全裂;基生叶长10~15厘米,全裂片2~5对,不规则深裂,深裂片边缘具不规则缺刻,顶端裂片广倒卵形,基部楔形而下延,上面近无毛,下面疏生短柔毛,有白粉;茎生叶与基生叶形相同。花数朵,近伞状排列,苞片小,卵形,长约1.5毫米,花柄丝状,有短柔毛;萼片2,早落,椭圆形,外面疏生柔毛;花瓣4,黄色,卵圆形,长约9毫米;雄蕊多数,花丝黄色;雌蕊1,无毛,花柱短。蒴果条状圆柱形,长达3.5厘米。种子多数,卵形,细小,黑褐色。有光泽及网纹。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于山坡或山谷林边草地。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江西、浙江等地。

本植物的根(白屈菜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此外,尚有大花白屈菜,花较大,花瓣广卵形,长1.3~1.5厘米。分布东北各地。

【采集】5~7月开花时采收地上部分,置通风处干燥。

【化学成分】新鲜植株有浓橙黄色的乳液,乳液中含多种生物碱生物碱含量0.7%或0.97~1.87%。其中有白屈菜碱41%、原阿片碱22%、人血草碱17%、别隐品碱9%、小檗碱5%、白屈菜红碱3%、血根碱1.5%、鹰爪豆碱0.1%,还有羟基白屈菜碱即氧化白屈菜碱、甲氧基白屈菜碱、隐品碱,白屈菜黄碱、白屈菜胺、高白屈菜碱、羟基血根碱即氧化血根碱。除生物碱而外,还含白屈菜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胆碱、甲胺、组胺、酪胺、皂甙、黄酮醇、白屈菜醇,还含强心甙,在开花期的含量最高。

根含生物碱达1.33%或1.90~4.14%,一部分生物碱与地上部分所含的相同,另含黄连碱、刻叶紫堇明碱、白屈菜玉红碱、白屈菜默碱、菠菜甾醇、少量麦角甾醇和橡胶0.118%。

叶含黄酮类1.43%;多量维生素C。维生素C的含量在开花期最高,可达834毫克%,在果实成熟时含量最低,为231毫克%。

花含黄酮类2.10%。

果实含多量胆碱、白屈菜碱和四氢黄连碱。种子含脂肪油40%、黄连碱。发芽的种子含白屈菜红碱和小檗碱。

【性味】苦辛,微温,有毒。

①《救荒本草》:"味苦微辣。"

②《四川中药志》:"性微温,味苦辛,有毒。"

③《北方常用中草药》:"味苦,性寒,有毒。"

【功用主治】镇痛,止咳,利尿解毒。治胃肠疼痛,黄疸,水肿,疥癣疮肿,蛇虫咬伤。

①《中国药植志》:"治胃肠疼痛及溃疡。外用为疥癣药及消肿药,以生汁涂布之。"

②《山西中药志》:"下心火,退烧解热,消炎杀菌,镇痛镇静。"

③《四川中药志》:"治肝硬化,皮肤结核,脚气病,胆囊病及水肿黄疸。"

④《陕西中药志》:"治毒蛇咬伤,止疼消肿。"

⑤《北方常用中草药》:"有镇痛,止咳,杀菌,利尿,解疮毒之功。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腹痛,泻痢,咳嗽,肝硬化腹水。"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2钱。外用:捣汁涂。

【选方】①治水肿黄疸:白屈菜、蒲公英、商陆、臭草根,茵陈。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肠胃疼痛:白屈菜、丁香、乌贼骨、浙贝母、胆南星、冬瓜仁。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顽癣:鲜白屈菜用50%的酒精浸泡,擦患处。(《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疮肿:鲜白屈菜捣烂敷患处。(《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胃痛,泻痢腹痛,咳嗽:白屈菜五分至二钱,水煎服。(《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稻田皮炎,毒虫咬伤,疥癣:白屈菜捣烂外敷或制成浸膏涂患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①治疗百日咳
取白屈菜全草制成100%糖浆,小儿6个月以内每次5~8毫升,6个月至1岁8~10毫升,1~3岁10~15毫升,3~6岁15~29毫升,6岁以上20~30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单纯型连服8天,混合型12天。治疗500例,治愈355例,好转116例,有效率为94.2%。以单纯型效果较好;混合型宜并用抗菌药物。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白屈菜全株1斤,生甘草1两,加水共煎3次,药液混合再浓缩使每100毫升约含生药4钱,每日3次,每次30毫升。治疗34例,近期控制7例,显效15例。亦可制成浸膏片(每片含浸膏0.5克),每服4片,每日3次。疗效与煎剂相似。成熟之白屈菜效果似较好,反之则差,且易产生副作用。

③治疗青年扁平疣
取新鲜全草榨汁,以棉球蘸汁擦患处,每日3次,每次5~15分钟,痊愈为止。治疗18例,治愈4例,显效3例,有效4例,5例结果不明。用药后半数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如疼痛、瘙痒等。

④用作镇痛解痉剂
取白屈菜、地榆等量,制成千浸膏粉,日服3次,每次1~2克。对于胃肠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有缓解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0770.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卷丝苦苣苔

    卷丝苦苣苔(《西藏常用中草药》) 【异名】渣加哈梧(藏名)。 【来源】为苦苣苔科植物卷丝珊瑚苣苔的全草。 【植物形态】卷丝珊瑚苣苔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根茎肥厚粗短,表面黑褐色…

  • 水苋菜2

    水苋菜(《湖南药物志》) 【异名】仙桃草、结筋草(《湖南药物志》),细叶水苋(《广西药植名录》)。 【来源】为千屈菜科植物水苋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水苋菜一年生草本,高7~30厘…

  • 葶苈子

    【中文名】葶苈子(《本经》) 【类别】种子类 【异名】大适、大室(《本经》),蕇蒿、丁历(《别录》)。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北美独行莱或播娘蒿的种子。 【植物形态】①独行…

  • 鸡冠子

    鸡冠子(《本草抬遗》) 【来源】为苋科植物鸡冠花的种子。植物形态详"鸡冠花"条。 【采集】9~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搓出种子,拣去杂质。 【药材】干燥的种子,细…

  • 黑面叶

    黑面叶(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异名】黑面神、狗脚利(《生草药性备要》),蚊惊树(《岭南杂记》),夜兰(《粤语》),山夜兰(《本草求原》),田中逵(《岭南采药录》),四眼叶…

  • 防风花

    防风花(《药性论》)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详"防风"条。 【功用主治】《药性论》:"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骨节间疼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

  • 雾水葛_雾水葛有什么副作用_雾水葛有什么功效

    基础信息 别名:地消散、脓见消、喂脓膏、田薯、石薯、水麻秧、拔脓膏、山参、糯米草山三茄、生肉药 性味:甘;淡;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清肿排脓;利水通淋。主疮疡痈疽;乳痈;风火牙…

  • 糖茶?

    糖茶?(《西藏常用中草药》) 【异名】色果策尔玛买巴(藏名)。 【来源】为虎耳草种植物糖茶?茎枝的内层皮或果实。 【植物形态】糖茶?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4米。小枝暗红褐色,光滑…

  • 豇豆_豇豆的副作用_豇豆的功效

    基础信息 别名:羊角、豆角、角豆、饭豆、腰豆、长豆、茳豆、裙带豆、浆豆 性味:味甘;咸;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利湿;补肾涩精。主脾胃虚弱;泄泻;痢疾;吐逆;消渴;肾虚腰痛;遗精;白带…

  • 黄三七

    黄三七(《陕西中草药》) 【异名】土黄连、太白黄连(《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长果升麻的根茎成全草。 【植物形态】长果升麻多年生草本,高25~75厘米。根状茎粗壮,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