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梅

白梅
(《本草经集注》)

【异名】盐梅(《尚书》),霜梅(《纲目》),白霜梅(《本草便读》)。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实,经盐渍而成。植物形态详"乌梅"条。

【制法】《齐民要术》:"作白梅法,梅子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

【性味】酸涩咸,平。

①《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②《纲目》:"酸咸,平,无毒。"

③《本草从新》:"酸涩咸,平。"

【功用主治】治喉痹,泻痢烦渴,梅核膈气,痈疽肿毒,外伤出血。

①陶弘景:"白梅亦应(与乌梅)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

②《本草拾遗》:"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③《日华子本草》:"治刀箭(伤),止血,研敷之。"

④《本草图经》:"除痰。"

⑤《本草蒙筌》:"捣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拔肉中箭簇;中风紧闭牙关,急宜将肉摩擦。"

⑥《纲目》:"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功同乌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噙咽津液或入丸剂。外用:擦牙、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

【宜忌】《本草从新》:"多食损齿伤筋。"

【选方】①治喉痹乳蛾:㈠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淹五日,取梅汁入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猪牙皂角三十条。为细末,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风痰厥,牙关不开,用此擦之尤佳。(《纲目》水梅丸)㈡白梅包生矾末作丸含咽,或纳吞之。(《圣济总录》)

②治霍乱吐利:盐梅煎汤,细细饮之。(《如宜方》)

③治梅核膈气:半青半黄梅子,每个用盐一两,淹一日夜,晒干,又浸又晒,至水尽乃止,用青钱三个,夹二梅,麻线缚定,通装磁罐内,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龚氏经验方》)

④治痈疽已溃未溃皆可用:盐白梅烧存性,为末,入轻粉少许,香油调涂四围。(《易简方》)

⑤治金疮:烧干梅作炭,捣末之,敷一宿。亦治被打伤。(《千金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1062.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山大黄

    山大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异名】唐大黄(《中国药植志》),土大黄、台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峪黄、籽黄(《大同药用植物手册》)。 【来源】为蓼科植物波叶大黄的根及根…

  • 蒲公英

    【中文名】蒲公英(《本草图经》) 【类别】全草类 【异名】凫公英(《千金方》),蒲公草、耩褥草(《唐本草》),仆公荚(《千金翼方》),仆公罂(《本草图经》),地丁(《本草衍义》),…

  • 苦条

    苦条(《本草拾遗》) 【异名】敢、黄哨(《尔雅》),条敢草(《尔雅》郭璞注),小苦耽(《本草拾遗》),灯笼草、鬼灯笼、天泡草、爆竹草、劈拍草(《江西民间草药》),灯笼泡草(《广东医…

  • 鱼腥草_鱼腥草有治癌的功效吗_鱼腥草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岑草、蕺、菹菜、紫背鱼腥草、紫蕺、菹子、臭猪巢、侧耳根、猪鼻孔、九节莲、折耳根、肺形草、臭腥草 性味:辛;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主肺痈吐脓;痰…

  • 八角香

    八角香(《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菊科植物八角香的根。 【植物形态】八角香,又名:蜘蛛草。直立草本。茎高50~70厘米,绿色,少分枝。叶互生,有长柄,叶片阔卵形,长9~10厘米…

  • 狗尾草_狗尾草可以减肥吗_狗尾草治膝盖疼吗

    基础信息 别名:莠、莠草子、莠草、光明草、阿罗汉草、狗尾半支、谷莠子、洗草、大尾草、大尾曲、毛娃娃、毛嘟嘟、毛毛草 性味:味甘;淡;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明目;解毒;杀虫。…

  • 草乌头

    草乌头(侯宁极《药谱》) 【异名】堇(《庄子》),芨(《尔雅》),乌头、乌喙、奚毒(《本经》),鸡毒(《淮南子》),茛、千秋、毒公、果负、耿子、帝秋(《吴普本草》),独白草(《续汉…

  • 王不留行

    【中文名】:王不留行(《本经》) 【类别】:种子类 【异名】不留行、王不流行(《吴普本草》),禁宫花、剪金花(《日华于本草》),金剪刀草(《稗史》),金盏银台(《纲目》),麦蓝子(…

  • 丁公藤_丁公藤的食用方法_丁公藤是如何帮助病人的

    基础信息 别名:包公藤、麻辣仔藤、斑鱼烈 性味: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丁公藤…

  • 菩提树花_菩提树花的功效_菩提树花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椴树花 性味:辛;微温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止痛镇痉。主风寒感冒;头身疼痛;惊痫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椴树科植物南京椴的花序。 原形态:南京椴乔木,高2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