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皮

刺猬皮
(《本草原始》)

【异名】猬皮(《本经》),仙人衣(《山东中药》)。

【来源】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皮。

【动物形态】①刺猬(《本草原始》),又名:猬、毛刺(《尔雅》),白刺猬(《杨氏家藏方》),猬鼠(《纲目》),偷瓜蜮(姚可成《食物本草》),刺鼠(《随息居饮食谱》),偷瓜獾、刺血儿、刺球子、刺鱼。
体形较大,体长约22厘米,尾长约2厘米。头宽,吻尖。耳短,不超过其周围之棘长。足及爪较长。身体背面被粗而硬的棘刺,头顶部之棘略向两侧分列。棘之颜色可分二类:一类纯白色,或尖端略染棕色;另一类棘之基部白色或土黄色,其上为棕色,再上段复为白色,尖梢呈棕色。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脸部、体侧和腹面以及四肢的毛为灰白或浅灰黄色。四足浅棕色。头骨之颔关节窝后突甚小,显然低于颞乳突之高。
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地的灌木丛中,亦见于市郊、村落附近。昼伏夜出,冬眠期长达半年。遇敌则卷缩成一刺球。食物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亦食幼鸟、鸟卵、蛙、蜥蜴,以及瓜果、蔬菜等。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华中,以至四川等地。

②短刺猬,又名:达呼尔刺猬、大耳猬。
外形同刺猬而略小。耳甚大,长于周围棘刺。棘由耳基前端稍后方起始,向后经背至尾部以上。头顶部棘不向两侧分列。棘较细而短,有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整个背部呈浅褐色。全身无白色之棘。腹毛土黄色。颔关节窝后突与顾乳突等高,二者连成半圆形的管状。
栖息于北方草原地带,低洼地方较多。亦有冬眠习惯。食昆虫、小鼠或蛙等小动物。分布吉林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南至河北省北部。

以上二种动物的脑(猬脑)、肉(猬肉)、脂肪油(猬脂)、心肝(猬心肝)、胆(猬胆)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全年均可捕捉,于冬眠时捕获更易。捕得后,用刀纵剖腹部,将皮剥下,翻开,撒上一层石灰,于通风处阴干。

【药材】干燥的皮呈多角形板刷状或直条状,有的边缘卷曲成简状或盘状,长约3~4厘米。外表面密生错综交插的棘刺,刺长1.5~2厘米,坚硬如针,灰白色、黄色或灰褐色不一。在腹部的皮上多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留有筋肉残痕。具特殊腥臭气。以张大、肉脂刮净、刺毛整洁为佳。
主产河北、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浙江、安徽、吉林、湖北、湖南等地。

【化学成分】上层的刺,是由角蛋白所成。此是主要成分。下层的真皮层,主要为胶原与其它蛋白质如弹性硬蛋白之类和脂肪等所成。

【炮制】炒刺猬皮:取拣净的刺猬皮,剁成小块,洗净,晒干,另取滑石粉置锅内炒热,加入刺猬皮,炒烫至黄色,取出,筛、刷去滑石粉,剪去毛,放凉。

【性味】苦,平。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用主治】降气定痛,凉血止血。治反胃吐食,腹痛疝气,肠风痔漏,遗精。

①《本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

②《别录》:"疗腹痛疝积,烧为灰,酒服之。"

③《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

④孟诜:"烧灰酒服治胃逆,又煮汁服止反胃。"

⑤《本草备要》:"泻,凉血。"

⑥《本经逢原》:"除目中翳障。"

⑦《随息居饮食谱》:"煅研服,治遗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本草经集注》:"得酒良。畏桔梗、麦门冬。"

【选方】①治反胃吐食:猬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普济方》)

②治肠风下血:白刺猬皮一枚(于铫子内煿针焦,去皮,只用针),木贼半两(炒黄)。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空心食前。(《杨氏家藏方》猬皮散)

③治痔:猬皮、穿山甲等分,烧存性,入肉豆蔻-半,末之,空肚热米饮调二钱服。(《本草衍义》)

④治肠痔下部如虫啮:猬皮烧末,生油和敷之。(《简要济众方》)

⑤治肛出:猬皮一枚,磁石四两,桂心一尺。上三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一服。(《千金方》)

⑥治五色痢疾:猬皮烧灰,酒服二钱。(《寿域神方》)

⑦治遗精:炒刺猬皮研末。每次二钱,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⑧治前列腺炎、肾结石:猬皮2个,焙干研末。分40包,早晚用米汤各送服1包。服药过程中可有尿道灼痛感,勿顾虑。(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⑨治鼻衄:猬皮一枚,烧为灰,细研,每用半钱,绵裹纳鼻中,数易之。(《圣惠方》塞鼻散)

⑩治鼻中息肉:猬皮炙末,绵裹塞之三日。(《千金方》)

⑾治猘犬咬人:猬皮、头发等分。烧末,水和饮一杯。若或已目赤口噤者,折齿下之。(《补缺肘后方》)

【名家论述】①《本草经疏》:"猬皮治大肠湿热血热为病,及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也。阴肿痛引腰背,腹痛疝积,皆下焦湿热邪气留结所致,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故主之也。"

②《本经逢原》:"猬皮,《本经》主五痔阴蚀,取其锐利破血也,酒煮治阴肿痛引腰背,取其筋脉能收纵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172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向日葵花

    向日葵花(《民间常用药汇编》) 【来源】为菊科植物向日葵的花蕾,植物形态详"向日葵子"条。 【采集】秋季采收。 【化学成分】花含槲皮黄甙、三萜皂甙、向日葵皂甙A、B、C等,其甙元是…

  • 勒鱼

    勒鱼(《纲目》) 【异名】鳓(《篇海》),鲞鱼(《正字通》),鲙鱼、白鳞鱼、克鳓鱼、火鳞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 【来源】为鲱科动物鳓鱼的肉。 【动物形态】鳓鱼体长而宽,很侧…

  • 荞麦七_荞麦七的作用与功效_荞麦七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白药子、金翘仁、石天荞、红要子、红药子、金荞仁、黑驴蛋、红药、荞麦头、荞麦蔓、珠沙莲 性味:苦;涩;辛;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除湿止痛。主咽喉肿痛;疮…

  • 扭筋草

    扭筋草(《湖南药物志》) 【异名】老鸦酸。 【来源】为酢浆草科植物紧密酢浆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紧密酢浆草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地下根茎细长,疏被鳞片。茎直立,或倾斜向上…

  • 蜈蚣草根

    蜈蚣草根(《云南中草药》) 【来源】凤尾蕨科植物蜈蚣草的根,详"蜈蚣草"条。 【性味】涩,温,有小毒。 【功用主治】防治流行性感冒(配方用)。蛔虫症,每用二至四钱,煎服。

  • 貒肉

    貒肉(《唐本草》) 【异名】貒猪肉(《圣惠方》)。 【来源】为鼬科动物猪獾的肉。 【动物形态】猪獾(《纲目》),又名:貒(《楚辞》),獾(《尔雅》郭璞注),獾豚(《本草拾遗》),地…

  • 石见穿_石见穿可以食用吗_石见穿有副作用嘛

    基础信息 别名:紫参、五凤花、小丹参、月下红、乌沙草、墨面风、大发汗、石打穿、石大川、山缝拿、紫丹花、红根参、半枝莲、田芹菜、活血草 性味:味辛;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清…

  • 知母_知母有毒性吗_知母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蚳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芪母、提母、(艹是)母、女雷、女理、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苦心、儿草、水须、昌支、蒜瓣子草、兔子油草、山韭菜、羊…

  • 草乌

      草 乌 RadixAconitikusnezoffii  (英) KusnezoffMonkshoodRoot  【别名】 鸭头、药羊蒿、鸡头草、百步草。   【来源】 为毛茛…

  • 腐巴

    腐巴(《纲目拾遗》) 【异名】锅炙(《药性考》),豆腐锅巴(《慈航活人书》)。 【来源】为煮豆浆时锅底所结之焦巴。 【功用主治】治翻胃,痢疾,血虚淋浊,肠风下血,血风疮。 ①《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