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

橄榄
(《日华子本草》)

【异名】橄榄子(《南州异物志》),橄棪(孟诜),忠果(《记事珠》),青果(《宛陵集》),青子(《东坡诗集》),谏果(《齐东野语》),青橄榄(《海槎余录》),白榄(《广东新语》),黄榄、甘榄(《陆川本草》)。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实。

【植物形态】橄榄
常绿乔木,高10米以上。树皮淡灰色,平滑;幼芽、新生枝、叶柄及叶轴均被极短的柔毛,有皮孔。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30厘米;小叶11~15片,对生,矩圆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全缘,秃净,网脉两面均明显,下面网脉上有小窝点,略粗糙。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与叶等长或略短;萼杯状,通常3裂,很少5裂;花瓣3~5枚,白色,芳香,长约为萼之2倍;雄蕊6枚;雌蕊1枚,子房上位。核果卵形,长约3厘米,初时黄绿色,后变黄白色,有皱纹。硬核内有种子1~3颗。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地。

本植物的根(白榄根)、果核(橄榄核)、种仁(橄榄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或阴干,或用盐水浸渍后晒干。

【药材】鲜橄榄:呈梭形,两端钝圆,或渐尖,长可达3~4厘米,粗约1.5~2厘米。外表碧绿或黄绿色,时日较久者呈乌黄色,平滑,微带光泽。顶端有细小黑色的突起,基部有果柄痕迹。果肉颇厚实,内面黄白而多汁液。果核呈梭形,棕褐色,具6条棱线;质坚硬不易碎。核的横切面可见3个孔洞,其中各有一粒细长梭形的种子;种皮红棕色,种仁白色,油润,有香气,无臭,味涩微酸,嚼之有回甜。以个大、肉厚、色青绿者为佳。干橄榄:外形同上,外表棕褐色或紫棕色,皱缩,有多数凹凸不平的皱纹。果肉较薄,棕褐色或灰棕色,质坚韧,可与果核分离,内核性状与鲜者无异。味甜,酸涩味较差。以个大、肉厚;色灰绿、无乌黑斑者为佳。
产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

【化学成分】果实含蛋白质1.2%,脂肪1.09%,碳水化物12%,钙0.204%,磷0.046%,铁0.0014%,抗坏血酸0.02%。种子含挥发油7~8%,以及香树脂醇等。

【性味】甘涩酸,平。

①《本草衍义》:"味涩,久食则甘。"

②《滇南本草》:"味甘酸,性平。"

③《本草再新》:"味甘涩,性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用主治】清肺,利咽,生津,解毒。治咽喉肿痛,烦渴,咳嗽吐血,菌痢,癫痫,解河豚毒及酒毒。

①孟诜:"主河豚毒,汁服之。"

②《日华子本草》:"开胃,下气,止泻。"

③《开宝本草》:"主消酒。"

④《本草衍义》:"嚼汁咽治鱼鲠。"

⑤《滇南本草》:"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

⑥《纲目》:"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鳖毒。"

⑦《本草通玄》:"固精。"

⑧《本经逢原》:"令痘起发。"

⑨《本草再新》:"平肝开胃,润肺滋阴,消痰理气,止咳嗽,治吐血。"

⑩《随息居饮食谱》:"凉胆息惊。"

⑾《现代实用中药》:"治神经病癫痫,配合明矾煮成流膏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烧存性研末、捣汁或熬膏,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时行风火喉痛,喉间红肿:鲜青果、鲜莱菔,水煎服。(《王氏医案》青龙白虎汤)

②治酒伤昏闷:橄榄肉十个,煎汤饮。(《本草汇言》)

③治心痛、胃脘痛:盐腌咸(橄)榄去核,以鲜明人中黄人满,用纸及泥包好煅透,滚水调下。(《本草求原》)

④治肠风下血:橄榄烧灰(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本草求真》)

⑤治河豚鱼鳖诸毒,诸鱼骨哽:橄榄捣汁或煎浓汤饮。无橄榄以核研末或磨汁服。(《随息居饮食谱》)

⑥治唇裂生疮:橄榄炒研,猪脂和涂之。(《纲目》)

⑦治牙齿风疳:用橄榄烧研,入麝香少许贴之。(《圣惠方》)

⑧治下部疳疮:橄榄,烧存性研末,油调敷之,或加儿茶等分。(《乾坤生意》)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取鲜橄榄连核100克,加水200毫升,放入砂锅内用文火煎2~3小时。使成100毫升,过滤。成人日服3~4次,每次2S~30毫升,连续服至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大便次数每日1~2次后停药。一般疗程为5天。如大便性状未见改善,培养阳性者,则取煎液50毫升,加水50毫升行保留灌肠,每日1~2次,连续3天。临床治疗急性菌痢49例,服药后平均12小时退热,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为2.8天,大便性状改善为3.8天,大便培养阴性时间为4.1天。

②治疗皮肤病
用橄榄煎液湿敷治疗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有收敛、消炎及减少渗出的作用。据观察,阴囊溃疡、女阴溃疡及重型多型渗出性红斑,用药后溃疡面即迅速停止渗液,黄色分泌物减少,伤口疼痛减轻,肉芽生长,伤口很快愈合;对湿疹皮炎亦有停止渗液的作用,制剂及用法:取生橄榄2斤捣烂,加水1000毫升,用文火煎成药液1000毫升,静置半小时,去渣。用纱布浸荡液湿敷,每日3次。对溃疡早期以冷敷较好,至炎症稳定后可以改用热敷(溶液温度约40~50℃);湿敷后创面盖以凡士林纱布。对湿疹皮炎,同时配合抗过敏药、维生素C及外用锌氧油等。

【名家论述】《本草经疏》:"橄榄,《本经》味酸甘,今尝之先涩而后甘,肺胃家果也。能生津液,酒后嚼之不渴,故主消酒,甘能解毒,故疗鯸鲐毒。鯸鲐即河豚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197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羊靥

    羊靥(《纲目》) 【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甲状腺体。动物形态详"羊肉"条。 【化学成分】参见"牛靥"条。 【性味】《纲目》:"甘淡,温,无毒。" 【功用主治】《纲目》:"治气…

  • 腾荷

    蘘荷(《别录》) 【异名】嘉草(《周礼》),猼月(《史记》),蒚蒩(《说文》),芋渠(《后汉书》),覆葅(《别录》),阳藿(《广西志》),阳荷(《黔志》),山姜、观音花(《浙江中药…

  • 毛花点草

    毛花点草(《贵州草药》) 【异名】透骨消(《广西药植名录》),波丝草(《贵州草药》),雪药(《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薄麻科植物毛花点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毛花点草多年生…

  • 桑根

    桑根(《南京民间药草》)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根,植物形态详"桑叶"条。 【药理作用】桑树根的乙醇及丙酮浸出液在体外有抑制真菌的作用。 【性味】《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

  • 槐叶

    槐叶(《食疗本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槐的叶片,植物形态详"槐花"条。 【采集】春、夏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含芸香甙痕量~4.48%(一说6.4%)。 【性味】①《日华子本草…

  • 花叶假杜鹃

    花叶假杜鹃(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异名】刺血红、七星剑、血路草(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花叶假杜鹃的全株。 【植物形态】花叶假杜鹃灌木,高约2…

  • 山茶根_山茶根的药用功效_山茶根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性味:苦;辛;平 功能主治:散瘀消肿;消食。主跌打损伤;食积腹胀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红山茶CamelliajaponicaL.西南红山茶C.pitar…

  • 野苦瓜_野苦瓜吃多了有什么影响_野苦瓜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功能主治:根截疟;全草退热;利水。主疮疡肿毒;发热;水肿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短序栝楼的根或全草。 原形态:短序栝楼,攀援草本。茎细,被毛,具纵棱及沟。…

  • 灵芝

    灵芝功效及作用 灵芝 英文:GanodermaLucidum,别名:赤芝、红芝、木灵芝、菌灵芝、万年蕈、灵芝草。为多孔蓖科真菌灵芝GanodermaIucidum(Leyss.ex…

    06/08/2025
  • 黍茎

    黍茎(《食疗本草》) 【异名】黍穰(《补缺肘后方》)。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黍的茎,植物形态详"黍米"条。 【性味】《纲目》:"辛,热,有小毒。" 【功用主治】治小便不利,水肿,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