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

鸢尾
(《本经》)

【异名】乌园(《别录》),乌鸢(《纲目》),扁竹(《植物名实图考》),蓝蝴蝶(《广州植物志》),亦利麻(《广西中兽医药植》),扇把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土知母(《四川中药志》),冷水丹、蛤蟆跳缺(江西《中草药学》),铁扁担(苏医《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鸢尾科植物鸢尾的根茎。

【植物形态】鸢尾
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多节,节间短,浅黄色。叶互生,2列,剑形,长约30~45厘米,宽约2厘米。花青紫色,1~3朵排列成总状花序,花柄基部有一佛焰花苞,覆船状,长4~5厘米;远比花柄为长;花被6,2轮,筒部纤弱,长约3厘米,外轮3片圆形,直径可达5厘米,上面有鸡冠状突起,白色或蓝色,内轮3片较小,常为横形;雄蕊3,着生于外轮花被的基部,药线形;雌蕊1,子房下位,3室;花柱3分枝,花瓣状。蒴果长椭圆形,有6棱,长3~4厘米。种子多数,圆形,黑色。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于林下、山脚及溪边的潮湿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采集】夏、秋采收。

【药材】干燥根茎呈扁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有节,节上常有分歧,节间部分一端膨大,另一端缩小,膨大部分密生同心环纹,愈近顶端愈密。
产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叶含维生素C很多。花含恩比宁。

根茎含鸢尾黄酮甙、鸢尾黄酮新甙A、B、香荚兰己酮二葡萄糖甙。

【性味】辛苦,寒,有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有毒。"

③《贵阳民间药草》:"辛,寒,微毒。"

【功用主治】消积,破瘀,行水,解毒。治食滞胀满,癥瘕积聚,臌胀,肿毒,痔瘘,跌打损伤。

①《本经》:"主破癥瘕积聚,去水,下三虫。"

②《别录》:"疗头眩。"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臌胀病。"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疗痔疮及狂犬病。"

⑤《中国药植图鉴》:"敷肿毒。"

⑥江西《中草药学》:"通便泄热,活血法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钱;或研末。外用:捣敷。

【宜忌】体虚者慎服。

【选方】①治食积饱胀:土知母一钱。研细,用白开水或兑酒吞服。(《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喉症、食积、血积:鸢尾根一至三钱。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③治水道不通:扁竹根(水边生,紫花者为佳)研自然汁一盏服,通即止药。不可便服补药。(《普济方》)

④治跌打损伤:鸢尾根一至三钱。研末或磨汁,冷水送服,故又名"冷水丹"。(江西《中草药学》)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2834.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狼尾草根

    狼尾草根(《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狼尾草的根及根茎。植物形态详"狼尾草"条。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四川中药志》:"味甘,性平,无毒。" 【功用主治】清肺止咳…

  • 通肠香_通肠香有什么副作用_通肠香治什么病

    基础信息 别名:萩、籁箫、九里香、白四棱风、大叶蓬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宣肺止咳。主感冒;气管炎;肠炎;痢疾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香青或翅…

  • 蟛蜞_蟛蜞怎么入药_蟛蜞的功效与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螃蜞 性味:味咸;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主痈肿疮毒;湿癣瘙痒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方蟹科动物无齿相手蟹及其同属近缘动物的脂肪或肉。 原形态:无…

  • 五色梅根

    五色梅根(《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缨丹的根。植物形态详"五色梅"条。 【采集】全年可采。挖取根部,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性味】广州…

  • 柳枝

    柳枝(《本草拾遗》) 【异名】杨柳条(《摘元方》),柳条(《芷园臆草》)。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条。 【植物形态】垂柳,又名:小杨(《说文》),杨柳(《本草拾遗》),青丝柳…

  • 竹鸡

    竹鸡(汪颖《食物本草》) 【异名】山菌子(《本草拾遗》),鸡头鹘(《东坡诗集》),泥滑滑(《纲目》),竹鹧鸪(《中国动物图谱·鸟类》)。 【来源】为难科动物竹鸡的肉。 【动物形态】…

  • 蓖麻叶

    蓖麻叶(《唐本草》)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叶,植物形态详"蓖麻子"条。 【药材】干燥叶片大多破碎皱缩,完整者呈掌状深裂,径20~40厘米,裂片卵状披针形至矩圆形,边有不规则锯…

  • 莸_莸有毒性吗_莸的副作用

    基础信息 别名:边兰、方梗金钱草、野苋草、半枝莲、倒挂金钟、荆芥叶莸 性味:微甘;凉 功能主治:清暑解表;利湿解毒。主夏季感冒;中暑;热淋;带下;外伤出血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

  • 马羟膏

    马羟膏(《本草经集注》) 【异名】马膏(《灵枢》),马羟头膏(《别录》),马脂(《丹房鉴源》)。 【来源】为马科动物马项上的皮下脂肪。原动物详"马肉"条。 【性味】①《别录》:"平…

  • 两栖蓼

    两栖蓼(《贵州草药》) 【异名】小黄药(《贵州草药》)。 【来源】为蓼科植物两栖蓼的全草。 【植物形态】两栖蓼多年生草本,有根状茎。生于水中者:茎横走,节部生根;叶有长柄,柄由托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