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

青黛
(《药性录》)

【异名】靛花(《简便单方》),青蛤粉(《纲目》),青缸花(《外科正宗》),蓝露,淀花(《手板发蒙》),靛沫花(《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豆科植物木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或蓼科植物蓼蓝叶中的干燥色素。植物形态详"木蓝"、"板蓝根"、"蓝实"各条。

【制法】夏、秋采收茎叶,置缸内,用清水浸2~3昼夜,至叶烂脱枝时,捞去枝条,每10斤叶加入石灰1斤,充分搅拌。至浸液成紫红色时,捞取液面泡沫,晒干,即为青黛,质量最好。当泡沫减少时,可沉淀2~3小时,除去上面的澄清液,将沉淀物筛去碎渣,再行搅拌,又可产生泡沫。将泡沫捞出晒干,仍为青黛,但质量较次。

【药材】本品为极细的粉末,灰蓝色或深蓝色,质轻,易飞扬,可粘手粘纸。具草腥气,味微酸。以体轻、粉细,能浮于水面,燃烧时生紫红色火焰者为佳。如质重坚实,呈团块状,有白色小点,置水中有颗粒状下沉者品质为次。
主产于福建、云南、江苏、安徽等地。此外,江西、河南、四川等地亦产。福建所产的品质最佳,称建青黛。

【药理作用】青黛(木蓝)醇浸液(0.5克/毫升)在体外对炭疽杆菌、肺炎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金黄色和白色葡萄球菌皆有抑制作用。但亦有报告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葡萄球菌和结核杆菌等无抑制作用;可能因药物提取方法不同之故。

【炮制】青黛:拣去杂质,过罗。飞青黛:筛去杂质,置乳钵内,加适量清水,混和研细,复注入清水,轻轻搅动,使细粉悬浮,倾入另一容器中,待沉淀后,倒去清水,然后将沉淀之粉末,倾倒于铺上白纸的筛内,晒干,研细。

【性味】咸,寒。

①《药性论》:"味甘,平。"

②《开宝本草》:"味咸,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辛咸。"

④《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无毒。"

【归经】入肝、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

②《本草求真》:"专入肝。"

③《本草便读》:"入肝,又能入肺、胃。"

【功用主治】清热,凉血,解毒。治温病热盛,斑疹,吐血、咯血,小儿惊痫,疮肿,丹毒,蛇虫咬伤。

①《药性论》:"解小儿疳热、消瘦,杀虫。"

②《本草拾遗》:"解毒。小儿丹热,和水服之。"

③《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

④《本草蒙筌》:"泻肝,止暴注,消上膈痰火,驱时疫头痛,敛伤寒亦斑,水调服之。"

⑤《纲目》:"去热烦,吐血,咯血,斑疮,阴疮,杀恶虫。"

⑥《本草述》:"治中风、头风、胁痛、瘈疭、颤振、眩晕、咳嗽、久嗽、呕吐、舌衄、咳嗽血,颓疝。"

⑦《本经逢原》:"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

⑧《要药分剂》:"除热解毒,兼能凉血。"

⑨《岭南采药录》:"可涂疮及痄腮。又治眼热有膜及吐血,内服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5~8分,或入丸、散。外用:干撒或调敷。

【宜忌】《本草从新》:"中寒者勿使。"

【选方】①治伤寒赤斑:青黛二钱。水研服。(《类证活人书》)

②治妊娠伤寒,热郁阳明,热极而发紫黑斑,脉洪数者,若不急治,胎殒在即:真青黛钱半,鲜生地二两(捣汁),生石膏八钱,升麻六分,黄芩二钱,焦栀子三钱,葱头三枚。水煎服。(《重订通俗伤寒论》青黛石膏汤)

③治吐血不止:青黛二钱,新水调下。(《端效方》青金散)

④治咯血:青黛一钱,杏仁四十粒(去皮、尖,以黄明蜡煎黄色,取出研细)。上二件再同研匀,却以所煎蜡少许,熔开和之,捏作钱大饼子。每服,用干柿一个,中破开,入药一饼,合定,以湿纸裹,慢火煨熟,取出,以糯米粥嚼下。(《中藏经》圣饼子)

⑤治咳嗽吐痰,面鼻发红者:青黛(水飞极细,晒干再研用)四钱,蛤粉三钱。二味炼蜜为丸,如指头大。临卧噙三丸。(《医学从众录》青黛蛤粉丸)

⑥治肺经咳嗽有热痰者:青黛、海石、瓜蒌仁、川贝母。(《症因脉治》青黛海石丸)

⑦治小儿惊痫:青黛,量大小,水研服之。(《生生编》)

⑧治产后发狂:四物汤加青黛。水煎服。(《摘元方》)

⑨治胃脘痛,病久成郁,郁则成热:青黛,以姜汁入汤调服。(《医学正传》)

⑩治口舌生疮:青黛一钱,细辛一分,黄柏一分(锉),地骨皮一分,密陀僧一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取少许,贴于疮上。有涎即吐之。(《圣惠方》)

⑾治一切热毒,脓窝疮:青黛一两,寒水石一两(煅过,苏为度)。上为细末,用香油调搽。(《普济方》青金散)

⑿治天泡疮:青黛适量,鲜丝瓜叶捣汁调敷患处。加少许菜油调和亦可。(《验方选集》)

⒀治小儿湿癣浸淫疮:白胶香二两(研),蛤粉半两,青黛二钱半。上研匀为细末,干掺疮上。(《田氏保婴集》青金散)

⒁治瘰疬未穿:靛花、马齿苋同捣,日日涂敷。(《简便单方》)

⒂治耳疳出汁:青黛、黄柏末。干搽。(《谈埜翁试验方》)

⒃治烂弦风眼:青黛、黄连。泡汤日洗。(《明目经验方》)

⒄治诸毒虫伤:青黛、雄黄等分。研末,新汲水服二钱。(《古今录验方》)

【临床应用】治疗鼻衄
用鼻钳扩大鼻前孔,查明出血部位,然后用消毒棉球蘸青黛粉塞入鼻腔,压迫出血点。上药时,应嘱患者暂停吸气,以防青黛吸入引起咳嗽。治疗20例,13例用药1次、4例用药2次、2例用药3次(另加针刺),鼻衄停止;1例无效。

【名家论述】①《本草经疏》:"青黛,解毒除热,固其所长,古方多有用之于诸血证者,使非血分实热,而病生于阴虚内热,阳无所附,火气因虚上炎,发为吐衄咯唾等证,用之非宜。血得寒则凝,凝则寒热交作,胸膈或痛,愈增其病矣。"

②《本经逢原》:"青黛,泻肝胆,散郁火,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千金》蓝青丸用之,天行寒热头痛,水研服之。与蓝同类,而止血拔毒杀虫之功,似胜于蓝。又治噎膈之疾,取其化虫之力也。和溺白垽、冰片,吹口疳最效。"

③《本草求真》:"青黛,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火郁。故凡小儿风热惊痫,疳毒,丹热痈疮,蛇犬等毒,金疮血出,噎膈蛊食,并天行头痛,瘟疫热毒,发斑、吐血、咯血、痢血等症,或应作丸为衣。或用为末干掺,或用水调敷,或入汤同服,或作饼子投治,皆取苦寒之性,以散风郁燥结之义。"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3557.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槐枝

    槐枝(《别录》) 【异名】槐嫩蘖(《唐本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槐的嫩枝。植物形态详"槐花"条。 【化学成分】含芸香甙。 【性味】《纲目》:"苦,平,无毒。" 【功用主治】治崩…

  • 山丹

    山丹(《食疗本草》) 【异名】红百合、连珠(《日华子本草》),川强瞿(《通志》),红花菜(《纲目》),红花百合(《随息居饮食谱》),山百合(《山东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百合科…

  • 张公鱼

    张公鱼(《陆川木草》) 【异名】七星鱼(薛德焴《系统动物学》),花财鱼(《中国动物图谱·鱼类》),花鯹鱼(《陆川本草》)。 【来源】为鳢科动物月鳢的肉。 【动物形态】月鳢体略呈圆筒…

  • 百合

    百合(《本经》) 【异名】白百合(《日华子本草》),蒜脑薯(《纲目》)。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百合、细叶百合、麝香百合及其同属多种植物鳞茎的鳞叶。 【植物形态】①百合,又名:重迈、…

  • 响铃草

    响铃草(《滇南本草》) 【异名】野花生(《中国植物志》),荷猪草、黄花野百合(《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马响铃(《滇南本草整理本》),铃铃草、肾气草(《四川中药志》),响铃子(…

  • 冂莶根

    冂莶根(《滇南本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腺梗冂莶、冂莶或毛梗冂莶的根。植物形态详"冂莶"条。 【功用主治】治风湿顽痹,头风,带下,烫伤。 ①《滇南本草》:"治妇人白带。" ②《广…

  • 山棯子

    山棯子(《生草药性备要》) 【异名】豆棯干(《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桃金娘的果实。 【植物形态】桃金娘(《花镜》),又名:金丝桃(《花镜》),山菍(《本草求原》)…

  • 鸡肠狼毒

    鸡肠狼毒(《滇南本草》) 【异名】顺水龙(《滇南木草》),顺水狼毒(《昆明药植调查报告》)。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乳浆大戟的根。 【植物形态】乳浆大戟,又名:奶浆草、烂疤眼。多年生…

  • 仙人掌

    仙人掌(《纲目拾遗》) 【异名】风尾竻(《广东新语》),龙舌(《桂乎县志》),平虑草、老鸦舌(《南安府志》),神仙掌,霸王(《本草求原》),观音掌(《贵州民间方药集》),观音刺(《…

  • 酢浆草

    酢浆草(《唐本草》) 【异名】酸箕(李当之《药录》),三叶酸草(《千金方》),醋母草、鸠酸草、小酸茅(《唐本草》),雀林草(《外台秘要方》),酸浆、赤孙施(《本草图经》),醋啾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