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

荞麦
(《千金·食治》)

【异名】乌麦、荍麦(《日用本草》),花荞、甜养(《纲目》),荞子(《草木便方》)。

【来源】为蓼科植物荞麦的种子。

【植物形态】荞麦,又名:净肠草(《植物名实图考》),鹿蹄草、流注草。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光滑,红色,稀具乳头状突起,高40~110厘米。叶互生.心状三角形成三角状箭形,有的近五角形,长2.5~5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下部裂片圆形或渐尖,基部近心形或戟形,叶脉被乳头状突起;下部叶有长柄,上部叶无柄;托鞘膜质,短筒状,早落;总状伞房花序腋生和顶生,短而密集成簇;花梗长;花白色或淡粉红色,具细长的小花梗,基部有小苞片;花被深5裂,裂片卵形或椭圆形;雄蕊8;花柱3,柱头头状,子房1室,具3棱。瘦果三角状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渐尖,具3棱,棕褐色,光滑。花果期7~8月。
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和栽培。本植物的茎叶(养麦秸),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霜降前后种子成热时收割,打下种子,晒干。

【化学成分】瘦果中含水杨胺,4-羟基苯甲胺,N-水杨叉替水杨胺。

【性味】甘,凉。

①《千金·食治》;"味酸,微寒,无毒。"

②《嘉祐本草》:"味甘,平寒,无毒。"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大阴、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功用主治】开胃宽肠,下气消积。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噤口痢疾,赤游丹毒,痈疽发背,瘰疬,汤火灼伤。

①孟诜:"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

②《纲目》:"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

③《本草备要》:"解酒积。"

④《安徽药材》:"治淋病。"

⑤《中国药植图鉴》:"可收敛冷汗。"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宜忌】①《千金·食治》:"荞麦食之难消,动大热风。"

②《本草图经》:"荞麦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

③《品汇摘要》:"不可与平胃散及矾同食。"

④《医林纂要》:"荞,春后食之动寒气,发痼疾。"

⑤《得配本草》:"脾胃虚寒者禁用。"

【选方】①治绞肠痧痛:养麦面一撮。炒黄,水烹服。(《简便单方》)

②治禁口痢疾:荞麦面每服二钱。砂糖水调下。(《坦仙皆效方》)

③治男子白浊,女子赤白带下:荍麦炒焦为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日三服。(《纲目》济生丹)

④治小儿油丹亦肿:荞麦面醋和敷之。(《兵部手集方》)

⑤治痘疹溃烂,脓汁淋漓,疼痛者:荞麦,磨取细面,痘疮破者,以此敷之;溃烂者,以此遍扑之。(《痘疹世医心法》荞麦粉)

⑥治汤火烧:荞麦面炒黄色,以井华水调敷。(《奇效良方》)

⑦治蛇盘瘰疬,围接项上:荞麦(炒,去壳)、海藻、白僵蚕(炒,去丝)等分。为末,白梅浸汤,取肉减半,和丸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后临卧米饮下,日五服。其毒当从大便泄去。若与淡菜连服尤好,淡菜生于海藻上,亦治此也。忌豆腐、鸡、羊、酒、面。(《纲目》)

⑧治脚鸡眼:以荸荠汁同荞麦调敷脚鸡眼。三日,鸡眼疔即拔出。(《本草撮要》)

⑨治疮头黑凹:荞麦面煮食之,即发起。(《仁斋直指方》)

⑩治痈疽发背,一切肿毒:荍麦面、硫黄各二两。为末,井华水和作讲晒收。每用一饼,磨水敷之,痛则令不痛,不痛则令痛。(《仁斋直指方》)

【名家论述】①《纲目》:"荞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非所宜矣。孟诜云益气力者,殆未然也。按杨起《简便方》云,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予壮年患此两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气药,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转用皆效,此可征其炼积滞之功矣。《普济》治小儿天吊及历节风方中,亦用之。"

②《本草求真》:"荞麦,味甘性寒,能降气宽肠,消积去秽,凡白带、白浊、泄痢、痘疮溃烂、汤火灼伤、气盛湿热等症,是其所宜。且炒焦热水冲服,以治绞肠痧腹痛;醋调涂之,以治小儿丹毒赤肿亦妙;盖以味甘入肠,性寒泻热,气动而降,能使五脏滓滞,皆炼而去也。若使脾胃虚弱,不堪服食,食则令人头晕。"

③《随息居饮食谱》:"荍麦,罗面煮食,开胃宽肠,益气力,御风寒,炼滓秽,磨积滞,与芦菔同食良。以性有微毒而发痼疾,芦菔能制之也。"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ao.qiip.cc/13583.html

(0)
adminadmin
上一篇 06/06/2025
下一篇 06/08/2025

相关推荐

  • 小蓑衣藤

    小蓑衣藤(《中国药植志》) 【异名】小木通(《中国药植志》)。 【来源】为毛茛种植物小蓑衣藤的根或茎叶。 【植物形态】小蓑衣藤落叶蔓生灌木,高可达5米。茎绿色至褐色,有条纹,一年生…

  • 莱菔叶

    莱菔叶(《唐本草》) 【异名】萝卜杆(《滇南本草》),莱菔菜(《本草从新)》,萝卜缨(《本草再新》),莱菔甲(《现代实用中药》),萝卜甲(《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

  • 臭草_臭草的用药禁忌_臭草有副作用吗

    基础信息 别名:臭艾、小香草、荆芥七、香草、猴子草 性味:味辛;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活血散瘀;消肿解毒。主感冒发热;小儿高热惊风;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热毒疮疡;小儿湿…

  • 蝮蛇

    蝮蛇(《别录》) 【异名】虺(《诗经》),反鼻(《经典释文》),土虺蛇(《普济方》),反鼻蛇(《纲目》),碧飞(《湖州府志》),方胜板、土锦、灰地匾(《纲目拾遗》),草上飞(薛德焴…

  • 红景天_红景天的功效_红景天的作用和价值

    基础信息 别名:参玛、米旺洛娃、扫罗玛尔布(臧名)、洛门其兔 性味:寒;甘;涩 功能主治:补气清肺;益智养心;收涩止血;散瘀消肿。主气虚体弱;病后畏寒;气短乏力;肺热咳嗽;咯血;白…

  • 坐拿草

    坐拿草  【释名】  【气味】 辛、热、有毒。   【主治】  跌打损伤、风痹,亦壮盘骨。  膈上虚热,小便赤涩,神困多睡。用坐拿草、大黄、赤芍药、木香、升麻、麦门冬、黄芪、木通、…

  • 古钩藤

    古钩藤(《广西药植名录》) 【异名】白叶藤(《药学学报》(9):,561,1963),白马连鞍、牛角蘑,断肠草(《广西药植名录》),大暗消、半架牛、白都宗、白浆藤(《云南中草药》)…

  • 爵床

    爵床(《本经》) 【异名】爵卿(《吴普本草》),香苏(《别录》),赤眼老母草(《唐本草》),赤眼(《品汇精要》),小青草(《百草镜》),蜻蜒草、苍蝇翅(《纲目拾遗》),鼠尾红(《台…

  • 异型莎草

    异型莎草(《泉州本草》) 【异名】咸草((苏南种子植物》),王母钗(《泉州本草》)。 【来源】为莎草科植物界型莎草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异型莎草一年生草本。秆丛生,高2~65厘…

  • 肚拉

    肚拉(《四川中药志》) 【异名】都拉参、都拉(《四川中药志》),对对参、双参、萝卜参、土败酱(《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川续断科植物西南囊苞花的根。 【植物形态】西南囊苞…